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艳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提高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望 艳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高工资水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内在动因,它可以通过收入—供给、收入—需求、成本—利润这三种作用机制来促进产业高级化。我国制造业低工资水平导致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缓慢,总体结构不合理,进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必须通过提高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制造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升级 工资水平 比较优势
工资水平通常可理解为,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一般地,工资水平的高低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经济学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研究角度的探索,总体说来,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是“收入—供给机制”。在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之前,国外经济学界主要探讨的是工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工资水平是通过“人均收入变动—要素供给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的路径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也就是说,随着劳动力技术含量的提高,其所得到的工资必然相应有所提高,而高工资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吸引高技术人才,集中产业优势,生产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收入—需求机制”。凯恩斯主义学派则向我们描述了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收入—需求机制”: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引导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多数经济学者在前期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突出了需求因素的重要性,工资增长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机制侧重于“收入—需求机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71)指出,国内需求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三个方面之一,并提出了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收入变动—消费构成变动—产业结构变动”路径。
三是“成本—利润机制”。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1986)的研究在表明经济结构的变化受人均收入影响的同时,也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引发资本对劳动的直接替代,使得商品中间使用量增加,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揭示了工资增长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机制“成本—利润机制”,具体的传导路径是“人工成本变动—要素替代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
综合上述,不同的研究理论虽然阐述的作用机制不同,但都认为工资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高工资水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因。事实上,两者相互促进,是双向发生作用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正如利息是资本的报酬,工资则是劳动的报酬,其高低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力投入的产出量增加,工资水平也会随之增加。二者因果循环的相互作用的积极结果将会使得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尽合理,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长期以来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竞争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得不到提升,低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制约与影响不容忽视。
1、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十分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2009年一季度该指标已增加到5.9倍,其中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2008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为24404元,行业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为53897元,比制造业约高出120%。目前,工资水平高的行业集中于金融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文化产业、交通运输业及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服务行业。而与此相对应,那些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多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应该说行业间工资差别的存在,对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劳动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效率工资的作用下,高级人才都配置在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由于工资水平低,缺乏高素质劳动力,技术上多使用“拿来主义”,廉价的简单劳动力使国内企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以致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管理能力缺乏自主创新的基础,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得不到提升。
2、由于我国收入差距较大,中低收入者占就业总人口85%以上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取值在0与1之间,如果超过0.4,便被视为收入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18,自2000年以来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更是达到了0.47,表明我国贫富差距极大。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组与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0年一季度国内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880元,同比增长15.7%;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55元,同比增长7.6%。高低收入组之比为11.8∶1。尽管高收入群体具有高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和能力,但人数还是较少,规模不够大;我国“图钉型”社会,表明最能带动消费上层次的中产阶层却还未形成;决定我国消费结构的阶层是占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者,低工资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这种低端的市场需求必然使企业生产受到消费的制约,与低层次的产品伴随的是较低的技术、服务,长期的市场需求水平停滞不前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缓慢。
3、企业过分依赖人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企业满足于劳动成本优势的现状,不愿意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和固定资本投入,进而错过任何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机会,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最终丧失竞争力,并影响产业结构演进、阻碍经济发展。人均资本是评价企业劳动密集程度重要指标,人均拥有资本量越低说明该企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2008年我国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8年我国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量比较图(亿元/万人)
从图1可以看出,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大部分制造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人均资本较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烟草行业、石油行业,其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比率较高,因而它们的工资水平也高于其他行业。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在成本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企业往往注重短期经营业绩,以工资成本的节约所获得的利润来替代以科研设备投入创造的利润,其结果是企业资本构成处于较低的技术水平,而且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从企业生产的产品来看,低工资会诱导价格便宜的低劣产品的畅销,企业就不愿投入更多精力提高产品质量,只会生产低附加值的商品,从而阻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矛盾恶化的双重压力下,低工资水平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符合我国整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要素供给水平、调整需求结构和企业资产技术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较低的实际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区域间因地制宜,实施梯形产业格局
通常来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升可以促进工资水平的提升。东部地区制造业工业化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趋势是向更高层次的结构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着区域差异,大部分劳动力还在农业,首要任务是在本地办厂,扩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尽快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过来,提高劳动者就业率,加大劳动者参与国民经济的分配。同时,根据各地区工资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可以先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再带动其他地区。
2、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把建立工资能增能减机制与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结合起来
工资集体协商就是,劳资双方在劳动标准之上,根据企业的盈利等因素实行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合同,确立本企业、本行业、本地区的劳动报酬。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统计,在开展工资协商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比没有集体协商企业员工高10%—15%。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关键是建立建全工会组织。工会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劳动者个体与企业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劳动者迫切需要工会代表其整体与企业或企业的代表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维护其整体和个体的合法权益。
3、个人所得税调节
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对中低收入者减税和对高收入者严格征税双管齐下,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是用来平抑收入分配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反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2009年,工薪所得个税占个税收入的63%,说明是中低收入者承担了大部分的个人所得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大高收入工资水平的纳税比率,这样使得高收入者交更多的税,成为纳税主力;而中低收入者可以免征个税,劳动收入必然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积极的影响。
4、对充分竞争行业的中小企业降低税负,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工资
工资水平的上调,影响较大的可能是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一般来看,提高工人工资,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轻工业、家电等制造业,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利润也小,生产成本上升会让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包括对提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来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1]殷庆坎: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机制的理论评述[J].资料通讯,2007(7).
[2]吕政:论中国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3]方云梅:我国低工资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胡放之: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9(6).
[5]胡放之: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工资水平与劳动力配置刍议[J].市场论坛,2005(8).
book=92,ebook=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