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强省特征分析

2010-09-12 01:00郭建平
重庆高教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

万 星,郭建平

(重庆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国的竞技体育却不弱,在世界竞技体育中树立了强国的地位.本文从我国国内竞技体育的特征分析,运用综合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了解当前我国各省竞技体育的现状,通过对近几届全运会和奥运会上所取得的奖牌数量进行分析,找出“竞技体育强省”的特征,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

1 我国竞技体育强省的鉴定

1.1 竞技体育强省的定义

将“竞技体育强省”定义为:在我国全运会上所获金牌数名列前茅,并且在奥运会上为我国贡献的金牌数也名列前茅的省、直辖市、自治区.

1.2 我国竞技体育强省的确定

根据以上定义,目前,我国的各省、市、自治区中,能被称为“竞技体育强省”的有:山东、江苏、辽宁、广东、上海等.我们就以这 5个省(市)为研究对象.

以上所述省(市)在2009年全运会上的成绩和在北京奥运会上所获奖牌数见表1、表2.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全运会上金牌数靠前的几个省(市)在奥运会上为我国贡献的金牌数量也是名列前茅的.不仅是金牌数量名列前茅,而且奖牌数量也很多,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数量也是靠前的.

表1 2009年全运会奖牌状况[1]

表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状况[2]

2 我国竞技体育强省的基本特征及分析

2.1 竞技体育强省的经济特征分析

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好与不好,主要看其GDP情况.经济发达的地区,GDP在全国排名都是靠前的.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山东、辽宁、上海这 5个省(市)GDP排名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其中广东、江苏、山东 GDP都在30 000亿元以上,辽宁、上海在15 000亿元左右,充分体现了这几个省的经济实力,而且增长幅度较大,年GDP增长都在10%左右,人均 GDP都在30 000元以上.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投入的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

表3 2008年江苏、广东、山东、辽宁、上海 GDP情况[3]

2.2 竞技体育强省的人口特征分析

竞技体育强省的体育发展是否与人口有关系,通过资料查找,2009年全国各省的人口排名情况得知,以上几个省(市)人口情况如下:

表4 山东、广东、江苏、上海、辽宁 2009年人口数量[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山东人口排名全国第2,人口数量 9 768万;广东人口排名第4,人口数量7 223万;江苏人口排名全国第5,人口数量 7 164万.这 3个省的人口比较多,人口数量都在7 000万以上,在全国排名中也是靠前的;而辽宁人口排名全国第14,人口数量 4 162万;上海人口排名全国第26,人口数量 1 342万.这两个省(市)的人口就比较少了,特别是上海,在全国的排名2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竞技体育强省,但人口数量的差异却很大,所以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人口多少关系不是很大,人口少的省(市)一样可以成为竞技体育强省.

2.3 竞技体育强省的地理位置特征分析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5].广东省东邻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台湾、海南两岛相望,东面有太平洋,海岸线长[6].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7].辽宁位于东北的南部,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濒渤海和黄海,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8].上海北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线中心,长江三角洲东缘,长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地理位置优越[9].

这些省都位于沿海地区.G◦T◦库里安曾经指出:“海岸线是一种最重要的战略优势和国家的自然资源,它保证了在世界贸易中的自由和独立性,提供了进入沿海渔场和领土延伸到近海矿床的可能,能促进强大海军的发展,产生新的城市住宅区以及港口和海湾周围的自由贸易区,迷人的海滩还经常吸引来大量的游客.”交通运输非常方便,对外交流密切,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体育对外学习带来了方便,给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捷径.

2.4 竞技体育强省的科技文化特征分析

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国家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的 13种体育核心期刊是我国体育科研成果传播、交流的主要阵地.本文通过 2003年核心期刊数据的分析,了解这几个省的科技发展情况.2003年全国共有 32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 100篇以上的有 11个省市,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广东省,共 434篇.江苏排在第5,发表了 227篇.上海排第6,发表了 191篇.山东排第7,发表了163篇.辽宁排 14,发表了 71篇[10].

现代科技的发展能促进科学选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挑选出有天赋的运动员.现代科技促进体育训练,通过科学的系统训练,才有希望攀登世界竞技运动的高峰.现代科技促进训练管理科学化,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组织保证.现代科技促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现代化科技革命在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促进人的现代化.一方面,教育不仅是人的一种义务,也是人的一种权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必然[11].

