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玉梅丁小燕
(1.三江学院体育部 南京 210012)
南京市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
牟玉梅1丁小燕1
(1.三江学院体育部 南京 210012)
从性别的角度,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男、女生在锻炼动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与同伴一起锻炼和班级组织活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项目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的锻炼时间和锻炼频次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时间、没兴趣、场地少和没人组织。结论:民办高校场地器材缺乏限制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女生对场地、器材满意度低。组织力度欠佳,学生锻炼项目单一,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
课外体育活动;Mann-Whitney U检验;chi-square检验
2009年10月1日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强调:“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以其活动内容的广泛性,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自愿性等,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教学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汪海涛教授认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体育课程转向课外体育上来;从原有主要指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课程观,代之以贯通课内外乃至家庭、社区的大课程观[1]。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南京市三江学院、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4所民办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1600人为研究对象。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南京书城查找有关课余体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的专著、期刊、研究报告、硕士和博士论文,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料。
2.2 访谈法
通过直接面访和访谈提纲的形式,对主管体育副校长、学工部领导、部分学生、院系学生会主席或体育部长及进行了访问,获取第一手资料。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的需求和论文研究需要,遵循有关体育科研方法的问卷设计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 1500份,有效问卷 1424份(男生703份,女生721份),有效回收率95%。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R=0.85,内容信度通过率为80%。
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从性别角度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探查了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动机、课外体育锻炼方式、课外体育锻炼项目、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五方面。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U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以上五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3.1 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各种需要常常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所以往往存在着集中可能是彼此冲突的动机,当某种动机占优势时,便会推动人去行动。而需要的满足,又减少了动机的强度。内部的、远景性的动机持续时间更长久[2]。
表1 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59.6%)、强身健体(57.0%)和缓解压力(46.2%)。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和社交,女生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缓解压力、强身健体和健美减肥。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已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对体育有更强烈的内在的远景性需求,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锻炼习惯,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男生对体育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有更深的认知,女生则更喜欢体育的健美减肥功效,相对男生来说,更多女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该在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的锻炼动机,促使有外部的、近景性的动机转化为内在的、远景性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
3.2 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呈现多样性,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形式所占比例最高,占78.1%,有24.9%的学生选择了个人锻炼,选择班级组织和体育社团的学生分别为11.3%和7.1%。男、女生在个人锻炼和参与体育社团方面没有差异;在与同伴一起锻炼和班级组织活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主要锻炼方式均是与同伴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
表2 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分析结果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是松散的、自由的活动形式,即与同伴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民办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欠理想。校级、院级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层次的竞赛或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尤其是对于需要集体练习或组织的体育活动,如瑜伽、健美操等,体育社团的组织作用更为重要。这类项目一般是女生喜爱的项目,因此体育社团、班级组织的活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女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应加强校级、院级体育社团、体育活动的管理、建设和宣传,与学生的自由锻炼方式相结合,营造活跃的、多样的、创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
3.3 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分析
根据选择频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羽毛球、篮球、跑步、乒乓球、足球、瑜伽、健美操、排球、形体和体育舞蹈(见表3)。除乒乓球外,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女生则是羽毛球、跑步和乒乓球。可见,男、女生均喜爱羽毛球、乒乓球,女生锻炼项目相对单一。
表3 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结果
表4 未选择其它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原因分析结果
从学生未选其它项目的原因看(见表4),不感兴趣选择比例最高,占82.3%。说明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如男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女生的羽毛球、乒乓球。这也表明学生有明显的男(女)生项目意识,选择此项的占8.0%,在问及女生为何篮球场上见不到她们身影这一问题时,多数女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篮球是男生项目就是很好的映证。
体育项目选择呈现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形象期待有关,认为男性应该刚毅、坚强、有男子气概、有力量等,而认为女性应该有好的体形,而不是结实,应该性感,而不是健康,应该纤细,而不是强壮。性别社会化对男、女的项目选择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男、女生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正因为此,每当进行跑跳或力量性练习时,女生都会询问老师腿或手臂是否会变得粗壮,她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如何能够减肥、塑形,而男生则会选择能够体现力量和男子气概的项目,如对抗性强烈的篮球和足球。因此,应该根据男、女生的特点规划场地、器材,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同时在体育氛围的建设中引导、改善学生的体育性别观念。
