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兵
(1.华中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9; 2.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答辩互动会话分析
柯贤兵1,2
(1.华中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9; 2.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学位论文答辩会话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学术机构话语,关注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基于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答辩互动会话语料的分析,指出每一个成功有效的答辩互动贯穿着会话修辞学勾勒的四个层面互动:预备阶段的互动、说者发出并由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信息交换的互动以及超语言的互动。本研究揭示了答辩人在追求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准确把握答辩小组发问的发问意图和目的,从而提高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
答辩互动;会话修辞学;会话分析
针对目前学位论文答辩互动不尽人意,在拙文《基于答辩会话发问类型的答辩应答策略研究》[1](P93-97)中,我们认为:“造成原因多种,原因之一是答辩应答者对于答辩发问的类型和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鉴于实现答辩互动会话效果意义重大,本文拟从会话修辞学角度对答辩互动进行重新探讨,旨在加深对答辩互动会话机制的理解和运用。
在展开讨论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不成功的答辩互动(为论述方便,有节删):
(1):Q:…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 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
R:I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 lish in the originalwork. A 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book.
Q:Im eans the original?
R:I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Q:W hy dno’t you read the original?
R:Iget the Chinese book easily and I didn’t find the book.And Ithink….Ithink….Itheo riginal theory Iget…. Halliday hold that view language is used to perform function.I think Ican get the idea from DaiW ei-dong’s books.
Q:This is som ething strange tom e….[1](P22)
在本组答辩互动中,答辩人和答辩小组之间有问有答(辩),仅从结构序列上讲,互动序列组合完美,无可挑剔。然而,从答辩互动会话的有效性,亦即会话效果上看,该答辩互动是不尽人意的,至少存在着“对于答辩发问的类型和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1](P93)尽管对于答辩小组的发问而言,答辩人作出了愿意应答的发话行为,构成了答辩互动的基本序列,然而所给出的会话行为因没有领会答辩发问的意图强辩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会话效果,从而使答辩互动不尽人意。那么,作为答辩人,如何才能准备把握答辩发问的意图和目的,实现答辩互动应有的会话效果呢?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答辩互动应有的答辩机制和答辩策略呢?
(一)会话修辞学概述
据顾曰国介绍,“会话修辞学”这个术语是利奇于1981年首先提出,用来指一组会话原则,诸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等,后来顾曰国扩大了利奇的会话修辞学思想,将其定义为对日常会话进行修辞分析的一门学问。[2](P8~15)基于哲学的目的论和行为论,一般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是一种行为,会话中的话语是话语行为,会话中的话语(一句话或一段话)都是有目的的话语行为,顾曰国认为会话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会话效果,即考察话语参与者双方如何通过话语互动交易过程中实现发话者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
所谓超语言目的,就是对于诸如“请把电视机打开”这个话语行为,虽然与打开电视机开关的行为相似,但前者这个话语行为有打开电视机按钮的目的,完成这样的目的超出了话语交际的范围,即为“超语言目的”。实际上,同非话语行为一样,话语行为可以有一连串的超语言目的。会话修辞学探讨的是实现会话效果中首要的超语言目的。在实际会话互动中,一旦说者拥有超语言目的,接下来就是选择适当的话语以达到影响听者采纳说者的超语言目的“修辞目的”,来实现预期的会话效果。
譬如说者要实现他的超语言目的“打开窗户”,当决定使用话语①实现会话互动过程中超语言目的实现手段有多种,比如通过面部表情、眨眼使眼色、摇头点头等的体态语或其他的非话语行为,只不过话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这个手段时,可以有直截了当地要求听者把窗子打开,也可以间接地暗示听者等。一般来说,语言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如:打开窗子!/请把窗子打开。/开开窗子好吗?/这个窗子能开吗?/透新鲜空气吧。/我感到好闷。/房间里好闷。/等等。究竟选用哪一种话语形式来实现“打开窗子”的超语言目的呢?得根据当时的话语环境来确定。话语选用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听者是否愿意采纳说者的超语言目的。要实现会话互动的会话效果,说者有一个超语言目的后,就要选择一种表达其“修辞目的”的话语行为。
