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涓 刘毅豪
【摘要】 工科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较强理工学科基础,财会类专业若坚持走学科交叉和特色发展的道路,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特色并不明显,专业设置多与财经类院校相似。文章从职业规划、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工科特色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出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的策略。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需求;就业;调查
一、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们就青年失业原因、影响因素及大学办学特色等方面有许多相关研究。如Colless(1980)指出青年失业的原因是其不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Avshalom等(1998)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个人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年就业或失业的因素。实践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直接相关的文科”发展策略。在将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的探索中,已有成功范例,如美国斯坦福科学园、麻省理工学院与军队合作、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公园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就业难性质、大学办学特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如邓微(2007),杨河清、赵曼(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属结构性问题;周大平(2004)认为,学生同质性强,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张建华(2006)提出理工大学发展文科应重视学科交叉,着力特色发展;陈晓芳等(2008)对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周平、陈俊生(2007)研究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刘彩霞、孙杰(2007)认为区域高校的专业设置没能随区域经济发展而调整;林伟连等(200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从多层面揭示青年就业与失业的内在机理,实践上也成功探索了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路径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在我国,有关青年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研究并不少,但针对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欠深入。本文通过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在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基础上,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定位并提出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就业状况,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笔者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某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应届本科毕业生,收回有效问卷241份。问卷设计为:职业规划、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工科特色三部分。主要从就业落实、就业起薪、就业影响因素、求职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研究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大多受访者认为毕业初期对工资的期望值为2 000~3 000元,认为毕业时候找工作的过程一般难或较难。大多数表示刚毕业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职业规划中设想的工作基本吻合或存在落差,但可以接受。
(一)职业规划
1.职业决策时考虑的因素。调查显示,单位目前经济效益并不是受访者最看重的,受访者密切关注个人发展机遇,因此,个人薪酬、发展空间、单位发展前景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工作地区和环境也很重要,可能是由于地区和环境会创造发展机遇;专业对口放在较次要地位,可能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关;满足家庭需求和期望、单位经济效益放在最后,反映了80后的毕业生希望接受社会磨练,开创新天地的想法,见表1。
2.适应工作主要依靠的能力。适应工作主要依靠哪些能力?调查显示,勤奋学习、踏实肯干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专业知识过硬、动手实践技能强;再次是管理能力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还有人际关系好、组织协调能力强这几种能力。刚工作时,哪种能力的缺乏让人最困扰?结果依次是创新、沟通、领导、执行等能力,见表2。
3.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首先,受访者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方面,比较模糊的有42%,很清晰或比较清晰只有28%,其它的则是不清楚。这不得不使人深思: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加强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其次,在自我深造的规划方面,受访者从高到低依次选择为: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出国深造;有志于学术研究,但同时,也有15%表示没打算。这反映了部分受访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不定。
(二)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信息
为了解受访者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素质是否能较好地对接第一份工作,问卷调查了以下信息。
1.关于社会对应届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方面。问卷列出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务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几方面。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动手实操能力(100%)、语言表达能力(91%)、专业实践能力(89%)、计算机应用能力(89%);团队协作能力(87%)、商务交际能力(72%)。这反映出社会对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要求的并重。然而,调查还显示:(1)只有66%的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2)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比较重要或很重要的占53%,认为一般的占47%;(3)认为文字写作能力一般的占77%,只有23%认为比较重要或很重要。这反映出大多数财会类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操作能力和基本业务判断能力是必备的,而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都非常重要,但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体现和历练。
2.就业的影响因素。问卷列出了下列因素:交际能力、所学专业、社会关系、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实践经历、学历、形象气质。调查显示,占据比较重要或很重要地位的依次是:学历(92%)、交际能力(91%)、所学专业(89%)、专业技能(89%)、实践经历(89%)、社会关系(79%)、大学期间担任的社会工作(66%)、形象气质(62%)。
3.初入职场时,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调查显示,受访者不够熟练的财务技能依次是:纳税申报、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账簿登记、凭证编制,见表3。这反映了如下信息:(1)学生对会计账务的基础内容,如账簿登记、凭证编制等掌握较好。(2)会计电算化由于教学是实务的模拟,或是实务中财务软件品种繁多,刚工作时有个适应过程,但受访者普遍反映都能够较快适应。(3)报表编制方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难度不大,主要问题在于现金流量表编制。教学中常将业务细分后一点点地传授,而到工作中一下子面对的是整体业务,要靠独立判断,所以有个衔接的问题。另外,由于学生较习惯权责发生制模式的账务处理,而现金流量表转向收付实现制,有点不适应,尤其是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的编制是个传统的难点。(4)纳税申报方面,教学中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税法》、《税务会计》及《税收筹划》,学生们对税法要点掌握得最好,不少人能在毕业时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税法考试。但是,税务会计将税法和会计结合起来,如何在账务处理时体现税法和会计的差异就成为一个难点。此外,由于没有开设纳税申报实务的专门课程,纳税申报通常放置在报表编制课程或电算化实验中作为附带内容,因此,学生较好地掌握纳税申报主表内容,但可能对附表填写及其与主表的勾稽关系较模糊。
4.刚毕业时,你认为哪些专业知识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调查显示,按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见表4。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的专业知识学习,以便和社会需求对接。
