顾春先,邬红丽,肖 波,何文涛
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
顾春先1,邬红丽1,肖 波2,何文涛3
在阅读和梳理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吸取了专家们许多意见和建议,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检验指标体系,最终确立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众多三级指标,该指标已经在我国中、东、西部共90所高校进行调查,通过近一年的调查汇总结果来看,这套指标设置科学、严密,易于实施和便于操作,适合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对推动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将具有重要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指标体系;素质教育;中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加强和谐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院校是文化的传播者、发源地、辐射源。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促进师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并认同的价值观念,其本质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按照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原则要求,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的不同体育形态的复合型群体文化。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内涵上体现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正确走向,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弘扬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塑造“和德”。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追求体育人文精神的境界,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但是,目前国内至今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政策的实施,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的促进。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也称客观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应该符合客观规律,要有客观的尺度,尽量得到科学的评估结果。它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了评估工作能否客观、符合实际。科学性原则是设计指标体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是其他各项原则的基础。
2.2 目标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紧紧围绕如何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这一目标来设计,并由代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各典型指标构成,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反映。与评价目标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不可以遗漏,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指标尽可能不要入选。
2.3 导向性原则
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学校的现实出发,又要从学校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指标都能够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取向,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体现校园体育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正确地发挥导向功能。
2.4 独立性原则
各项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在同一级别的各项指标,不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能互相重叠。
2.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性分析是确定事物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的质的规律性,而定量分析是用数学方法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拟构建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为辅的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的提出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结合文化结构,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和内容,立足我国体育文化背景,初步编制出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一级指标3个;次级指标50个(表1)。
表1 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第一轮)一览表
续表1
3.2 指标的筛选及模型的修正
本研究采用特尔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建构,采用问卷方式对选定的一组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结果。问卷设计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分值,最后一轮进行权重打分,得出最终指标体系。
3.3 指标的统计
专家问卷设计分为对指标权重打分,以及开放式的修改意见填写。各指标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的分值,用各指标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专家的“意见集中度”,用各指标所得分值的变异系数来表示专家的“意见协调度”,变异系数越小,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就越高。
1.专家意见集中度:计算每个指标的算术均值(Mj)来分析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2.专家意见协调度:计算指标的变异系数(Vj)来分析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越小,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度就越高。
假设Xij表示第i个专家,第j个指标的打分,现在共有n个专家,m个指标。
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Vj=Sj/Mj
Vj——j指标的变异系数
Sj——j指标标准差
Mj——j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Vj越小,j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度越高
3.4 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确立
3.4.1 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3.4.1.1 一级指标结果分析
在对一级指标重要程度的专家调查中,专家对一级指标意见集中度比较高(Mj>8.00,表2),因此,指标修正后的一级指标能够较科学地衡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且在开放式问卷中,专家对三项一级指标未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校园体育文化所涵盖的三个层次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共识,因此,一级指标全部保留。
3.4.1.2 次级指标结果分析
在对次级指标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将意见集中度Mj<7.0的指标筛选出来(表3)。
表2 一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一轮)
表3 次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一轮)
表3反映出次级指标有9项指标意见集中度小于7.0,其中,“身体自尊态度”、“学校校训”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专家意见较为一致,所以将其删除。其余7项指标尽管专家意见集中度较低,但其变异系数较大,说明专家意见分歧较大,所以暂时保留。
专家意见分析:
1.某专家指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体育管理机制不可分割,体育管理过程中,良好的运行机制对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在次级指标的表述中部分指标有重复,如“体育精神体现”与“体育运动精神体现”;“体育社团数量”与“是否有学生体育社团或者体育协会”。
3.在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与次级指标间缺乏有效的过度,面对纷繁乱杂的指标,如果分不清主次,其效率和效益是不可能高起来的。而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对象,可以事半功倍。按照分类法,可将次级指标再进行分类,形成三级指标体系更显得清晰明了。
4.在指标体系中缺乏体育行为文化表现,一般认为,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形态属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结构范畴,是高校校园文化创造主体的行为活动客观外化,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直接表现形式[11]。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应该有所体现。