3.4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频次分析
表5的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均匀。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比例最高,占38.1%,活动时间为60~120min的,占24.8%。活动时间30min以下的学生,占35.7%,其中包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14.0%)。每次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占到62.9%,多数学生满足体育人口每次活动持续时间30min以上的条件。男、女生体育锻炼时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参与活动时间长于女生。
注:**p<0.01
表6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1~2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60%,每周3~4次的学生占16.9%,5次以上的学生最少,为7.0%,仍有12.6%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仅有23.9%的学生满足体育人口每周锻炼频次3次以上的条件。男、女生的锻炼频次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的锻炼次数要多于女生。与全国学生相比较(见表7),每周锻炼次数3次以上的学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每周锻炼频次低,女生相对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短,频数少。
表6 课外体育锻炼次数的分析结果
表7 南京市民办高校与全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次数比较结果
3.5 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8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时间选择比例最高,为49.7%,其次是没兴趣,为36.6%;有29.9%的学生选择场地少,23.1%的学生选择没人组织,只有0.9%的学生选择经济条件。男、女生在没兴趣、场地少和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选择频数均大于男生。影响男、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均是没时间、没兴趣、场地少和没人组织。
表8 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结果
学生的课业较重,学生反映每天课时平均在5~6节,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7~8节课。锻炼时间的相对集中,又造成场地不足的现象。篮球场、足球场相对充足,因此男生满意度相对高,从表8数据看,选择场地少的占12.0%。而女生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两项场地器材相对有限,尤其是羽毛球场地,同时男生也喜爱这两个项目,因此相对女生选择场地不足的较多,占17.9%。
以上数据表明,相当比例的学生依然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女生所占比例更高。这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应具备阳刚之气,而应带有阴柔之美,在以男性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文化环境中,女性经常被鼓励少参加体育运动或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造成多数女生从儿童时期开始逐渐对体育运动形成了性别偏见。因此,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主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正是实践活动,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客观事物,形成对该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发展人们的认识兴趣,提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极性。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趋向专一和集中并对某对象产生特殊的爱好[3]。
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有关。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志俊教授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性、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而一定的体育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暗示、模仿、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4]。应高度重视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导向、辐射等功能,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热情,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4.1 南京市民办高校场地器材缺乏限制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女生对场地、器材满意度低。应增大体育投入,从性别方面科学规划场地器材建设,逐步增加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器材。
4.2 组织力度不足,学生锻炼项目单一,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改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与校级体育管理相配套的院级、班级体育管理制度建设,改变仅少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尤其是适合女生的需要集体练习的项目建设,吸引更多女生参与体育锻炼。
4.3 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指标间均存在性别差异。性别社会化造成的性别意识影响着男、女生的体育参与,一方面应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体育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文化人,积极引导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性别意识。
1 汪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87
2 沈德立,杨治良主编.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1-197
3 张履祥,葛明贵主编.基础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48-151
4 周志俊.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J].体育科学,1995,(6)
The Nanjing Private Colleges’Burning Ques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OU Yumei,et al.
(Department of sports of Sanjiang college,Nanjing)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question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private college by by information,interview,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The results: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motives,in with a partner exercise and organize class activities,in sports training project and i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sports exercises.The boys are better than girls.The chie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tudents of sports exercises are no time,no interest,and no one organization.The conclusions:The lack of higher grounds of equipment has restricted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sports and girls are low.Organizations are’t good,and students in sports training are single project,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below the average national level.The relative indexes of extracurricular exercise exist gender difference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Mann-Whitney U test;chi-square test
牟玉梅(1980-),女,山东潍坊寿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