国际体育大赛的举办对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省市的文化是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用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综合竞争力情况来反映.前 10强的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上海、辽宁、山东、广东、江苏基本在一个水平层次,得分都在70~85之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说明竞技体育强省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2.5 竞技体育强省的竞技体育传统分析

竞技体育强省的发展壮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们都拥有悠久的传统,各地区根据当地的传统项目优势进一步发展,把强项延续下去,从而在奖牌榜上名列前茅.

表5 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综合竞争力前 10强[12]

表6 广东、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在第9、10、11届全运会金牌数排名[13]

从表6可以看出,这几个体育强省在全运会上金牌数量排名是靠前的,这说明体育强省不是突然在某一届运动会上就有非常突出的成绩,而有一个长期保持体育强省的状态.体育强省往往都有一套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和训练体系,拥有实力强大的教练班子,从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体育人才.这些体育人才中,很多又回到本省加入到竞技体育的管理、训练、组织竞赛的行列,不断充实管理和训练体系,最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6 竞技体育强省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特征分析

这几个省(市)大众体育都搞得比较好,通过对来自这些地区的人的访谈和网上查找资料,基本了解到这些地区群众体育工作的状况:(1)体育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县委、县政府中有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县级政府机构中,每个县仍保留了县体育局,乡镇一级都建立文化站干部作为兼职体育管理人员.(2)体育场地设施有一定基础.县一级基本有两场(标准室外田径场和带固定看台灯光球场)、一池(游泳池)、一房(综合室内训练房)的公共体育设施.乡镇一级基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全民健身广场,特别是一些公安局、供电局、重点中学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的配置比较健全.(3)群众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县体育局一般每年都要举行一些规模较大的、涉及全县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各单位都踊跃参加[14].

这几个省在学校体育上也有较好发展,以辽宁省的学校体育现状来分析:(1)学校体育的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必要的物质条件,针对体育物质条件不足的学校,加强了学校活动场地,学校设立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小于 56m2,有完备的体育器材;(2)学校体育师资素质较高且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质,这些教师任务繁重,但他们依然默默奉献.(3)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4)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学校都把体育活动纳入课表,但对学生还有“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15].

以上资料表明,竞技体育强省不是只限于发展竞技体育,在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上也有较好发展.用群众体育带动所有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用学校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一,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均具有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这些省成为竞技体育强省的基本保障.第二,我国竞技体育强省不是依靠人口,而是靠全民的高素质来发展竞技体育.第三,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地理条件优越.第四,竞技体育强省的文化和科技水平都比较高,为该省运动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文化支撑.第五,强省不是一天两天强起来的,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第六,竞技体育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共同发展为竞技体育作坚实后盾,竞技体育才会长期强大.

3.2 建议

第一,加强经济基础建设.第二,提高人口素质.第三,加大科技文化发展力度.第四,提高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第五,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第六,保持传统优势,持续、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

[1]鲍勇,刘新刚,刘伟.应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主要省市区域竞技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127-129.

[2]王永盛,潘耀滨,王超,许冠忠.山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1):40-46.

[3]周薇,周雷.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价值工程,2009(8):143-147.

[4]常蔷薇,郭晨阳.我国生育率转变对高校生源的影响及出路分析[J].理论导刊,2009(3):78-80.

[5]山东崮云湖国际高尔夫球场景观设计[J].世界建筑导报,2009(2):82-83.

[6]郭盛晖.广东人的商业特征及其地理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5(2):159-161

[7]李威,郭洪渊.辽宁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分析[J].辽宁经济,2009(4):78-81.

[8]潘杰,楼锋.奏响水润江苏华丽乐章[J].江苏水利,2008,(12):1

[9]有资金才能有国际航运中心[J].中国远洋航务,2009(7):47-48.

[10]董中昱.从大学排名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9,(18):229-322.

[11]刘志云,王晓芬,王伟明,冯婵.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85-88.

[12]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2-84.

[13]刘礼国,徐烨,王馨平.我国体育竞赛制度的利弊及改革原则[J].凯里学院学报,2009(4):107-112.

[14]钟天朗,王荣朴,张林,李南筑,孙胜男,王琳.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6):18-27.

[15]何培森,丛湖平.我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5(4):21-24.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发展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