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华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它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全局和成败。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曾多次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渊源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早在1977,邓小平就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但已涉及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为形成这一概念奠定了逻辑前提。
1979年9月叶剑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最早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同时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专门的决议。
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全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立足本国。
从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局的高度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政权建设的内在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它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全局和成败。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无不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没有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驾护航,没有全党全民思想的太解放,智能的大发挥,精神面貌的大改观,科学文化素质的大提高,没有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和指导,就不会有今天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大小,不仅要看其物质要素,而且要看其精神要素,即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国民素质的优劣,政府是否廉洁高效,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的凝聚力是否强盛。精神力量往往是无穷的,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60年代的越南之所以能打败物质力量强于自己几倍至几十倍的美国,精神力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其本身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2.放眼世界。
站在国际这个大局的高度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仅能够清楚地认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觉地加强这一建设,为推进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会牢固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总体水平,是增强国家和民族吸引力、鉴别力、抗衡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密切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吸引团结国际的进步力量,就必须着力塑造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要成功地化解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必须不断提高、增强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在科学技术领域名列前茅,就必须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战胜国际反动势力的进攻,就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这样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这些,都离不开始终不渝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是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持、智力支持,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