在对原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后,综合以上专家的意见,将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
1.在一级指标中遵循专家的意见增加了“体育行为文化”。行为是人们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
2.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有无专人分管学校体育”、“是否有体育工作计划”、“是否每年召开体育工作会议”。学校体育的组织机构是学校体育正常运行的必然保障。
3.对次级指标表述中重复的指标,如“体育精神体现”和“体育社团数量”给予删除。
4.对4项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增加二级指标,形成了三级指标体系。
3.4.2 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3.4.2.1 一级指标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第二轮调查中专家对一级指标的意见相对比较集中,对4个一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j)均>8,意见集中度较高。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空间内,由学校全体师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的总和。它由4个层面内容构成:表层是体育物质文化层,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用品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中层是体育制度文化层,它居于精神与物质层的中间,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层是体育精神文化层,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12]。外显层是行为文化,它是指人们本能地回应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也可以说,行为是人们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个人体育行为、组织管理行为。可见,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表4 一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二轮)
3.4.2.2 二级指标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二级指标中“体育标识”、“体育资料”、“体育资讯”三项指标的意见集中度低于7.0,其中,“体育标识”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专家的意见差异较大。
1.在文化建设中,标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心灵’,那么,文化标识则是学校文化的‘窗户’——学校文化标识应该而且必须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形象诠释”[15]。“高校公共标识设计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这是由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的。它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表征,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它在满足师生公共活动导向需求的同时,更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使之成为高校师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媒介”[1]。介于体育标识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标识”给予保留。
表5 二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二轮)
2.对于“体育资料”和“体育资讯”有专家建议,资料是不具情境脉络及意义的事实本身;资讯是资料在一特定情境脉络下的具体呈现,两者都是对知识的传播途径。两项指标有所重复。
3.从“校园体育管理”的三级指标来看,一项是“体育管理实施办法”,另一项是“校园健身日、健身周、健身月管理办法”这两项属于制度建设的内容,因此,将“校园体育管理”与“校园体育制度”合并更为合理。
4.组织是否有效率,取决于组织的制度化程度,也就是说,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协调内部矛盾和适应外部环境,是将组织目标和价值渗透于组织的结构中,使组织不断向一个有机的制度化实体转变的实践过程。有机的制度化组织,早已不仅仅是实现特定目标的简单工具,而是具有组织能力、蕴含着组织文化的制度[17]。因此,“组织领导”应归为制度文化中。
3.4.2.3 三级指标结果分析
通过表7可以看出,“教职工体育经费”、“体育教材”、“公平竞赛制度”三项指标的意见集中度低于7.0,其中,“教职工体育经费”、“体育教材”、两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低于2.0,说明专家意见协调度较高,意见较为统一。这两项直接删除。
“公平竞赛制度”尽管意见集中度较低,但专家意见不统一,有专家提出:“公开、公平、公正”是体育的基本原则,在奥林匹克宪章中也有体现。
表6 三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二轮)
表7 三级指标“意见集中度”低于7.0的指标一览表(第二轮)
专家意见综合分析如下:
1.“体育标识”在二级指标中已经存在,与二级指标有所重复,建议将二级指标的表述改为“体育标志”。
2.“人均体育经费”和“人均场地面积”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两项硬指标,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都有体现。“人均场地面积”应该作为评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物质指标。
3.三级指标“体育政策执行状况”应归入二级指标“组织领导”中,组织领导状况直接决定了体育政策执行情况。
4.“体育运动中体育道德观体现”作为二级指标“体育道德观”下仅有的一项三级指标,从结构上看不是太合理。
5.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继承,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体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正如牛津和剑桥的8人划艇挑战赛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项赛事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两校实力的抗争。因此,学校的体育传统应在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综合以上专家意见,课题组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二次修正。
3.4.3 第三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3.4.3.1 一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轮专家问卷对一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与第二轮相同(表4),说明专家对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的四项一级指标“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具有共同的认识。
3.4.3.2 二级指标结果分析
在本轮调查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到,专家对二级指标“校园体育管理”的意见集中度均小于7.0,其余指标的意见集中度均大于7.0。
个别专家指出,管理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实际工作,是人类为了有成效的实现组织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把管理的活动称为管理行为。因此,“校园体育管理”应属于行为文化部分。从“校园体育管理”的三级指标来看,一项是“体育管理实施办法”,另一项是“校园健身日、健身周、健身月管理办法”这两项属于制度建设的内容,前后相互矛盾。因此,将“校园体育管理”与“校园体育制度”合并更为合理。
3.4.3.3 三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轮专家对三级指标的打分经过分析,三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低于7.0的只有“是否形成体育传统”(表9)。
专家指出,“是否形成体育传统”在表述上过于笼统,体育传统的面很广,有传统体育项目,有传统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习惯等。
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如下调整:
1.将“校园体育管理”与“校园体育制度”合并,命名为“校园体育制度”。
2.将三级指标“是否形成体育传统”更名为“是否有传统体育项目”。
表8 二级指标意见集中度和变异系数一览表(第三轮)
表9 三级指标意见集中度低于7.0的指标一览表(第三轮)
在本研究中,以因子分析结果的共同度来检验建构效度。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共同度(Communality)是指个评价项目解释方差的比例,其值从0到1,0为评价项目不解释任何方差,1为所有方差均被评价项目解释。共同度越大,说明其所包含的原有变量信息的量越多。一般认为,共同性系数>0.50就具有高效度。
