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李国英
2010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践行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发展要求,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己任,坚持科学治河,务实创新,不懈进取,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内容之一,内容包含防洪减灾、泥沙处理和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水生态及相关行业,专业跨度大,工作任务重,质量要求高。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科学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自2007年年初启动以来,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工作组和专家组等工作组织机构,加强过程管理与节点控制,同主要承担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创新咨询方式,重大问题及时报请主任办公会研究,进行月例会和月检查等,有效保障了规划编制的顺利开展,完成了包括规划总报告和简要报告、9项专业规划、5项专项规划、3项专题研究、2个模型研究等一大批丰硕成果。2009年12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顺利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预审,2010年6月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规划不仅确立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阶段目标,而且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战略任务。
2010年6—8月,结合汛前水库蓄水和汛期洪水过程实施了3次调水调沙。3次调水调沙以贯彻“由控制洪水向塑造协调水沙关系转变”为指导,通过科学调控,努力塑造协调水沙过程,实现水库、河道减淤目标,同时,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在改善黄河尾闾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汛前,经国家防总批准,在满足沿黄各省(自治区)工农业用水需求的情况下,黄委自6月19日至7月8日,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实施了基于黄河中游干流水库群三库水沙联合调度的第一次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入库沙量0.352亿t,出库沙量0.527亿t,实测最大出库含沙量288 kg/m3,排沙比达到150%,水沙调控“1+1>2”的效果由理论变为现实,为未来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及运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冲刷2 541万t,最小过流能力由2009年的3 880m3/s进一步增大到4 000m3/s,二级悬河形态得到进一步改善,因为控导工程均是按4 000 m3/s设计的,因此,对于充分发挥控导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有效避免河势游荡、横河、斜河的产生。
进入汛期后,黄河中游泾渭洛河、山陕区间、伊洛河流域先后发生7次强度不同的降雨过程,黄河中游干支流出现了多场洪水过程。7月24日至8月3日,小浪底水库以上泾渭洛河和小浪底水库以下伊洛河流域同时暴发洪水,由于两个洪水来源区的洪水含沙量有较大差异,且干流上有三门峡、小浪底水库,伊洛河上有陆浑、故县水库,客观上具备了进行“清水”和“浑水”掺混的条件。在统筹考虑干支流防洪减灾和水库、河道减淤的前提下,黄委通过对三门峡、小浪底、陆浑及故县水库进行时间差、空间差组合调度,实施了基于黄河中游水库群四库水沙联合调度的第二次调水调沙,将不同来源区洪水、泥沙在空间尺度上进行对接掺混,将天然状态下不和谐的水沙关系塑造为协调的水沙关系,实现小浪底水库出库沙量0.261亿t,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冲刷0.101亿t。
8月11—21日,黄河中游出现了一次连续性不强且有多个洪峰的洪水过程,若按传统的常规调度,这种连续性较差的小股洪水过程势必造成水库和下游河道主河槽淤积。为避免造成此类情况,必须对其进行组合改造。黄委再次通过对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的时间差、空间差组合调度,将中游干支流小流量、高含沙、“散兵游勇”般的多股洪水过程塑造成有利于水库、河道减淤的协调且完整的水沙过程,实施了基于黄河中游水库群三库水沙联合调度的第三次调水调沙。此次调水调沙主要开展了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速蓄速冲试验,深化了对水库群联合水沙调度技术和异重流排沙规律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小浪底水库出库沙量为0.487亿t,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共冲刷0.118亿t。2010年度的调水调沙使黄河中游水沙调控体系“1+1>2”减淤调度目标得到实践检验,也为构建黄河中游水沙调控体系运用方式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得到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特殊规律的认识。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因而被誉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
刁口河曾是黄河入海流路之一。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刁口河流路由于失去水沙供给,河口附近海岸线蚀退严重,附近天然淡水湿地不断萎缩,湿地典型保护生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胜利油田开发,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高效管理和保护黄河入海备用流路,黄委研究提出了“启用刁口河流路,实施生态调水”的战略,探索刁口河流路与清水沟流路交替使用模式,以延长入海流路周期,进一步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核心区的恢复,实现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
6月24日,黄委利用调水调沙过程,正式启动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暨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经过科学组织,精心实施,结束了刁口河流路断流34年的历史,实现了全线过流。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水及刁口河流路全线过水,是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一是避免了刁口河流路持续萎缩,恢复和保持了流路的行洪功能,与清水沟流路一起共同延长入海流路周期,减少对下游河道的不利反馈影响,确保河口防洪安全。二是充分利用了黄河淡水资源对黄河口生态系统恢复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不利局面。三是更好地促进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河口地区水资源安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四是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口入海流路演变规律的认识,为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黄河入海流路方案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当黄河治理开发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流域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突出。常规化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的新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巩固治理开发成果及进一步提升黄河治理开发质量新需要的形势。因此在继续抓好黄河治理开发工作的同时,必须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治理开发措施取得预期效果,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支撑。
2010年年初,黄委提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通过强化管理,努力提升黄河治理开发质量与效率。
黄委明确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包括市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省际断面和重要支流控制断面最小流量控制指标及高耗水工业节水减污要求。细化初始水权到市(区)、县和重要用水户,已有7省(自治区)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报黄委审核或经本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施行。
积极推进黄河水利公安队伍建设,在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黄县(市)均成立了黄河公安派出所,并建立了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开展了汛前水行政联合执法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采取了紧急处理措施。在黄河下游阻止违章种植阻水片林36起,清除片林67 hm2,清除违章建筑物100余处;在黄河上中游处置新违章工程20余起,跟踪以往巡查违章项目15起,有力维护了河道秩序。
