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芳,张 冲(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网球单反与双反技术相持能力的对比性研究
明平芳,张 冲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通过运用录像分析、数理统计法等,对世界级网球选手拉斐尔·纳达尔(反手均用双反技术)和罗杰·费德勒(反手均用单反技术)在世界大赛中的赛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反手在解决提高网球反手位的相持能力上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反手的搭配模式合理化、科学化以及相关战术的创新找出解决办法,最终网球选手在反手位相持时反手技术体系诸多单个技术更加合理化并运用以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
网球;单反与双反;相持能力;对比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举国上下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网球运动作为一项技术、战术与体能并重的运动项目,逐渐深受群众的青睐,尤其是高等学校,出现“网球热”的势头,网球运动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而整体技术水平有待发展。在网球技术中,职业网球战术发展方向、打法向全面型方向发展但底线型仍是打法的主流,相持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无论职业还是业余的选手都会以对方的反手位为主要攻击目标,尤其是上网型选手更是攻击的目标。一般来说,反手击球弱于正手击球,当对手攻击自己反手位时,往往以防御性击球为主处于被动状态。为减少反手击球的被动性赢得场上的主动权,提高反手击球攻击力度、稳定性和相持能力势在必行[1]。许多业余选手在初学时期对反手技术(单反与双反)相持能力缺乏全面了解。鉴于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世界级选手费德勒(单反)、纳达尔(双反)出发对单反与双反相持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举措,冀望对我国业余网球爱好者反手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目前我国对网球反手(单反与双反)相持能力的理论研究较少,本论文研究丰富网球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
(一)研究对象
西班牙网球选手拉斐尔·纳达尔(反手均用双反技术)和瑞士网球选手罗杰·费德勒(反手均用单反技术)07 -09年世界重大网球比赛中两人之间的3场比赛。
(二)研究方法
1.录象分析法
采集了2007-2009年世界重大网球比赛两人之间的3场比赛录象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网球反手技术,相持球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专集等。对实际排名前列的优秀网球运动员单反技术与双反技术的相持能力进行分析。
3.数理统计法
对两位选手比赛过程中的反手位击球情况进行数理统计。
(一)网球相持能力现状
底线型打法占主流技术风格一直沿用至今,尽管网球打法向全面型方向发展,但底线型仍是打法的主流,网球单打争夺的核心在后场,后场虽然得分高但是失分更高[2],这就要求网球运动员提高后场相持能力,如果靠倚重发球的同时而相持能力不强,必将形成头重脚轻而难以持久,为求保险,立足于扬长,又努力补短,才有利于保持优势。
(二)完善网球战术体系的关键所在——提高相持能力
在网球技术正向着凶狠全面型发展的大前提下,网球选手在保持原有前三拍的特长基础上必须要提高相持能力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以往比赛的研究材料表明:(1)如果发接求的特长突出,得分率高,虽然相持能力稍弱,但是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前几拍解决战斗,仍可取胜; (2)前3拍胜得较多,相持时稍占上风;(3)前3拍胜一些,相持时稍占上风;(4)前3拍平手,相持时胜多稍多;(5)如果发接、上网前3拍胜对手不多,而在相持中又负于对手较多,则全盘比赛得胜少负多,导致失败或淘汰[3];对于上网型选手来说,上述(1)(2)(3)三种情况较为常见而(4)(5)这两种情况针对底线选手较为常见,关键问题在于相持能力的强弱。无论从哪种情况出发,相持都占有适当的地位。因此,现今网球底线型选手的技战术训练中,作为推动网球竞技水平发展的关键在于相持能力应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持的概念是两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网球项目的相持能力是指我方发球或接发球后未能结束一分球的争夺,而进入底线对抽或上网截击等坚持对立时的制胜能力。也就是第三拍球以后的争夺,而本文重点讨论的是第三拍球以后底线反手技术持对立时的制胜能力。
(一)双手反手握拍击球的优点
1.能够释放出全身的力量、攻击力强
反手双手握拍击球与棒球击球在转动肩膀和击球动作方面是相似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比反手单手握拍击球产生更大的力量。为了使力量加强到最大,一定要提前把肩膀和身体完全转过去对准来球方向,然后转过来击球。由于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时有另外一只手扶持可以抵挡住对方凶猛的来球,即使击球点最后也能靠双手握拍来弥补单手击球力量的不足,双手击球使拍面更加稳固。
2.准确性高
双手握拍时容易固定拍形,增强腕部力量,克服了单手握拍击球时手腕不稳的局限,使击球的准确性和攻击力增强,提高主动进攻意识。
3.增强近身球处理和高球能力
双手握拍力量集中、手腕固定、可以抖腕动作还击,这样可以弥补后摆短促和高球不易用力的不足。
(二)单手反手握拍击球的优点
1.控制范围大
因为是一只手握拍,这样可避免另一只手的束缚,伸展的距离更远,照顾的面积更大。