5.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素质缺陷。问卷列出了:心理素质、社交、知识面、口才、专业技术、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按从高到低排列如表5。表5显示:(1)专业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缺陷,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专业技术已有较好积累。(2)工科院校较重视工科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能力较强。(3)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能积极面对就业形势,调整好心态,即便第一份工作不尽理想,都抱着接受挑战、通过努力在未来改变现状的想法,这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4)主要问题反映在知识面、口才等方面,可能是由于四年学习过于注重专业素质培养,而在人文素质学习方面有欠缺,导致知识面较狭窄,如对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的知识积累较少。口才方面,财会类学生可能由于课程特点,较多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相对社会实践或交流则较少。因此,在择业过程中,知识面、口才这些问题就突显出来,值得深思。
6.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受访者在校期间获得的证书按比例从高到低主要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汽车驾驶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其中,对从事的工作有帮助的,排列顺序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汽车驾驶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在调查中,受访者均认为十分需要有针对性的为会计考证考级设置课程,以便适应社会需求,结果见表6。
(三)工科特色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是否具有一定工科特色?经调查,多数受访者表示与财经院校相比,有一定工科特色,但不明显。主要观点有:(1)学习的数理知识较多,有助考研;(2)注重工业会计;(3)强调动手操作;(4)工科院校拥有强大的工科教育资源(如工科课程,师资力量,实验设施,生产实习等),但其与财会类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多数受访者在财会专业设置适当的工科类选修课程,有助于对生产制造流程的了解,有益于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的培养及就业。主要理由有:(1)综合知识充分,可以促进专业知识掌握;(2)了解工业生产制造流程有助于了解资金流通线路;(3)与文科院校比有相对优势;(4)对生产制造有更多的了解,以后对企业进行具体成本核算有直接作用;(5)对想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有帮助;(6)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避免模式化。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策略
(一)在专业素质方面,着重加强经济业务判断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培养
受访者普遍有较好的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方面有94%认为是一般,财务分析能力方面则有83%认为是一般。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尝试:一是加大财会实务、财务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基础知识考核用闭卷形式,整体认知以综合设计形式考核。三是突出综合设计,提高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采取老师设计整体框架、学生设计实施方案并优化,也可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设计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四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给予学生联想、创新启迪。
(二)加强职业指导,注重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首先,更多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其次,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个体指导。再次,建立更多的实训基地,增加毕业生实践经历;最后,根据社会不同需求分方向开设不同课程。目前,专业课泛而不精,建议有方向性地培养。
(三)增强人文素养的培育
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思维类课程。不少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不仅选修人文素质课程不积极、人数少,而且课外宁可无谓消耗时间也不愿阅读人文书籍和报刊。有的连礼仪、沟通技巧都了解甚少,困惑于与集体、个人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的创新、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养成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四)以工科背景为支撑,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注重工科与财会类学科的融合。国外高校往往都经历过由单科到文、理、工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并在院系设置上十分注意各学科间的联系。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应增设与工程技术工作相关的应用课程,以提高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工作能力。其次,把工科大学科技优势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相结合,要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中发挥财会类学科的价值驱动、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作用。再次,课程增设工科特色模块。结合工科院校历年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结合学校优势工科领域,如机电、材料、化工、自动化、计算机等,按照产品知识、产品工艺、产业发展、现场操作等四个专题进行组合,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具体内容。
(五)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对接
首先,分析本区域目前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等,强调具体领域的应用模拟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科研方向。其次,开展校企合作、会计及财务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多种途径加强与服务区域联系。再次,建立社会实践新机制。如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库及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文理交叉、多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
(六)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首先,加强财会类学生对现代化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掌握。如深化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科学技术发展史等课程内容;加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语音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举办科普专题讲座等。其次,教学方法创新,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采用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
四、结论
工科院校的财会类专业依托较强的工科背景,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知识、人才的“加油站”,区域经济发展又反哺带动地方高校发展,地方高校如何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就成为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在对财会类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研究,并作出相应的策略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 Colless,M.PM slams school for youth job problems .The Australian,15 January 1980.
[2] Avshalom Caspi,B radley R,Entner Wright,and Terrie E.Moffitt,1998.Early Failure in the Labor Market: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Unemplov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1.63,No.3.
[3] 邓微.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与保障.//杨河清,赵曼.面向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周大平.失去特色的大学[J].瞭望新闻周刊,2004(15) .
[5] 张建华.重点理工大学如何发展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1-43.
[6]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122-124.
[7] 周平,陈俊生.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J].改革与战略,2007(10):98-101.
[8] 刘彩霞,孙杰.区域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5):83-84.
[9] 林伟连,楼锡锦,张国昌,楼成礼.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08(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