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晶
(南京市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校区 江苏 南京 210029)
在化学新课改的背景下,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充分利用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复习课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品质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复习课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实验来提高其有效性,从而体现“三主一核心”的理念(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是值得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以我在一节区公开课执教的《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课》为例谈谈: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前面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酸碱盐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设计思路]
本单元《酸和碱》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如果按部就班地先梳理出知识网络,再通过反馈习题引导学生将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应用,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枯燥单调。所以为了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设计了用生活中的物质做实验,从未知溶液酸碱性的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指示剂,自己动手设计探究实验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这样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
在完成了本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一些红色或紫色花瓣(如:紫甘蓝、红玫瑰、康乃馨、白菜叶、红玫瑰、水果萝卜等)浸出液,带到课堂上备用。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肯定有个大大的问号:“老师让我们做这些干什么?”将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课堂。
流程一:探究自制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
【问题情境】首先实验室有甲、乙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请大家帮老师检验一下两瓶溶液的酸碱性。
【提问】实验室要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什么试剂?
【学生回答】(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
【讲述】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不选用实验室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而是采用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的指示剂。老师前几天给大家布置过这个任务以后,同学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有的选用的是紫包菜,有的选用大白菜,还有的选了玫瑰花、康乃馨作原料,今天都带来了各自的成果。
【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自制的指示剂去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默不作声,感觉有点为难。
【讲述】大家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吭声了,好像很为难呢?哦!要利用自制的指示剂去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首先要知道你制的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依据变色规律才能正确地检验出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讲述】下面请两个学生一组合作完成指示剂变色规律的探究,把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动手实践,并且观察颜色变化,记录到学案上。
【讲述】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告诉大家你们制的是何种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分别显现什么颜色?
【交流汇总,评价反思】你觉得你的指示剂能否指示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
【提问】大家在选择指示剂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希望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讲述】很好,判断依据: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变色明显是选择的基本要求。
流程二:根据变色规律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过渡】指示剂的变色规律清楚了,就可以用它来检验两瓶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从甲、乙溶液中取样,用自制指示剂检验出它们的酸碱性,观察颜色变化并将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实验】动手实践。观察现象并将结论记录到学案上。
【学生汇报】甲是酸性溶液,乙是碱性溶液。
【过渡】我们利用自制指示剂顺利地检验出了两瓶溶液的酸碱性。
流程三:探究未知溶液的化学成分
【问题情境】据实验室老师回忆,甲溶液可能是H2SO4、Na2SO4溶液中的一种,乙溶液可能是NaOH、NaCl、Na2CO3、NaNO3溶液中的一种。 下面我们要通过实验进一步确认其成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请大家猜想一下甲溶液的成分?
【学生】提出猜想,认为甲可能是硫酸溶液?
【评价反思】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除了利用指示剂验证甲溶液呈酸性,还有哪些方法来证明该溶液呈酸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
【学生】积极地讨论实验方案。有的用活泼金属,有的用碳酸钠……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从哪里入手考虑问题?
【学生】从酸的化学性质考虑。
【评价】很好!这样才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大家考虑方案时才会更加全面。同时提醒一下,大家应该选一些现象明显的方案。好,我请同学来汇报实验方案,并且告诉大家你是利用的酸的哪一点化学性质?
【表达与交流】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充分利用桌上试剂,四个大组分别给了锌粒、生锈铁钉、碳酸钠粉末以及氢氧化铜粉末来动手实施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甲确实就是稀H2SO4溶液。
【过渡】回过头来分析,既然乙溶液显碱性,我们可以排除显中性的NaCl、NaNO3溶液,进一步缩小范围,只有NaOH和Na2CO3溶液是显碱性的。那么乙到底是NaOH还是Na2CO3溶液呢?能不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充分利用桌上已有的试剂,确认其一或者排除其一。
【学生回答】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没有气体产生,则可以排除Na2CO3。
【演示实验】取乙样于试管中,向其中倒入少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讲述】通过实验我们排除了Na2CO3,再进一步验证乙到底是不是NaOH溶液呢,应该利用我们所学的本单元的哪一部分知识?
(有了对甲溶液成分探究的经验,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利用碱的化学性质)
【提问】那么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
【表达与交流】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布置任务】请大家分别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充分利用桌上的试剂,四个大组分别给了硫酸铜溶液或者氯化铁溶液,来动手实施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乙确实就是NaOH溶液。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两个探究活动,我们不仅帮实验室老师检验出了两瓶溶液的酸碱性,而且还复习了本单元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不仅掌握了自制指示剂的变色规律,而且把它用在了具体的实验环节,大家都充分体验到了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感想:
1.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功能,紧扣“三主一核心”的理念,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常规的复习课为力求章节复习的系统性、逻辑性,常常片面放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效果使双方都感觉枯燥冗长。本单元《酸和碱》因其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密切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中考中很多题型都是要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而学生在自己分析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要从酸碱的性质规律入手,有的同学即使糊里糊涂做出来了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在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后,紧接着以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化学成分为问题主线,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排除酸碱性不相符的假设,缩小范围,锁定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本章所学的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来验证两瓶溶液的化学成分并付诸实施。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和具体的问题情境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有一个较清晰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思维核心”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得出结论,也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为主线,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但是课堂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朝着所需的方向进行,教师绝不可放松甚至放弃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在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充分准备,以便届时因势利导。
本节课教学实践中,在探究乙溶液是NaOH还是Na2CO3溶液时,因为初中学生不太了解碳酸铜的相关知识,有同学提出通过加入硫酸铜溶液后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来鉴别NaOH和Na2CO3溶液,该方案实际是不可行的,但教学过程中不应立即否定学生提出的方案,可以在告知其碳酸铜也是一种蓝色沉淀后,引导学生在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的两种蓝色沉淀中再分别加入稀盐酸,若蓝色沉淀溶解并且能产生气体的,则原溶液是Na2CO3溶液,若蓝色沉淀溶解并且无气体产生的,则原溶液是NaOH溶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想到各种方案都有所准备以便在实验探究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