当然,会话效果是一个说者和听者相互作用的交易过程。这个“修辞目的”能否达到预期的会话效果,取决于听者是否愿意采纳说者的超语言目的并作出具体反应。听者不但愿意采纳说者的超语言目的,而且要作出具体的反应,实现说者的修辞目的,才能说会话效果亦已完成。[2](P10)总之,会话效果的实现与否依赖于话语参与的听者是否实现说者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
(二)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会话互动四个层面
考察一个会话互动的会话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会话互动一般涉及会话互动四个层面:预备阶段的潜在互动(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 of intitial p reparatory stage)、说者发出并由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the S-send ing/H-in terp reting in teraction)、信息交换的互动(the inform ation-exchange interaction)以及超语言的互动(the u ltra-linguistic interaction),其中第一和第二层面的互动属于语用合作阶段(p ragm atic cooperation),第三和第四层面的互动属于会话修辞合作阶段(rhetoric coopera2 tion)。[3](P44)语用合作阶段对参与者的合作有很强的信心,因而对合作程度要求较低;而会话修辞合作阶段对参与者的合作信心不足,因而对合作程度要求较高。[3](P45)
1.会话互动的预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一个潜在的会话者愿意会话(斯珀伯和威尔逊将其称为“会话意愿参与者(w illing audience)”[2](P8~15)在会话开始之前,说话者有一个预先的会话目的,潜在的听话者愿意采纳说话者的会话目的,这样就构成了会话互动的最初启始阶段:说话者和潜在的听话者构成了话语互动双方,并预设了相互交流的可能会话目的。
2.说者发出并由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
随着会话预备阶段的建构,说话者和听话者就真正参与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层面,说者传递/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也即说话者通过话语传递出信息,而与此同时听话者解读该话语并得到信息。没有这种互动上的合作,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会话的互动(a talk exchange)。
3.信息交换的互动
当然,只有说者发出并由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不能构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会话互动,还必须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信息作出信息的反馈。这样,会话的互动就进入到第三个层面上的互动,亦即信息交换的互动。说话者向听话者发出信息,听话者针对说话者的信息作出信息的反馈,这样一次信息的互动实际上包含了两轮的发出/解读信息的互动如下:
其实可以处理成实际发生的两次互动,即实现说者发出并由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也实现了信息交换的互动:廖老师发出话语——小柯理解话语构成一次话语交际过程,属于我们讨论的第二互动层面;小柯作出回应——廖老师理解话语构成另一次交际过程,属于我们讨论的第三互动层面。
在实际面对面的互动会话中,这两个层面的互动连同启始准备阶段可以相互独立发生。可以不需要发生说者传递/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在愿意听的阶段就有可能发生,比如,听话人乐意听所说的信息却不能解读;也可能发生没有信息交换的互动而进行的说者传递/听者解读信息的互动。譬如,说话者的信息被解读了,但听话者不愿意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或者说话者的谈话被偷听或窃听,因此被一个根本就没有交换信息目的的闯入者或窃听者解读了,等等。这样处理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听者更好地把握说话人话语的意图和目的,实现话语表达效果。
4.超语言的互动
这个层面的互动是建立在信息交换互动基础上的,说话者的话语不仅使听话人发出话语的反馈(a verbal re2 sponse-act),同时要求听话人做出行为性反应的互动(aphysical response-act),这是超语言的互动。对合作程度要求更高,是因为话语互动一般都会参与超语言的意图和考虑,而不仅仅只是信息的交流互动。
如(2),小柯的回应至少让廖老师领会了小柯还没有打开邮箱查看文章诸多问题的事实,而小柯也可以装作没看到邮箱里老师对文章挑出诸多问题而摆脱眼前见到老师的尴尬场面,从而实现各自的超语言目的,无论是思维上还是行为上的。
又譬如,“你能把盐递给我吗?(Can you pass the salt? )”在大多数交际语境中,说话者的目的或意图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询问对方是否具有把盐递过来的能力,而是在向对方发出请求对方把盐递过来的行为。对方可以直接将盐递给对方,而不进行口头回应,也是有效的会话互动。[4](P1)在另一语境中,当说话者询问“你有一些水吗?(Do you have anywater?)”,听话者可以作出超语言的互动“有(然后提供说话者一些水)(Yes.(and then give him som ewa2 ter)”这种互动有赖于听话者的高度积极地合作,因而会话互动的效果是最佳的,也是会话修辞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实现了会话双方在会话中相互作用并达到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交易过程。
