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坤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博弈论视角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能力初探
○卢照坤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本文的研究则沿着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能力这一思路,认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才是加强国际竞争力的源头。竞争力生产能力一方面表现为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竞争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博弈中体现为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合理的制度变迁既可以为技术的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同时又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提供了保障,这一切都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
产业竞争力 生成能力 制度变迁 博弈
一般来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定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在竞争中获得最佳利益的能力,它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表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浪潮席卷世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由原来的半封闭式经济全面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中去的背景相关联,使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早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且有影响力的机构是世界经济论坛(WET)和瑞士管理开发学院(IMD),它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其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后来,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定义中,世界经济论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研究员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它要求认定产品和企业的“国籍”,只有分清“我国的”还是“外国的”,才能讲国际竞争。处于国际竞争中的各国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对象,而研究者观察的对象是各个产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简言之,企业是产业竞争的实体,产品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所以,认定什么产品是国货,什么产品是洋货;哪些企业属民族产业,哪些企业属外国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提之一。
在国际上,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一方面,企业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结构,确定自己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可以取某一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迈克尔·波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根据波特的定义,国家与国家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外部环境方面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了制度。
在其代表作“比较制度分析”中,青木昌彦指出,制度是“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理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中,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就是博弈规则,博弈规则不是外生给定的,或者由政治、文化和超级博弈决定,而是在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内部产生的,它们被参与人所预期,是自我可实施的。制度作为共有理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概要表述或信息浓缩,它作为许多可能的表征形式之一,起着协调参与人理念的作用。制度也许存在于规则、理念以及习惯之中,但是制度对于竞争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而言,制度比资源更加重要。历史上,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获得竞争优势。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东石油国家。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由企业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它既是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依托。但是企业的资源潜力如果没有得到激活或者放大,则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就无法成为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动力。要有效地激活和放大资源潜力,关键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对资源的定位和整合能力就是企业资源的配置能力。显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不但取决于企业现有的资源潜力,同时还取决于企业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资源的潜力与配置能力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企业如果缺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存量,配置就失去了作用的客体。反之,如果没有有效的配置能力,企业的资源潜力只能处于潜伏状态,无法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动力支持。由于两者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无法将企业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这种资源不但不能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相反,还可能是企业成长的阻力,甚至扼杀企业的生命。比如,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一能动的客体,如果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中无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不但无法促进企业发展,还可能对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我们说,在两者之中,企业的配置能力在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中发挥着更为重要与关键的作用。
企业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解决企业资源使用方向的确定,即明确资源的定位,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资源用到做“正确的事”上;二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力以及当企业现有资源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时,弥补资源缺口的能力。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的配置方向是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即企业资源投向哪里、作何用途,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格机制为杠杆,流向收益率高的地方。但是具体到企业,由于这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将资源的禀赋特性考虑在内,也就不可能将企业的资源禀赋与企业经营领域的特性和竞争程度结合考虑,如果企业一味追求将资源投向高收益率的地方,不但不能带来资源高收益率,还会窒息资源的活力。因此,在考虑资源的配置方向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考虑收益时,要将资源的禀赋属性与企业经营特性和行业竞争情况结合,以便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因此,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与资源开发及相关的配置效率与制度安排的问题。制度的作用是重要的,缺少良好的制度,一定会阻碍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具体来讲,一方面,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表现为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现代经济学里资源配置效率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往往被忽视了。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企业家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经济状况时作出相应决策的能力。在复杂变化的社会里,每个人将要面对无数的可能性和机会。此时周围的环境就会刺激人们提高配置效率,作出理性的决策。
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也体现为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合理的制度变迁既可以为技术的进步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技术应用中的交易成本。所以,制度变迁还可以带动技术变迁。这一切都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即实现产业发展中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进而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与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
