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 101 2 8)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五维度分析*
胡建1,李明贤2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 101 2 8)
两型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发展理念,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兼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农业发展观念。它的内在动力缘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型农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进步有较强的作用,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作用于两型农业,从而促使两型农业的不断向前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好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形势、主要形态、功能定位、动力源和效益状况五个维度,才能健康、稳步发展。
长株潭;两型农业;环境扫描;建设形态;功能;动力;效益
在新的背景下,农业的目标由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向获取效益最大化、良好生态环境转变[1]。农业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两型农业就是农业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结果。所谓两型农业,就是一方面以节约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包括“九节一减(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柴(节煤)、节油、节粮、减人)”农业,另一方面则以循环农业为中心的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循环农业,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健康养殖工程、有机农业、无害化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为了全面理解和建设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我们将从环境扫描、形态、功能、动力和效益五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环境扫描
1.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两型农业的优势分析。(1)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均十分明显。(2)经济增长潜力较强。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增长潜力较强。(3)具有产业基础优势。湖南是农业大省,具有一定的农业比较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4)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长株潭城市群有60多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达4 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两型农业的劣势分析。(1)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导向与激励不强。两型农业的投入不足,缺乏一定的引导和激励措施,部分地区和农户的积极性不高。(2)缺乏组织,规模效益不强。政府组织对于两型农业的引导不够,综合治理不强。农民组织发育滞后,还没有形成规模,从而规模效益不突出。(3)缺乏人才,管理和技术利用率低。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目前农民素质提升空间大,国家并没有为两型农业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3.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机遇分析。(1)政策机遇。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1 3.3%、1 9.2%、3 7.6%,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3)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目前已建成了3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制定了年度经济一体化工作目标任务,三市互动的协调机制正在建立。(4)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技术进步,人们对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为两型农业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描绘了前景。
4.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挑战分析。(1)资源环境条件。三市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2 3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 9%,全省人均水平的7 3.1%;三市人均耕地只有0.7 7亩,只有全国人均量的4 2.2 7%,全省人均量的8 7%。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在逐年减少,且资源利用率不高、非农化倾向严重。长株潭三市沿江分布,生产、生活水源90%依赖湘江,三市水土流失面积达5 8 5 8.3 k m。(2)是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特征。三市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极低,长沙没有超过6%,株洲没有超过1 5%,湘潭没有超过20%。(3)管理与制度。农业、农村管理制度和体制滞后,特别是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信贷政策、农产品流通体制、城乡协调发展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的建设形态
两型农业形态的选择应该注重两个标准:一个是是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了特色;另一个是是否在产品产出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内化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经过约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长株潭根据自然条件和优势,在逐步的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如在城市群核心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建立两型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在边缘山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因此,要避免把两型农业建设成单纯的循环经济模式,而应当是精准农业、立体农业、综合农业、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建设的综合,同时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三个需求,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清洁化、投入节约化、生产标准化、食品安全化、环境优美化。这才是两型农业的主要形式,具体施行如表1所示:
表1 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主要形式与目标
(三)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功能定位
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的建设的过程中,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两型农业的生产功能,认为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在两型农业的建设过程中要保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一种是侧重于两型农业的经济功能,即利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清新自然的环境大力发展各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两型农业建设是以效益为目标,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发展,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辐射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2]。因此,两型农业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一主两翼”。应当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功能和环境友好功能两翼。
1.生产功能。农业的多种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两型农业既然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就是其主要特征和主要载体,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它的生产功能。两型农业也应关注国家的粮食安全,不能离开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两型农业必须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中国人多地少,生产资源匮乏,任何时候、任何忽略粮食、忽视广大群众不可缺少的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产量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2.资源节约功能。两型农业要求在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农业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九节一减”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的功能。发展两型农业必须综合生态学、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发展方向是要从源头上思考如何避免或减少废弃物与污染物的产生。它的内涵应该要贯穿两个全过程控制:(1)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整地、播种、育苗、抚育到收获的全过程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污染的发生;(2)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即从种子、幼苗、壮苗、果实到农产品的食用和加工各环节采取必要措施,实现污染预防和控制。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动力源
1.需求角度的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动力分析
(1)两型社会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产业基础,农业从满足食物和纤维需要,开始向制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更宽阔的领域扩展。农业自身的产业特性及其越来越凸显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两型”化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的“两型”化。(2)资源环境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即传统农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其一是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切实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建设和水土保持,对改变目前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是观光休闲。农业给人们提供了最“原始”的享受,带给了人们观光休闲上的新体验[3]。其三是能源替代。农业作为物质能源的重要泉源,能够有效地缓解能源短缺。(3)社会生活的需要。建设两型农业是新时期统筹城乡、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可以大力改善农民的居家环境和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一种绿色化、人性化的人与自然融洽的氛围[4]。另外,两型农业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充分开发农村绿色、环保、节能的产业,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一定程度的缓解了资源的紧张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农业的副外部性。