当然,听者的反应有话语交际和超交际的层面。所谓交际层面是指听者用会话知识理解说者话语的反应,超交际反应指听者理解话语之后作出的反应,包括机制性反应(反射型,如被大声说话吵醒等;冲动型,如某种语调所引起的恐怖或不乐意等;)、情感性反应(如感到内疚,感到高兴等)、认知性反应(如认识到某一事实,相信某人等)、行为性反应(如打开电视机等)和话语性反应(如回答问题,提出反问等)。其中话语性反应在会话中的作用相当复杂,需要分析诸如会话的超语言目的结构,超语言的命题图式,目的采纳的制约因素,会话的衔接,会话的修辞发展等。[2](P8-15)如果上文中请求者发出“你有一些水吗?(Do you have anywater?)”,可能听话者有水,但由于请求者的话语行互动表达不当,导致听话者不愿意提供水给请求者,产生不同的修辞目的的表达,作出不同的话语行反应,告诉请求者水用完了。
(3):Q:Do you have som ewater?
A:Sorry,Ihave just run outofwater.(A lthough A had som ewaterbutwould notwant to giveQ anywa2 ter because of his inapp rop riate verbal initating act)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听者的反应还有一个付出代价多少的问题,有些反应代价很低,另一些反应代价也许会很高。代价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修辞目的的完成。说话者即使话语性互动表达稍有不妥,但相比请求者问“你有一些牛奶吗?(Do you have som em ilk?)”而言,“你有一些水吗?(Do you have anywater?)”听话者一般都会作出积极地实现说话者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互动会话效果。
(4):Q:Do you have som ewater?
A:Yes(gives Q som e water,compared w ith the higher costof A’s physical response:p roviding Q som em ilk,although A receivesan inapp rop riate ver2 bal initating act)
总而言之,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话语涉及到以上四个层面互动,关注的是在会话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会话效果(the conversational effectof the transactional interaction),最终达到会话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实现。通过在一次话语互动交易过程中听者追求实现说者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探讨有利于听者更好地把握说者的话语意图和目的,实现话语效果,不失为我们探讨答辩互动话语意图和目的,追求答辩效果的一种新的视角。
我们认为,学位论文答辩会话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学术机构话语,关注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5](P93~97)既然答辩互动会话双方的目的明确地预先设定并且答辩互动是以目的为导向、具有很强策略性的学术话语,那么对于答辩人来说,关注答辩互动会话效果,如何在会话互动的相互交易过程中实现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会话效果意义重大。下文基于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答辩互动会话分析,结合我们收集到的一个真实答辩互动语料微观探讨如何有效地把握答辩小组的话语意图和目的,实现发问者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实现理想的答辩会话效果。
(一)答辩互动的预备阶段(the intitial p reparatory stage)
一旦确定答辩,就客观上预先设定了答辩会话互动的双方:答辩人和答辩小组3-5人,组成答辩互动的两方,构成了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会话互动的预备阶段。
在答辩开始之前,答辩双方均有一个预先明确的的会话目的,亦即对于答辩小组而言,答辩就是检验学位申请候选人即学位论文答辩人的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如答辩的反应能力等素质,为审定学位授予的依据;对于答辩人而言,通过前期的学位论文撰写,进行到学位论文答辩这最关键一步,就是通过针对答辩小组提出的各种发问进行有理有据的应答和辩论,展示自己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的能力和素质,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准供答辩小组审定学位授予的依据。[1](P1)/[6]
(二)答辩小组发问并由答辩人解读发问意图的互动(C-questioning/R-in terp reting in teraction)
随着答辩互动的开始,答辩双方进入到真正意义的会话互动层面。对于答辩小组的发问,答辩人必须作出积极地应答和辩论。否则,答辩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就谈不上取得好的答辩会话效果。
根据笔者的语料收集和拙文《基于答辩会话发问类型的答辩应答策略研究》的结论,答辩小组的发问不外乎“答辩发问,本质上不同于法庭利益冲突明显而设置陷井重重的修饰性发问,是以检验答辩应答人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证实型和探求性发问为主、而非以信息交换为主的真实性发问;以内容为主而形式的规范化不可偏废的机构会话互动”[1](P93~97),也就是,答辩小组的发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问,是在答辩小组预先设定的会话目的的驱动下的发问。如上文给出的(1)(为分析论述的方便,随机节选其中一个互动):
Q:---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 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
R:I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 lish in the originalwork. A 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book.
