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清
(云南鹤庆北衙矿业有限公司,云南 鹤庆 671507)
北衙金矿万硐山矿段共圈定控制矿化带4条、矿体群10 个、大小矿体60 余个,主勘矿体是2、4号岩金多金属矿化带中的KT48、KT52矿体和上覆1号“红土型”矿化带内的KT4A 矿体,其余对比连接较好的4条矿化带、10 个矿体群中的15 个矿体为兼顾勘查的次要矿体。
1.1.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三叠系下统(T1),中统北衙组(T2b),下第三系丽江组(E2l)及第四系(Q)。矿区各时代地层特征见表1。其中:三叠系上统北衙组(T2b)总厚311-599 米,是矿区的主要赋矿地层。1999年在笔架山矿段实测了T1-T2b 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T2b1-T2b5 五个岩性段。T2b5 地层出露不全,顶部直接与E2l1、Q 不整合接触。T1-T2b1-T2b5 地层岩石学特征见图1
1.1.2 构造
矿区位于近南北向鹤庆-松桂复式向斜南段,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均呈近南北向展布。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次级褶皱、断层以及节理(裂隙)发育。
1.2.1 北衙矿区成矿机制复杂,矿化类型多、矿种多,对矿体加强综合研究,摸清成矿规律,为矿床开采做好准备。
1.2.2 矿区“红土型”铁金矿有很大的资源潜力,要基本查明北衙盆地内各种成因类型、“红土型”金矿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形态,以及埋深和开采条件。对以往探矿工程进行补采样品,完善矿体的控制。
1.2.3 矿体的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受构造破坏的情况,是确定下步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的重要依据,应予足够的重视。
F11 断层是万硐山矿段较大的控矿构造,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8-38 °,长约1000 米;断层破碎带厚5-41 米,早期显张性,中晚期显压扭性。该断层只在72 线附近出露,中部和南部被掩盖。钻孔岩心破碎强烈,多呈碎块或碎屑状,风化强,蚀变的正长斑岩和灰岩碎块成分复杂。岩体大部分呈碎裂或散体结构,RQD 值仅为20-25%。
地表只在P72 附近剥蚀区出露。位于岩体底部或下部(东侧),切穿T2b 地层,形成含多成份角砾的厚大破碎带及两侧多组裂隙带。控制长1177.5 米 (22-88 线),走向上还有延伸;宽347.69-836.44 米,标高1550.66-1858.00 米,主破碎带垂厚7-50 米。56 线以北走向近南北,其南转为北东-南西向,总体倾向西-南西。沿倾向及走向断层面波状起伏,凹凸不平;主断层面(KT52 矿体顶部附近)在1700 米标高以上倾角4 °-38 °,向下变陡近 60 °。上盘主要为岩体,下盘为破碎带。破碎带由构造块体(灰岩、斑岩等)、褐铁矿、土状褐铁矿、粘土及断层泥组成,具角砾状,或呈碎糜棱岩化,部分地段有晚期煌斑岩脉侵入充填。F11 断层破碎带及其附近围岩内裂隙带,为KT52-55 矿体的产出部位。
万硐山矿段岩金多金属矿体分布于万硐山石英正长斑岩体内及外侧的北衙组地层中,而“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分布于丽江组下段(E2l1))地层中。矿床控制范围北起88 线,南至32(22)线,东起 32TC1,西至 22ZK2(矿权边),控制南北长1500 米,东西宽1300 米;控制矿体最高标高1925 米,见矿最低标高1315 米(34ZK8),共圈定矿体60 余个,其中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矿体有18 个,以岩金多金属矿体KT48、KT52及“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KT4A 为主矿体,其余为次要矿体及小矿体。探获金金属资源/储量(122b+332+333)57712 千克,平均品位2.16 ×10-6,伴生金金属资源量4097 千克,平均品位0.71 ×10-6。共生铁矿石量25438099 吨,平均品位36.74%;伴生铁矿石量6267246 吨,平均品位13.09%。金矿床规模达到大型,共(伴)生铁矿规模达中型。
