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纯龙,张 镔,万 霞,孙建男,么 刚,杨立国,刘东红
(大庆油田总医院CT室,黑龙江 大庆 163001)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A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AAD)又称主动脉壁内血肿,是主动脉夹层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因主动脉内膜破溃或溃疡、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也可由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AAD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与典型主动脉夹层(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TAD)的CT表现不同,但死亡率接近,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MSCT)对AAD诊断有重要价值,笔者对12例AAD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收集ADD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4~72岁,平均55.6岁。1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突发胸背部剧烈疼痛,呈持续刀割样,并向腹部及腰骶扩散,伴大汗淋漓,甚至濒死感等TAD的症状和体征。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aliance 64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管电流为300mA,管电压为120kV,重建层厚为0.67mm,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I/100ml)80~100ml,注射速度为 3.5~4.0ml/s,注完对比剂后同速注射0.9%的生理盐水30ml;扫描采用Bolous监测,监测点设在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阈值达到150HU后自动触发扫描。
后处理:薄层重建后的图像传到Philips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表面遮盖(SSD)等多种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范围及累及的血管、寻找内膜破口。
影像学分型:参照TAD的Standford分型法[1],不管夹层的起始部位或远端伸展的范围如何,凡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而其他所有的夹层均为B型。
本组12例增强扫描重建后均未发现TAD的撕裂内膜片,均无双腔显示,其中2例可见穿透性溃疡形成(图1)。按Stanford分型:A型 4例,约占 33.33%,B型 8例,约占66.67%。
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可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包绕主动脉真腔1/2至全周,厚度达4~11mm,平均厚度为7.1mm,病变累及的范围从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左肾上级水平)不等。平扫假腔CT值 28~69HU,8例主动脉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斑块;增强后增厚的管壁无强化,与主动脉管腔对比呈低密度,未见“真假双腔”影(图2)。2例在增厚的管壁内可见点状或条状对比剂外渗,散在分布,呈点状或条形高密度影,多分布在边缘(图3),未见渗漏孔。所有病例主动脉管腔均不同程度变细,但内壁光滑规则,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约占50.0%,7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约占58.33%。12例位于左侧,2例为双侧积液。
临床随访:本组病例经MSCT诊断后均采取保守治疗,情况稳定,症状消失后出院。其中9例患者随访一般情况良好;1例2个月后复查发现腹主动脉局部扩张为真性动脉瘤(图4),约占8.33%;2例3~6个月复查发展成为主动脉夹层(图 5),约占 16.67%。
TAD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形成夹层,造成双腔主动脉,在CT血管造影中表现为典型的“真假双腔”影,同时伴有撕裂内膜的移位[2],诊断并不困难。AAD则是由于主动脉滋养血管及中膜营养血管的破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内膜挫伤、动脉粥样硬化穿通性溃疡导致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壁内血肿[3]。AAD的病因与TAD的病因基本一致,虽然病因很多,但90%的病因还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是ADD存在动脉壁滋养血管出血的可能。本组12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5例用药无规律,血压控制不良;8例有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壁有大小不等的钙化斑。
与TAD不同之处是AAD无内膜撕裂,与主动脉管腔无交通。CT平扫时表现为主动脉管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李运成等[4]认为管壁厚度应超过5mm,王照谦[5]认为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向主动脉腔内移位应大于5mm。本组12例主动脉管壁厚度范围在4~11mm,平均厚度为7.1mm。12例AAD中仅4例可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向腔内移位,其中3例移位超过5mm,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但即使管壁增厚的厚度或内膜钙化影向腔内移位不超过5mm,MS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后结合临床病史仍可诊断为AAD,因此,笔者认为管壁增厚的厚度或内膜钙化影向腔内移位程度对AAD的诊断无定性诊断意义。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低于主动脉管腔的密度,不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和主动脉内膜,仅见局部有少许条片状对比剂渗入到假腔[4],本组中仅2例见到此征象,但并未发现渗漏孔。
AAD主要CT征象:①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呈低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不与主动脉腔相通,无内膜破裂及“真假双腔”征象;②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向腔内移位,管腔变细、变形;③主动脉壁钙化等粥样硬化的表现;④有心包、胸腔积液(血)。如果上述CT征象结合以下临床特征则不难诊断为AAD:①剧烈胸痛或伴腹痛;②虽有休克征象,但血压无明显下降或反而升高;③突然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心衰进行性加重;④两侧颈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强弱不一致甚至无脉。
AAD预后较TAD好,内科治疗后部分病例可完全吸收,手术后恢复也快,并发症少[2],但部分AAD可以继续发展成为TAD、真性或假性动脉瘤。Evangelista等[6]长期随访1组AAD病例显示54%局部溃疡灶进展为主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12%演变为TAD。本组病例在随访中1例2个月后发现腹主动脉瘤,约占8.33%,明显低于Evangelista等的结果,2例发展成为主动脉夹层,约占16.67%,略高于上述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组病例较少有关。多数学者[7-8]将AAD称为TAD的前期病变,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AAD需与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真性动脉瘤附壁血栓鉴别。这些疾病都可以出现动脉壁的增厚,但增厚的动脉壁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低密度。动脉粥样硬化、真性动脉瘤附壁血栓引起的主动脉管壁增厚,边缘不规则,有时可看到血管外壁和瘤体的钙化。动脉瘤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动脉瘤样扩张。这些疾病与AAD不难鉴别。
从本组AAD病例来看,其夹层是不断变化的,既可以吸收,也可能进展,需追踪复查。CT扫描无创、安全、可重复,是有效的随诊手段,尤其是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扫描层厚更薄等诸多优点,应用Bolous跟踪技术及自动触发软件,患者一次屏气可以完成整个主动脉的容积数据采集,应用强大的后处理软件,采用MPR、MIP、VR及SSD等重建技术,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显示AAD的起始部位、形态、长度、管壁厚度、大血管分支是否受累及并发症。因此,MSCT是AAD诊断和复查随访的首选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1]周康荣.胸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0-223.
[2]Matsuo H.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rombosed type of aortic dissection with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giology,2000,9(12):27.
[3]金敬琳,戴汝平,何沙,等.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10(7):740-742.
[4]李运成,谭光喜,张晓磷,等.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7):524-525.
[5]王照谦.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1):17-19.
[6]Evangelista A.Aortic intramural haematoma:remarks and conclusions[J].Heart,2004,90(3):379-380.
[7]Maraj R,Rerkpattanapipat P,Jacobs LE,et al.Meta-analysis of 143 reported cases of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J].Am J Cardiol,2000,86(6):664-668.
[8]Nidiri M,Strada A,stabile-Ianora AA,et al.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spects with spir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Radiol Med,2000,100(3):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