答辩小组的发问“好,下一个问题,你是否读过韩礼德的原著?韩礼德的?(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 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语境是在讨论过网络语言的功能之后,开始接着讨论论文参考文献的问题。答辩小组发问“你是否读过韩礼德的原著?”不是韩氏诸多的原著一般意义上一部或多部,而是围绕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原著,特别是论文引用或撰写中关键的原著,这可以从答辩小组后面特意重复的“韩礼德的?(Halli2 day’s?)”可以明白答辩小组的问话意图和目的。答辩人接受到答辩小组的发问后,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解读发问的意图和目的,以达到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在此特定的答辩会话语境下,答辩小组发问话语的超语言目的和修辞目的可以分别为:
所以,接下来的答辩互动进入到第三个层面的互动:如何作出有效的答辩应答反馈,实现答辩双方信息交换的互动?
(三)答辩小组发问并由答辩人应答的互动(C-ques2 tioning/R-responding interaction)
答辩小组发问后,答辩人要作出及时的应答,长久的沉默使互动处于停止状态不是一种最佳的答辩效果,究竟如何作出有效的应答呢?根据会话修辞学的观点,信息交换的互动过程中,说话者向听话者发出信息,听话者针对说话者的信息作出信息的反馈,这样一次信息的互动就包含了两轮的发出/解读信息的互动,详见上文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会话互动四个层面的第三部分的论述。
还是看上文节选的答辩互动:
Q:…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 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 riginal?Halliday’s?
R:I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 lish in the originalwork. A 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book..
其实,就本次答辩互动而言,在答辩话语系统里潜在地存在多种答辩人可以作出的答辩应答,示例如下:
R1:Yes,Ihave read som e of Halliday’soriginalwo rks. R2:I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 lish in the originalwork. R3:I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 lish in the originalwork. A 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book.
R4:Yes,Ihave read som e of Halliday’so rigninalwo rks, such as Cohesion in Eng lish,butdue to the lim ited time form y research,Ihave notgotaccess to An In troduction to Functiona l Gramm ar.Therefore,Ihave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 book.…
R5:Yes,Iunderstand what you m ean.Since Ihave a2 dop ted the register theory as the theretical fram ework ofm y the2 sis,Ishould read the originalworksAn Introduction to Func2 tional Gramm ar by Halliday.Anyway,due to the lim ited tim e and energy,Iw ill do better in the future.Thanks for your sug2 gestions and criticism.
……
Rn……
种种应答话语形式和应答策略中,哪一种应答可以实现答辩小组的修辞目的,追求到预期好的答辩效果呢?