矿段内矿体(群)分别赋存于四个矿化带中的不同部位,成群(带)产出。矿体按序编号,KT为矿体代号,右侧阿拉伯数字为矿体 (群),如KT4,即4号矿体(群),阿拉伯数字右侧加字母A、B、C 等为矿体编号,如KT4A,即4A号矿体。
岩金多金属矿体(群)主要分布于石英正长斑岩体与T2b 碳酸盐岩的接触蚀变带、F11 断裂构造蚀变带中,或产于岩体裂隙带内及T2b碳酸盐地层中。矿体常沿F11 断裂上、下盘或石英正长斑岩体与T2b 碳酸盐岩的接触蚀变带分布,基本与其同步,空间位置清楚,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体(群)常产于褐-磁铁矿(体)层中。因此,矿体(群)的对比连接主要以矿体(群)在斑岩体的相对位置、构造蚀变带中产出部位、在空间上与控(容)矿断裂、蚀变特征以及矿体(群)间的相互关系等,先划分矿化带及矿体群,最后按工程揭露控制矿体连续性等情况,确定矿体。
石英正长斑岩体与T2b 碳酸盐岩的接触蚀变带或F11 断层上下盘2、4号矿化带中的KT48、KT52 矿体(群),为该类型的主要矿体(群)。
“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群,分布于丽江组下段(E2l1)地层中,空间上与E2l1 顶、底界面有关,划分为两个矿体 (群),E2l1 顶部、E2l2 与E2l1 界线附近为KT3 矿体群;E2l1 底部不整面附近为KT4 矿体群,为该类型的主要矿体(群)。
结合采场部分矿石特征,考虑到矿体的完整及连续性,对不整合面附近等部位的矿体进行重新对比划分,同时确定其归属。
次要“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群)KT3,位于1号矿化带之顶部,产于E2l1 顶部地层或与E2l2 接触面附近的含砾砂粘土(岩)中,靠近E2l2与E2l1 接触面分布。
次要岩金多金属矿体群:KT47 矿体 (群)分布2号矿化带顶部,产于与石英正长斑岩体顶部接触面平行的围岩(T2b)蚀变破碎裂隙带中;KT49 矿体(群)分布3号矿化带顶部,产于石英正长斑岩体顶部裂隙带或捕虏体中,靠近岩体上部分布;KT50 矿体(群)分布于3号矿化带底部,产于石英正长斑岩底部裂隙带或捕虏体中,靠近岩体下部分布;KT53-KT55 矿体群分布于4号矿化带,依次向下分布有KT53、KT54、KT55矿体群,产于KT52 矿体群之下与之平行的T2b围岩裂隙带中。依据矿体在破碎裂隙蚀变带中赋存部位,与岩体的关系及矿体(群)在空间上的关系进行连接,部分矿体局部地段经1774、1734米标高中段探采开拓工程验证,次要矿体(群)的对比连接也是可靠的。
通过对主要岩金多金属矿体(KT52、KT48)及主要“红土型”金多金属矿体(KT4A)和次要对比(群)的对比连接及可靠程度分析,可以确定主要矿体群和次要矿体群的对比连接是可靠的。从而为下步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1]云南地矿勘查总公司(集团)《云南省鹤庆县北衙金矿区万硐山矿段KT52 矿体详查地质报告》(一期报告).
[2]云南地矿勘查总公司(集团)《云南省鹤庆县北衙金矿区万硐山矿段 KT52,50,51,53 矿体详查地质报告》(二期报告).
[3]云南地矿勘查总公司(集团)《云南省鹤庆县北衙铁金矿区万硐山矿段详查报告》(三期报告).
[4]地矿部成矿所《金沙江结合带构造演化及铜-金成矿规律研究评估报告》.
[5]云南地质调查院《西南三江段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6]李宝祥等.金属矿床露天开采[M].冶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