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诸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传媒信息时代,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声高涨。世界各国的一些素养教育实践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大量的资料调研表明,媒介素养教育很不平衡,由于理念不同,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不同。比如,在加拿大,将媒介素养教育与诸如英语、历史、法律、科学、音乐等课程整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改设综合素养课程[1]。我国虽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提出媒介扫盲问题,但目前还只有极少数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各类素养教育课程相对隔离,没有形成合力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升[2]。
本文尝试探索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化与发展。
当今学术界对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关注广泛,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定义繁多。自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分别由英国学者ER.利威斯和美国学者席保罗·泽考斯提出以后,两种素养教育在西方各国迅速展开[3]。
日本学者泽野由纪子认为,中国、新加坡、韩国、泰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实就是信息素养教育,而英国、加拿大、南非、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等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有别于信息素养教育[4]。
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基于各自的实践、认识与理解,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进行了辨析。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麦克卢汉的经典理念是:“媒介即信息”,媒介素养即信息素养[5]。
桂琳认为信息素养涵盖了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是个综合的概念,蕴涵着客观的、个体具有的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主观的、最基本的个体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媒介素养是下位概念,是对媒介的正确认知[6]。
王帆等从教育视角解析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内涵演变过程以及两者的差异与关联,揭示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并阐释了以教育技术为切入点来构建两者相融合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7]。
冯延群则指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从出现背景到概念内涵以及教育目标都大不相同。从课程实施看,媒介素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整合实施,或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实施[8]。
田中初则认为因为信息素养更多地局限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教育,而缺少向其他媒体的拓展。媒介素养立足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其涵盖面比目前认识的信息素养要广[9]。
综上所述,关于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分别有同一论、差异论与趋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颇有渊源,存在着交叉和可整合部分,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为了厘清概念间的渊源,我们萃取了起源、定义、内涵发展、课程实施、教育终极目标、存在问题等各项以比照表的方式展开更进一步的辨析。
表1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比照表
信息素养沿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培养人的信息科学技能为核心,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以传授技术见长的信息素养教育,已从主要关注教育技术向关注信息文化转变,信息素养的含义在泛化,成为一种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全能素养”。媒介素养经过各个国家多年的研究和改造,逐渐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以技术为切入点进行教育,以提高人们分析、处理、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与信息素养紧密相连,目标趋同。传播学界倡导教育、传媒、社会各个领域共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在学科融合的作用下,两种素养各补其短,合而不同,全面发展[10]。因此,加快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002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正式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素养部门(Information Literacy Section),致力于促进各类型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在国际上的普及与发展。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世界各主要地区举办“信息素养培训者师资培训班”(UNESCO T raining-the-T rainer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Workshop),以此来培养一批信息素养领域的培训工作者,以推广信息素养的知识、经验与技能[11]。我国于2009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促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的观点[12]。考察美国的图书馆学博士研究方向,其中之一就有媒体研究,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 Hannelore B.Rader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研究素养和批判性思考能力[13]。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素养、媒体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及其他各方面的素养有紧密联系[14],如果图书馆界固守原有思路,仅以印刷型和电子型资源的利用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内容,显然已不符合传媒时代的发展以及用户的需求,有必要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对信息素养教育计划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15]。
国内有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进行了研究,以为应根据不同对象和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应逐步提高以达到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江苏省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提出了高等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在多维度上展开的框架结构,突破原来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边界,形成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思维空间结构,并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16]。河南省教育厅的人文社科项目“信息素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信息素养教育学存在论、信息素养教育学本质论、信息素养教育学实践论[17]。
信息素养教育学正蓬勃兴起,业已成为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倍受关注和重视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图书情报学界应积极关注媒介素养教育,介入其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通过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来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
目前,国外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18]。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有机结合,以合作的形式开发课件并实施合理的教学管理形式和系统的教学评价工作。国外已有“information literacy school”的提法,在专业课教学、实践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同时要求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课程设计和改革中处于战略决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导位置,并与其他人员充分合作[19]。如何有效地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形成和实施综合模式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单立课程是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20]。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以信息素养基本目标为主线,充实课程内容,强化“形成信息问题”、“批判性地评价与利用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训练[21]。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由过去的信息资源介绍向信息利用和批判性思维转移。
改革文献检索课,形成完整的信息素养课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关于信息世界的整体认识和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综合方案有:与“方法类”课程综合,包括学习方法课、思维方法课、方法论课程的综合;与专业写作课综合;与专业课综合[22]。
目前,因缺乏相应的师资和教材,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尚有一定难度。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资助设计了一门媒介素养网络课程,利用Moodle平台,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其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模式符合了媒介素养课程的设计需要[23]。
上述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观点为构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教育提供了学术启发、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但开创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局面,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途径。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依托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科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发挥学科特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构建大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现讲座、课程、教材、图书馆、优质师资、网络课程、远程指导的全面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与社会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现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特色,旨在开拓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局面。浙江传媒学院重视并支持图书馆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通过此路径,采取合作策略,利用学院已有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建设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一方面,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所要培养的信息能力已拓展成为传统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能力、网络能力、媒体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集合[24],加快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可以改变文献检索课的窄化现象[25],克服“图书馆素质教育”和“计算机素质教育”这两种倾向[26],突破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性,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定位、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另一方面,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总体来说还局限于学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离通识教育、全民教育相去甚远,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滞后[27]。整合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学术资源,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化,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广大学术界不仅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推进方法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展开大、中、小学等的相关实验研究,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尽快开设或渗透媒介素养课程,构建本土的适合国情的媒介素养学科更是意义深远[28]。媒介素养教育要课程化,并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在目前需要广泛的跨学科的理论呼应与积极的实践探索。
1 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6-89
2 张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思考.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7):60-63
3 秦学智.加快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兰州学刊,2005(5):335-337
4 泽野由纪子著,汤晓蒙译.国际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电教,2004,(8):16-19
5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6 桂琳.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辨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8
7 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电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8 冯延群,荣维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历史和文明的视角.中国电化教育,2007(8):16-18
9 田中初.媒介素养: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实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2-66
10 邵瑞.中国媒介教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19
11 Barbie E.Keiser;程旭,丰静译.信息素养行动计划实施战略.图书情报知识,2009(1):13-16
12 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2009-11-16].http://www.lsc.org.cn/CN/News/2008-04/EnableSite_Read-News1118019001209312000.html
13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
14 张东,关家麟.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信息导报,2006(12):21-23
15 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69-72
16 张基温.高等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框架.计算机教育 2004(2):87-88
17 丛敬军.信息素质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情报杂志,2005(10):120-124
18 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3-96
19 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69-72
20 崔晓西.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及其局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102-106
21 颜务林,李亚芬.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 TILT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72-75
22 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图书馆论坛,2005(4):8-11
23 宋莉,郭玉堂.开设中小学媒介素养网络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8(11):64-67
24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
25 徐海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情报探索,2009(1):24-26
26 符绍宏.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情报学报,2003(4):243-246
27 彭少健,王天德主编.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52-254
28 张君昌.信息时代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待.[2009-11-06].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1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