我们知道,在会话互动过程中,说者不仅要传达话语信息,而且要使听者同他合作,采纳他的超语言目的。由于有了这个修辞目的,亦即选择适当的话语以达到影响听者采纳说者的超语言目的的目的,说者往往对他的表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即表达方式不仅要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要有助于达到修辞目的。在此答辩互动中,答辩小组有“检验学位申请候选人即学位论文答辩人的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如答辩的反应能力等素质,为审定学位授予的依据“的超语言目的,以及“答辩人同答辩小组合作采纳答辩小组的超语言目的”这个修辞目的,所以答辩人的答辩策略就是从一系列的可选答辩应答中寻求最合适的答辩应答形式达到答辩小组的修辞目的,让答辩小组有效地检测出答辩人的学术水准,实现是否授予学位的超语言目的。但是,不同的答辩应答话语形式传达不同的信息和信息结构。
答辩应答R中的信息从提供信息量来讲,后一部分的“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 ry and got it from DaiW ei-dong’sbook.”纯属于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既然答辩小组的发问就是针对你没有读原著而从二手资料中引用理论来作为论文的文献框架的写作态度的不严谨出发的,最好是避开这个尖锐问题或者就是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以求得答辩小组的谅解,从而实现自己的超语言目的。从后续的答辩序列来看,答辩小组就是针对不严谨的态度而多轮发问,可惜答辩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而采取一系列不当的答辩应答话语形式,尤其是该应答序列中的过量信息应答。(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详细探讨)
关于答辩应答中究竟采用哪种答辩应答话语形式,去实现答辩应答互动的修辞目的,要根据答辩当时的环境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对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的把握,这种把握是建立在对答辩小组的发问的修辞目的和超语言目的的理解基础上的。上文罗列的5种应答话语形式权衡来看,各有利弊:
R1的好处是一方面直接回答了答辩小组的发问焦点是了解答辩人是否阅读原著的发问,可以避免对答辩小组意图的误会,可以随着发问的深入更好地把握发问的意图,另一方面还可以保守地回答了答辩小组的发问,从而在本话轮的互动中保持了发问的局部修辞目的的实现。
R2的好处是表明答辩人的学识:看过某些韩礼德的原著,不利的就是显然没有把握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是不可取的应答。当然这种应答也未必就是最槽糕的,可以在后续的应答中逐一朝着答辩小组的修辞目的和超语言目的的实现而得以弥补。
R3的前部分是可接受的答辩应答形式,关键是后续的过量信息应答不当,反映了答辩人对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把握不当,属于不是可取的答辩应对话语形式。
R4和R5答辩应答话语形式好处就是直接意识到答辩小组的发问意图,只是R4采取的陈述事实并进行答辩,可能会招来答辩小组的进一步的发问和质疑;而R5采用的是直接坦诚事实,承认论文写作中的不足从而直接针对答辩小组的修辞目的和超语言目的,寻求答辩小组的谅解,即检验了答辩人论文撰写的实际状况并准许论文答辩的通过,是比较理想的答辩应答话语形式。
当然,以上分析是针对一个答辩微观互动进行假想分析,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与实际答辩的互动稍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目前话语意图研究,或是话语性反应在会话中的作用复杂性表现不可避免的一种尝试,具体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
(四)答辩双方的超语言互动(U ltra-linguistic interac2 tion)
答辩互动的超语言互动是建立在答辩双方整个的答辩互动的基础之上、根据答辩人答辩应答的话语形式和非话语反应性表现而作出多个的超语言目的互动,如表扬赞许,或批评,或指出问题等多个超语言目的的综合评判基础上作出的超语言目的:通过答辩或论文答辩通不过;答辩人的超语言目的的表现是高兴或是沮丧,亦或是重新进一步的修改等,既有答辩人发出话语的反馈(a verbal responseact),发表感言或为论文本身进一步的申辩等;同时要求答辩人做出行为性的反应的互动(a physical response-act),兴奋或体态语的表现。这是答辩互动的结果,关键取决于答辩人如何把握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而作出的有效答辩应答话语行为。
结合答辩互动话语语料进行基于会话修辞学视野下的四个互动层面分析,表明这一分析视角可以有效地指导答辩人在追求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实现针对答辩小组发问的发问意图和目的的把握,从而提高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
会话修辞视野下的答辩互动可以从一个微观的话语互动来审视整个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答辩互动的完满进行,特别是把一次话语转换当做四个不同层面的互动进行分析,追求实现答辩互动双方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交易过程。本文的尝试旨在更好地理解答辩互动会话性质,从而有效运用答辩策略,提高答辩互动会话的质量;对于指导答辩人把握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小组发问的意图和目的,从而做出符合答辩小组的修辞和超语言目的的答辩互动的会话效果,或更广泛意义上说,为话语的目的性或意图性研究开辟新的尝试和有益探索。
[1]柯贤兵.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话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顾曰国.什么是会话修辞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2):8~15.
[3]顾曰国.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柯贤兵.基于答辩会话发问类型的答辩应答策略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4):93~97.
[6]教育部授权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二款,1981,05,20.
H315
A
1006-5342(2010)10-0070-05
2010208215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KY200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