效度分析最理想的方法是利用因子分析来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研究者在设计量表时假设有某种结构存在,结构效度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测量数据考察所用的量表是否能反映出预先设想的内在结构,反过来即可验证研究者的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把量表中有高度关联性的观测变量按某种规则分成几群,每一群的变量共享一个公共因子,这几个公共因子也就代表了量表的基本结构。因子分析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来考核量表的结构效度: 1)公共因子应与设计时假设的量表的结构一致,且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至少达到50%;2)每个问题条目都应在其中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值(>0.5),而对其他公共因子的负荷值较低。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者,方能认为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由于考虑到在因子分析的可靠性,变量的数量不应太多,因此,本研究只对14个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检验,对14个二级指标采用5级专家问卷。重要程度分别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相应赋值9、7、5、3、1。
对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量表中的14个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得到4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82.405%。总方差可由4个公因子解释(表10)。
表10 解释的总方差一览表
然后,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量表中各项指标的共性方差、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各指标的因子负荷。每个问题条目都应在其中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值。从表11可以看出因子1对B1、B2、B3、B4有较大的影响;因子2对B8、B9、B10有较大影响;因子3对B5、B6、B7有较大影响;因子4对B11、B12、B13、B14有较大影响。因子1可命名为“物质文化”;因子2可命名为“精神文化”;因子3可命名为“制度文化”;因子4可命名为“行为文化”。从以上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表11)。
表11 旋转成份矩阵a一览表
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法的修改,以及通过因子分析法的检验,最终确定指标体系(表12)。
本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通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吸取了专家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对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修正了指标体系,并最终确立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以及校园体育行为文化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众多三级指标。目前,已经在我国中、东、西部90所高校进行实施调查,通过近一年的汇总结果来看,这套方法指标设置直观、易于实施、便于操作,适合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调查结果对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掌握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状况以及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自我和谐的相关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一览表
参考文献:
[1]陈其端,邹喆.高校公共标识设计对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促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6.
[2]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9.
[3]何顺进,刘国新.大学文化力审视及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10,31(4):2.
[4]李彬彬,符明秋.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12-15.
[5]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丛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62-186.
[6]廖晓琪.应当特别重视和发展大中小学校体育[N].中国教育报,2008-12-04(2).
[7]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
[8]饶远.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2:217.
[9]任莲香.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1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
[11]王登恕,田艳丽.和谐校园行为文化:中国高校文化的实践与弘扬[J].绥化学院学报,2009,(1):32.
[12]吴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42.
[13]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诊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3,34(6):44.
[14]夏晓勤.中美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4):48.
[15]徐金才.文化标识是核心理念的形象诠释[J].教育发展研究, 2008,(4):76.
[16]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7]张玉坤.领导在组织制度化建设中的作用[J].领导科学,2003, (6):89.
Analysis of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Cam pus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GU Chun-xian1,WU Hong-li1,XIAO Bo2,HEWen-tao3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review,a system of indices is tentatively put fo rwarded to measure college campus spo rts culture in China.After three rounds of questionnaire,much revision has been made to the tentative index system.Further testing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finally brings into being the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China,w hich covers such aspects of sports culture as the tangible part(such as stadium s and facilities),the regulations and rules that back it up,the spiritual part,and the behavioral part.The index system consists of four first-level indices,fourteen second-level indices and many third-level indices.The index system has been app lied in surveys carried out in 90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entral,west and east region of China.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it was a reasonable index system,easy to handle and served wel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about college campus spo rts cultur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It has impo rtant value fo r p romoting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college campus.
university;cam pus sports culture;index system;quality education;China
G80-05
A
1000-677X(2010)08-0041-08
2010-07-06;
2010-07-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XTY006)。
顾春先(1973-),女,贵州凯里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Tel:(028)85090473,E-mail:guchx @yeah.net;邬红丽(1973-),女,四川成都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肖波(1981-),男,安徽蚌埠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何文涛(1971-),男,四川眉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体育部,四川成都610225;3.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四川成都610031 1.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2.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China;3.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Chengdu 6100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