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紫云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本刊记者 刘 青 吴 航冯 哲
力当任重劈蹊径 呕心方能铸辉煌
——紫云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服务地方经济纪实
■ 文/图 紫云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本刊记者 刘 青 吴 航冯 哲
紫云自治县农信联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信合人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实际行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树立了良好的农村金融企业形象。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山多地少,素有“三分土地,七分石头”之称。水土流失严重,环境退化极为突出,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很多地方农民“靠天吃饭”,生活极端贫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富民惠民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许多富余劳动力纷纷向外地转移,走出大山打工挣钱,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紫云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紫云联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定不移地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用信合人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实际行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树立了良好的农村金融企业形象。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农民的银行,农村是信用社发展的基础。紫云自治县地处麻山腹地,全县总人口35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5%。由于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文化教育落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发展水平低,要站稳农村市场,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该县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梁如学常常告诫员工:“我们的信用工程建设,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说,目前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是最有效的办法。”为紫云联社立足于农村市场指明了方向——信用工程建设是获得农村市场唯一的途径和方法。
紫云联社依托这一市场定位,紧抓信用工程建设不放,通过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信,运用“灵活、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来扶持农民发展。截止2010年10月末,共计发放贷款71695万元,较2005年统一法人时增加55809万元,其中涉农贷款6012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3.86%,涉及农户50912户、企业9211个。
为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紫云信合人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挎包精神”,在山区的各个村落一遍又一遍地开现场会,进行信用知识宣传,让农民了解、支持、参与信用工程的创建。猴场镇打联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在这里开现场会总有些特殊之处。这里的农户大都听不懂汉话,每次现场会都必须带上几名少数民族员工作翻译,梁红贤就是其中之一。每次会上,他都不厌其烦地将信用工程建设的好处用苗语给农户们做宣传、讲解,直至他们听懂、明白。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信合员工常年早出晚归,时常“过家门而不入”,难怪紫云联社农村业务部经理雷进猛说:“紫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我们信合员工,‘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长期的信用工程建设工作,使他们无法顾及家庭和家人。
经过不懈努力,紫云自治县宗地乡于2008年11月底,被评为安顺市第一批通过省联社验收合格的“信用乡”。截止2010年10月末,全县已完成调查建档76888户,建档面达100%;对农户评级64659户,占应评级户数的84.10%。信用工程持久深入开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农户诚信意识逐步提高,形成了“农民高兴、政府满意、联社实惠”的多赢局面。
“存款立社”是紫云联社的根本经营理念。统一法人以来,紫云联社始终坚持“农村市场寸土不让,城区市场寸土必争”的市场经营战略,立足优势,细分市场,明确目标,狠抓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在2008年和2009年先后恢复了四大寨、白石岩、火花、坝羊和水塘5个营业网点后,实现了全县12个乡镇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紫云联社立足机构网点,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窗口的服务质量,使群众对联社的知晓度和信赖度不断提高,奠定了市场基础。
“信用社很关心我们的生产,要是没有信用社的帮助,我们根本养不起猪。”这是白石岩乡白石岩村村支书袁成静的感慨。2006年,袁成静就带领村民到紫云联社申请贷款搞养殖,当时联社给予每户2万元的授信额度。到了第二年授信额度提高到3万元。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联社也加大扶持力度,授信额度提高到了5万元。大力支持了渴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养殖户, 如今全村共养猪10000多头,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在生猪市场出现饱和,价格下跌时,紫云联社考虑到养殖户的困难,主动帮助不能按时还款的农户办理延期还款手续,专门派人帮他们争取县扶贫办的5%贴息贷款。
宗地乡湾塘村的韦启荣曾向该联社职工周杰哭诉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儿子在广东打工3年多,攒了不少钱,但不知怎样汇钱,回家时只得带现金。途经安顺火车站时,随身携带的大额现金被不法分子用冥币调了包,几年的辛苦钱化为乌有。类似事件在紫云农民工身上时有发生。
这引起了该县联社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2005年底,他们到农民工聚集的东莞、惠州等地考查,发现农民工们普遍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急需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次年初,紫云联社随即派出员工前往,辗转于农民工聚集的地区,进行金融常识宣传和服务。该年,紫云外出农民工存款显著提高,激增7000余万元,汇款3.4万笔,最高日汇款200余笔。
紫云联社不仅关心外出农民工,更关注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对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帮助他们搭建平台,注入资金创业发展。截至2010年初,紫云联社先后帮助了返乡农民工方成、王楷、袁松等建起了实木门厂、气门芯厂……水塘镇羊场村邱仕贵说:“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信用社对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没有他们,我的养牛场早就关门了。” 在紫云,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紫云联社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服务真诚、风险可控、效益向好、案件减少”“二十四字”经营方针和“抓管理、抓规范、抓效益、促发展”“三抓一促”经营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业务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面对各种困难,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存款持续增长:截止2010年10月末,存款余额93017万元,比统一法人时新增80454万元,翻了6番,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9.80%,存款市场份额平均稳定在60%。
贷款投放额度加大:截止2010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71695万元,比统一法人时增加55809万元,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9.75%;累计投放87581万元,较统一法人时翻了3番,市场份额占比近80%。涉农贷款余额为60123万元,体现了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截止2010年10月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5825万元,比年初下降1426万元,贷款不良率8.12%,比年初下降3.38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双降”目标。
紫云联社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成了紫云联社义不容辞的义务。
2010年初,紫云自治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县12个乡镇有223个行政村28万人口受灾,22.16万人、19.4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4.1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8.48%。面对严峻的灾情,紫云联社积极投入到抗旱救灾中,主动与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沟通,把信贷资金与政府投入的救灾资金相结合,形成合力,帮助群众度过难关。
“先让他们加,先让他们加,这是抗旱救灾,为老百姓做好事,这样的车辆要先保障他们用油”。当联社送水车队来到加油站加油时,排在前面的车辆主动让路,并对加油站工作人员说了这番话。在宗地乡打郎村小打毫组,送水员工将村里的蓄水池灌满后,全村的老人、孩子全都站在村口,握着每一位送水员工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们将过年的腊肉、陈年的小米酒备好,想请大家留在村里吃一顿饭,但联社“抗旱救灾突击队”送水员工还要赶往下一个送水点,马不停蹄的又踏上了路途。年仅7岁的孤儿春兰紧紧地拉着送水人员的手,不停地用汉苗混杂的言语表达感激之情,眼角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今年2月,宗地乡大地坝村马宗村民组和四大寨乡卡坪村卡报塘组发生火灾,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昔日的家园,只剩下一片灰烬,原本贫穷的村民一下子更是一无所有,真是雪上加霜。紫云联社得知后,当即号召全体员工捐款捐物。很快筹集了价值3万余元的款物,送到这两个村的灾民手中,并当即承诺为每户提供3万元的信用贷款,重建家园。
紫云联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始终关心和支持紫云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成立了“信合·爱心”助学基金,一直坚持不懈地把捐资助教、奉献爱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五年共支助1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捐赠了20万元奖励为紫云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大营乡三合村是一个苗族村寨,该村连接外界的唯一道路时常被水淹没,村民不能出行,孩子无法上学。紫云联社得知后,出资为三合村建了一座桥,架起了苗乡人民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紫云联社取得成绩的背后,凝聚了他们太多的心血。他们是唯一奔走在麻山乡间山路上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人,“天晴一身灰,下雨全身泥”是紫云信合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地劳作,因为他们懂得一个贫困山区金融人应尽的义务和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