2.供给角度的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动力分析
(1)扩大了农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通过两型农业建设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发挥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可以为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第二,发展两型农业,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拓展农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对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相对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人口较多,资源紧缺,通过两型农业扩大农业就业、开发资源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改变了城乡格局,优化了农业结构[5]。两型农业建设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引要素回流,防止资源的过度非农化。两型农业侧重农业生产过程的“开源”与“节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重点区域和园区建设的带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农业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及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通过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了产业的联动效应,注重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内部循环的状况。(3)化解了资源约束,协调了工农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存在着与农业产业发展拼抢资源的矛盾,其对水土资源的占用表现出增长态势,需求总量难以下降,质量要求提高,因而需要农业的支持和贡献。两型农业不需要追加资源、土地的投入,与工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都不冲突,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目的。而其推进过程中还可以培育大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技能和整体人才素质。
(五)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的效益分析
1.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不确定性(风险)分析
两型社会的建设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对于实验区的农业“两型”而言,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它不同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在思维上的单一逆向思维——出现污染如何防治,它考虑的是从源头上思考如何避免或减少废弃物与污染物的产生;在投入方面它并不是象有机农业一样完全拒绝人工的化学品,它不排斥使用一切具有先进科技特征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因此两型农业的建设的前期阶段不但需要大量的投入以解决来自外部的污染,而且还要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减少农业点源或面源的污染并且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所以它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性,因此,在短期内,两型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不同阶段,其不确定性的内容不同。我们认为,在两型农业建设初期,不确定性包括创新点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效益(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综合能源(含可再生能源)供应体上的不确定性。在两型农业的发展后阶段,存在供给需求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环境与健康效果的不确定性等。
2.长株潭两型农业建设的外部性分析
农业的效益是指两型农业的建设给环境、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也即两型农业建设的外部性。这种影响或者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大于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就认为是正的外部性。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应当对这种行为予以支持或者是经济上的补偿。两型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和外部效益具体如表2所示,明显的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两型农业应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加快建设的进程。
表2 两型农业建设的外部成本与外部效益
(一)两型农业建设的五个维度的思考
1.两型农业建设的环境形势扫描。紧跟经济发展步伐与政策的更新变化,运用S W O T分析方法,对环境进行扫描,认识劣势和挑战,把握机遇与优势,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实现两型农业建设中的“弯道超车”和引领。
2.两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及其实现。两型农业建设中存在很多形态,我们要积极探讨,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积极推进形态的多元化以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无序状态。
3.对两型农业功能进行定位。农业的多功能背景下,两型农业建设要注重农业的基础性功能,同时将农业的功能性定位于“一主两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进行区域化规模生产,着手建设休闲、旅游农业精品工程,发展多样化的休闲农业。
4.寻找和激发两型农业建设的动力源。从动力源的角度思考两型农业的建设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侧重两型农业效果的外溢性,适当宣传两型农业带来的正面效应(供给),另一方面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不断推动两型农业的建设。
5.提高两型农业效益状况。两型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切忌急功近利。应将注重资源和环境价值的两型农业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注重经济收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来源,注重两代人之间效益的平衡的模式。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型农业建设路径相结合
政府要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农业资源稀缺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同时还应搞好典型示范,扩大两型农业的影响和辐射范围,主动提供两型农业的技术资料,提高生产主体对相关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尽快形成和树立两型农业发展理念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另一方面,农户和农业企业应当增强对两型农业的认识,从思想上深入理解两型农业的科学内涵,明确发展“两型农业”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转变传统行为方式,将两型农业的发展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配合与拉动,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1.建立专门的机构,强化科技人才服务。应尽快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部门积极支持两型农业建设,有必要明确相应的职责范围,解决好各部门的事权交叉问题。鼓励支持开展节水、节地等新品种选育、节药技术推广、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方面研究,节省资源,共享科技,同时加强两型农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构建激励保护机制,吸纳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两型农业建设注入足够的“血液”。
2.构建金融服务机制,提供财政支持。通过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资金管理机制、资金积累投人机制,完善农业信贷功能,提高投资效益,实现两型农业滚动发展[6]。比如从财政农业拨款中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农行、信用社支持两型农业贷款的“贴息基金”;建立两型农业建设基金等,使两型农业的投资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
3.建立联动机制,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对接机制,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合作产业链的形成。共享信息,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互联互通,开展相关成果整合与集成,科研与推广结合[7]。建立两型农业建立区域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决策,分工协作,加强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合作,促进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加强市场准入等领域合作。
4.汲取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科技部门等要大力合作,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派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到两型农业建设比较发达的地区去学习、研究,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在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以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合作开发,建立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区,搞好试点,大力推广,使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王东阳.新时期我国“三农”转变特点及现代农业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6).
[2]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3]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4]周建华.长株潭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5]李慎典,孙双峰.21世纪前期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定位及发展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4).
[6]杨安娜.支持“两型农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7]石蓉.关于现代农业的五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9,(2).
责任编辑:叶民英
F3
A
1004-3160(2010)03-0035-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9CJY055]、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09B050]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两型农业建设的理论建构与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0-03-15
1.胡建,男,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2.李明贤,女,陕西大荔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