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教育局
浙江桐乡素有“文化之邦”、“文物之邦”的美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砖、一书一画都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曾说:“我的家乡桐乡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大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也说过:“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个好地方。”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传承发展的桐乡教育,可谓得天独厚,从文化沃土中获得了丰厚的浸润和滋养。
本土育人,源于对内涵意义的领悟
什么是本土文化?有人说是扎根本土、深藏民间、最有一方特色的东西;也有人说,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本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本土育人,打开的不仅是知识之门,更是智慧之门、情感之门、道德之门和文化之门。
本土育人不同于一般的育人方式,它具有草根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点。桐乡市各所学校在办学方面都有独特的理念,在教育中繼承、吸收和内化一切优良的本土文化传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积极实施本土育人,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模式。
本土育人让孩子亲近并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将德育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唤醒孩子们心灵深处埋藏已久的对本土文化的强烈主体意识,在学习中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浓的乡土风情。
本土育人,依托政策观念的引领
1. 政策导向。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特色,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2004年开始,桐乡市教育局下发一系列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号召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社区)、环境等可用资源,组织开展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2006年,教育局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办法》,把“本土育人,办特色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桐乡市教育局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教室“动起来”,踏上舞台“亮起来”,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对推动本土文化育人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引领作用。
2. 搭建平台。
桐乡市教育局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特色学校”争创活动,向全市学校印发了《桐乡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桐乡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评定细则》等文件,要求各校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的原则,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创建活动,一批本土育人的特色学校开始涌现。2007年6月《人民教育》杂志采访撰文肯定植材小学的办学特色:用乌镇的文化熏陶孩子。2008年9月,教育局对申报创建的学校进行了评估验收,评出10所学校为首批桐乡市特色学校。
3. 科研引路。
桐乡市教育局引导学校从品牌发展和人文素养出发,发掘桐乡独特文化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课题研究,建设文化名校。留良中心小学确立了“以乡贤感召为载体的品质教育研究”课题,开展吕留良文化研究,以乡贤的品德感化学生,培养浩然正气、博学多才、身心健康的“小留良”。凤鸣小学以“挖掘子恺独特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为课题,开展丰子恺文化研究。茅盾中学开展“‘茅盾与文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自编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学巨匠茅盾的成长历程,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土育人,建构有效教育的策略
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交流培训、展示推广等机制,桐乡各校在本土育人的形式、内容、途径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 美在形式,本土育人的基础。
美,总是借助于各种形式来表现的。各学校按照“不同学校,不同特色,不同选择,不同形式”的操作思路实施,创造性地发掘本土育人的形式。有的学校编写乡土特色教材,有的学校开设乡土德育课堂,让学生在挖掘、整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锻造学生优秀品格。如石门镇中心小学充分挖掘石门本地的乡土资源优势,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体验教育活动。
各学校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开展各种乡土德育活动,彰显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学生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新在内容,本土育人的核心。
本土之美无处不在,有自然景观之美、文物古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乡贤人情之美等。我们开展“桐乡文化寻根”活动,开展“可爱的家乡——桐乡”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咨询、请教、寻访、考察等,全面了解乡贤事迹、民俗民风,再通过画一画、做一做、摄一摄、写一写、唱一唱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播本土文化,学生的爱乡思贤之情也在活动中内化。
3. 活在方法,本土育人的关键。
发现与实践、寻找并践行本土文化,是育人的有效载体。本土育人的关键在于因材育人,因地制宜,因师而宜,合理移植本土文化,让育人理论落地,智慧实践生根。
乌镇植材小学、石门、羔羊、虎啸中心小学等学校不约而同地将“运河文化”的挖掘、开发和传承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重点,相继推出了《石门湾是我家》、《船行运河》、《蚕乡风韵》等一大批具有不同特色的校本教材,将桐乡的名人文化、古镇文化、蚕桑文化、菊花文化等尽收其中。丰子恺先生的小女儿丰一吟女士连声赞叹:“没想到家乡的农村小学能编出这么好的书来,不容易!父亲如能看到,肯定会为自己的家乡高兴、骄傲的!”这一册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智能化”教材,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成就融入其中,并随时保持对最新知识发展的动态追踪,实现“开放式教材”、“可扩充式教材”。
走进桐乡教育天地,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全市上下都在积极创建“本土育人,特色创建,内涵发展”的办学模式,一大批“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中小学校必将焕发出全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