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执法力度,跟踪督察了水利部通报的10个严重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4个项目完成了整改,6个项目完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70%以上。对甘、宁、内蒙古、陕、晋等5省(自治区)64个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逐项提出了监督意见和整改要求。建立并启动了水土流失“三项公报”制度。对兰渝铁路违章施工、乌海境内煤矿向黄河弃渣等进行了专项查处。
“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是国际水利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这项大奖用于奖励国际上为解决全球性水问题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机构,这些贡献采用突破性技术或实施创新性政策和项目而使人类受益。
黄委凭借创新的流域治理与管理理念,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治理与管理成效,经历了国际评委的两轮严格审查和评选程序,最终从全世界50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这是世界上流域机构第一次获得此奖项。6月29日,新加坡首任总理、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向黄委颁发了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奖牌、奖金及证书。
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评审委员会宣布黄委获奖的原因是:在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下,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政策管理,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确保了过去10年黄河不断流,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洪水管理和调水调沙等实践,降低黄河的洪水风险,确保了中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黄河流域带来了广泛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对于黄委来说,下一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崭新格局也将由此开启。黄委将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为主线,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2011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黄委要下大力气开展一些治黄基础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切实取得突破,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深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着力开展黄河十大规律研究。黄河不同于一般的清水河流,有其独特的规律,要治理管理好黄河,必须掌握其基本的自然规律。要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包括黄河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宁蒙河段冰凌封冻和融化规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水库泥沙运动规律、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规律、河道水沙演进规律、河口流路演变规律、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河道河口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供水区域及供水对象需水规律等十大规律的研究,切实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要创新研究方法,注重机理研究,通过机理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其内在的规律。
二是重点推进十大技术问题研究。随着治黄实践的深入,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有些问题已影响了治黄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要重点推进包括黄河长治久安的战略、黑山峡河段的开发方案、内蒙古河段的防凌安全、水沙调控体系的布局及其运行方式、水库减淤技术、黄河泥沙处理的空间分布及输送、潼关高程的降低问题、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河口流路的安排问题、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有关问题等十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切实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治黄实践的关键问题。
三是强化十大经济与生态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抓好黄河自然规律和技术研究的同时,必须强化黄河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研究,要突出抓好水权水价水市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约束、污水排放权、滩区淹没补偿机制的建立、河源区的生态、黄土高原的生态演替、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流量、跨流域调水的生态问题等研究,切实提高流域综合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凌责任制,健全防凌联动机制。加强预报测报,完善防凌预案,提高防凌应急处置能力。优化水库调度,努力实现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目标。落实防凌队伍,备足防凌物资,为防凌抢险提供有力保障。加强预警建设,做好迁安准备,确保滩区群众生命安全。
将修订完善防汛预案,落实防汛物资,加强防汛指挥调度和抢险演练,抓好干流、主要支流备汛,抓好山洪泥石流防控、淤地坝备汛,确保防汛安全。继续开展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过程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相机开展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
启动覆盖全河的工业、农业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需水模型开发,科学分析黄河流域及供水区域的实际需水量,为优化配置引黄供水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完善生态调水模式,继续开展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
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加快干流省界水质监测自动站、移动实验室和常规监测等能力建设步伐。建立流域内水利、环保部门间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黄河下游水质预警预报模型建设。
加强河道立法,强化河道管理职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河道管理执法效能。严格河道巡查监管,强化执法工作。积极做好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工作。严格水行政许可事项审查审批,维护河道管理秩序。深化水利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营造法治环境。
继续强力推进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实施,以此带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新进展。
按照落实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实施方案,继续做好对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检查,最大限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监督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继续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完善公报发布制度,争取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以2010年调水调沙为模板,完善调水调沙方案,努力增加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比。积极实践多种模式的洪水泥沙时空调度,力争将更多的泥沙输送入海。积极组织开展全河调水调沙的方案研究工作。
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积极促请政策补偿得以落实,争取尽快使下游滩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洪水淹没补偿政策。
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朱卫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