2.击球变化多
可以交替打上旋球、削球、平击球和放短球,可以打出带旋转的攻击球和隐藏性的进攻球,更可以打出上旋球和下旋球。
3.有较强的灵活性,各项技术得到均衡发展
单手击球有助于形成手臂的力量,有助于提高反手侧单手控制球的力量,这对于反手空中击球也是有帮助的。
(三)双手反手握拍击球的缺点
1.扩大了对方的攻击范围
(1)2017年河北省持证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增加,大型企业22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7.33%,中型企业38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12.56%,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达19.89%,较2016年提升1.7%。
双手握拍挥击时,手臂受到身体的限制,影响了另一臂向前的充分伸展,击球点较近,拍与手随挥击球走向偏上,因此造成整个前挥的距离近,缩小了击球的控制面,相对扩大了对方的攻击范围。
2.体力消耗较大
由于双手握拍的击球点较近,使身体的控制范围缩小,而移动距离相对加大,需要更多的脚步移动,所以对体力消耗较大。
(四)单手反手握拍击球的缺点
1.稳定性差
当对方力量较大的时候很难用单手反拍击出有威胁的球,只是随拍挡过去,从而容易处于被动局面。
2.失误率较高
单手反拍对手腕的力量要求很高,如果手腕力量不够,在击球时手腕容易产生抖动,这样拍面和击球点即使都在最佳的位置,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威胁,反而失误率比较高[4]。
从2007-2009年拉斐尔·纳达尔对阵罗杰·费德勒交手3次纳达尔取得了3胜的成绩,以下是从2007-2009年西班牙选手拉斐尔·纳达尔对阵瑞士选手罗杰·费德勒的几场重要比赛反手相持的统计情况(表1)由于纳达尔反手对抽只用双反不用单反,费德勒又是只用单反不用双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比性:
表1 纳达尔VS费德勒反手相持时数据统计表
表1可以看出,纳达尔3场比赛的反手相持使用率在12.1%-14.1%之间低于费德勒的反手使用率18.5%-22.2%,虽然使用率偏低但是当费德勒攻击纳达尔的反手位时,纳达尔依靠自己的奔跑能力克服了双反的主要弊端,并且能充分发挥双手反拍的技术优势能稳稳地将球回击,有时还在反手位侧身正手击球,改变被动局面。但是当纳达尔用强烈的上旋球攻击费德勒的反手位使得费德勒单反暴露出不易击高球的弊端,使得费德勒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是纳达尔的战术之一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短处。所以从此项对抗中看出两人其技战术能力的差距。从得分来看,纳达尔得分均在20分上下明显高于费德勒,这也说明,双反的得分能力明显在单反之上,从失分来看,费德勒每场失分均比纳达尔要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双反击球技术的稳定性、攻击力、力量都明显优于单反,在比赛中可以看到在反手位纳达尔凭借反手优势越战越猛,并以强烈的上旋球对费德勒单反的弱点发起进攻,球的落点大多在左后场且反弹很高的球迫使费德勒反手的击球点与肩同高的位置,这就需要手臂无比的强壮才能击出有力的球,在这种情况下费德勒回球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发挥其优势了,再加上体能的大量消耗,攻击性明显降低,稳定性也随之下降,失误也随之增加。费德勒的反手相持能力弱主要是击球不稳而且很难处理近身球和高球而很难与对手形成对抽的局面,以致于在比赛中无法发挥其它的技术优势,在比赛中反手无法和对手形成相持,即使形成相持,局面又被动,得分率过低。反观纳达尔双反凭借自己的奔跑能力克服了双反的主要弊端,并且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因此在相持能力上较单反有明显的优势。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对单反与双反技术的优劣势比较证明,单反技术善于上网、球路变化快,实际运用中灵活多变,较双反技术有更大的实践价值。
2.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反手单纯使用单反技术的选手在反手位无法摆脱被动防守的局面,而双反选手反手位在相持及力量的释放、稳定性高和主动进攻均具有较强的能力。所以对于初学者和女选手来说双反是最佳的选择。
3.理论和实践中皆已证明,双反技术由于非持拍手的加入有利于发力,在底线的相持能力和单反相比优势明显,再结合单反技术善于上网、球路变化快等技术优势。在技战术的搭配模式上,应以“网前用单,底线用双;削球用单,近身、高球用双”为主导方针予以实际运用。
(二)建议
1.双反选手在对决反手只使用单反击球型的选手时应以强烈的上旋球或特意将球挑高攻击对手的反手位,攻击对手技术劣势,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
2.在双反选手的培养过程中,切不可推崇有了双反技术就完全摒弃单反的做法,应发挥各自技术的优势予以合理的搭配形成新的网球反手技术运用模式以指导实际训练和比赛。
3.建议在双反与单反技术运用适时合理的问题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1]沈云清.怎样打网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1~2.
[2]孙威.土场﹑草场地网球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对比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5.
[3]王宪忠.网球运动员反手底线抽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4]胡文龙.高水平男子单打网球比赛相持阶段技战术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G845
A
1006-5342(2010)10-0115-02
20102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