根据上面的分析,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的情况下,某些理念被参与人共同分享,由于具备足够的均衡基础而逐渐深化为新制度。新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博弈的最终结果,包括组织和规则,也暗示着新的能力。博弈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均衡是制度变迁的结果,这就是竞争力的生成过程。
考虑“智猪博弈”的例子(见图1)。猪圈里围着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槽,另一头安装了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下一按钮会有8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按下按钮的猪需要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5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和小猪各吃4个单位。下图列出对应不同策略组合的支付水平,如第一格表示两头猪同时按下按钮,就会同时走到猪食槽,大猪吃5个单位,小猪吃3个,扣除2个单位的成本,支付水平分别为3和1。
图1 智猪博弈
对于小猪来说,“按”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得分不如“等待”。换句话说,“等待”是一个优势策略。大猪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大猪会选择“按”。均衡结果是“小猪等待大猪按”。最后,大猪付出了努力,但是回报小于小猪。
如果把这个博弈中的大猪小猪理解为大企业和小企业,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时候总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小企业往往采取等待以及模仿的战略,不劳而获。当然,作为回报,大企业在长远利益方面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它们成功地建立了品牌优势。这是大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必须的回报。大小企业之间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局面,共同推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博弈是重复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大企业和小企业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试探,寻找最优的战略。小企业通过跟随与模仿,实力会进一步加强;大企业则始终是技术创新的带头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整个行业也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一旦走向国际,则大小企业有面临着同样的竞争环境。
这样,大小猪之间的“内部”竞争变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对象和条件的改变,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使得小猪与大猪自觉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不仅是小猪的最优策略选择,同时对大猪而言也是最优策略选择,有利而无害——小猪的加盟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实力。
图2 鹰鸽博弈
又比如鹰鸽博弈的例子(见图2)。设想某地区有一群鸟,鸟有两种类型:凶猛的老鹰和温和的鸽子。当两只鸟相遇的时候,是随机组合的,但是每只鸟要选择采取什么行动:进攻(老鹰)还是退却(鸽子)。此博弈有两个单纯战略纳什均衡:(老鹰,鸽子)以及(鸽子,老鹰),得分为(2,0)和(0,2)。
该均衡又称为稳定演进博弈,表示老鹰和鸽子两个种群会稳定增长。但是,老鹰的增长速度可能比鸽子快。这说明,博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过程,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该博弈又叫进化博弈。通过进化博弈,老鹰这一种群会加强战斗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由于博弈的均衡依赖于参与人、信息、策略,所以博弈的能力(竞争力的生成)必然与参与人的竞争实力和进化能力(在博弈中表现为策略选择能力)有关。因此,博弈的能力(竞争力的生成)是包括竞争实力与进化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给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能力的基本公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能力(博弈能力)=竞争实力*进化能力。
这就是基于博弈视角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能力。几乎所有的竞争,都是从实力与策略开始展开的。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自然就决定了竞争力的生成能力。
总而言之,尽管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但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因素。而产业的制度变迁是受其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的制度环境制约的。由于制度环境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任何产业的国内制度安排都要随着产业的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制度变迁。产业进行制度变迁的前提是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变迁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我国产业竞争力生成的着力点最重要的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首先是鼓励企业间的国内竞争;然后,开放市场,进行国际竞争,这是培育和增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方向。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过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结构。特别是要重视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是促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必要手段,它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作为经济交易双方忠实的、公正的裁判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因此,应转变政府职能,端正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公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制定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安全、卫生和环境等标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规则,加强行业管理;适当提高部分行业进入的门槛,控制企业的数量和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多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竞争领域,打破条块分割和保护,促进有效竞争;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适当引入竞争和加强规制建设,提高效率,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立法和改进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清理现有行业法规,改进行业立法程序,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行业立法监督等等。
从国内来看,要以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来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成。只有这样,整个国民经济也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比如,推动优势企业购并劣势企业,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和壮大一批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合理运转的集团治理机构,真正促使优势企业得到发展和扩张。
从国际产业竞争的角度看,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参与国际竞争。从这一意义讲,中国加入WTO本身就是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更有效、更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即国际产业组织的体制和政策构架,其核心是形成利于企业间有效的竞争而有可能获得最优市场效益的市场结构。
(注:本文系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经济开放环境下的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合同编号09ZLZLZT01400)的阶段性成果。)
[1]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MacMillan Press Ltd,1990.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3]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5]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6]张书军: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成长[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7]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2(6).
[8]曹建海、黄群慧:制度转型、管理提升与民营企业成长——以浙江华峰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9]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