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
新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经历了起步、停滞、发展等几个阶段,而进入21世纪前后的十余年间,更是在跨越与创新的道路上迅跑。
图书馆建筑的跨越与创新包括外形与内涵两方面;变迁有顺应发展潮流的方面,也有非理性、不实用的方面。
对60年来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变迁加以全面审视,总结经验教训,当然是很有好处的。限于能力与水平,本文只能作简略回顾与初步探讨。
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大学图书馆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0年,1952年竣工,1953年投入使用。图书馆建筑面积2498 m2,是一座“工”字形平面的平房建筑,书库在中央,其内部为南北2个出纳台、4个阅览室,还有办公区,南出纳台为普通中外文图书外借,北出纳台负责全校教材的出借,当时全校学生所用教材都是由图书馆负责提供的。书库用木质材料隔成2层,可藏图书20万册。此馆舍一直使用到1980年。这座校区保存最完整的平房建筑已经整修并作为永久性保留建筑加以保护,现作为“学生活动中心”使用。这座建筑在中国图书馆建筑史上有着特殊意义。
1950~1960年代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见诸记载的不多,见表1[1-4]。
旧中国留下的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0年代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但解放之初百废待举,把图书馆建筑提上日程往往是多年以后的事。1956年全国高校为227所,据176所高等学校图书馆统计,馆舍面积为23.3万m2[6],平均每馆面积为1324 m2。
表1 1950~1960年代建造的大学图书馆
(层数栏内“,”前后分别为主楼及局部的层数,“/”之后为地下室的层数。)
1950~1960年代所建为数不多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大体上有以下共同点:
(1)沿袭旧制,阅藏分离。
在管理方式上沿袭40年代以前的传统旧制,藏书闭架管理,与读者分离,读者借书先查目录,填索书单,交给馆员到书库内取出图书,读者在书袋卡上签名办理借书手续。在阅览室内阅览,也要写索书条由馆员取书。
图书馆建筑的格局与管理方式相适应,阅览室与书库截然分开,并设目录室、借书处。在很长时间内,图书馆都看重典藏图书的职能,因而书库在整个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中,书库面积甚至超过阅览室面积。书库与阅览室的布局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重头戏,但基本上仍遵循阅藏分离的格局。
(2)规模不大,布局雷同。
当时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多,加上经济条件和投资的限制,对图书馆的要求往往是“有个专用馆舍就好”,新建图书馆规模都不很大,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为6400m2,复旦大学图书馆为7000 m2,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953年建造时仅为3000 m2左右,经1954年和 1959年两次扩建,总建筑面积为9094m2。
当时大学图书馆的布局大同小异,平面布局几乎都是“工”字形及其变形:“丄”、“出”、“日”或“田”字形,阅览室在前,书库在后,中以目录厅和出纳处相连接,其好处是阅览室和书库的通风和采光好,但目录厅和借书处往往东西晒,夏季气温高。有的馆前后两部分距离过近,影响采光与通风,且易使底层书库的图书发生霉烂。由于阅览室与书库的联系差,造成种种不便,且流通部的馆员上下楼跑库取书,劳动负荷大。“工”字形布局时,也有书库在中间、阅览室分布在四周的。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建筑有井内庭院,有利于通风与采光。
(3)功能固定,设备简陋。
1950-1960年代所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固定,一般分为藏书、阅览、外借及内部管理4大块,建筑由书库、阅览室、目录厅、出纳处及内部办公用房等组成,通常设有普通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有的还设期刊外借处,或设有参考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研究室。
那时的图书馆建筑很少有专用设备。由于采用藏书与读者截然分隔的闭架管理,馆员按读者的索书单跑库取书,而书库又分设在好几个楼层,故需设手拉或电动的“书斗”,供出纳台与各层书库之间传送图书之用。个别馆在出纳台与书库间架设自制的水平传输设备。北方有的大学图书馆还配置了锅炉房,冬天直接向楼内供暖。南方不少图书馆未能解决好雨季书库防潮的问题。
(4)外形单调,结构紧凑 。
图书馆的造型都较为单调,多数采用中间对称格局,立面方正,轮廓分明,很多是“火柴盒式”的建筑,书库都是窄窗对着书架间走道,如从远处看很容易识别图书馆建筑。一般图书馆3~4层高,而书库的高度大约只有2.3m左右,阅览室与书库高度采取2∶3或1∶2,只有一、二个楼层的阅览室和外借处的楼面与书库的楼面取平,甚至有的图书馆的外借处地面与书库层地面的高度也不同,馆员进书库取书每次都要走楼梯。书库的面积小、层数多,跑库取书困难。
当时很多图书馆建筑是砖混结构,开间只有3.6m或4m,有的甚至是3m开间,进深有8~10m的。很多图书馆书库内用木书架。限于当时大多为木书架,有的书库内是混凝土小立柱上放木搁板作为书架。同济大学图书馆书库内用钢柱钢书斗,由校办工厂承制。
(5)标准较低,指标不当。
大学图书馆都是在经济条件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设计建造的,国家所拨投资很有限,当然是越省越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影响功能要求。设计了3层只建2层,书库设计10层只建6层的都有,造成使用空间极度紧张,书库挤占阅览室,还有不得不将书打捆堆放而致霉烂损毁的。天津大学图书馆面积为10400 m2,却安排了大中小阅览室51个,设计了书库而长期未建,2层楼的阅览室用作书库,导致地板不堪重负而产生裂缝。那时的图书馆不讲究美观,更无所谓装饰。
有的书库地面为普通水泥地,产生灰尘,不利于藏书保护。有些设计采用不切实际的单位面积藏书量指标,有取350册/m2、400册/m2的,甚至有取500册/m2以上的,有的原设计藏书量为80万册,而实际只能藏60万册,很快导致书满为患而挤占阅览室,造成空间紧张,不得不提前考虑扩建问题。
1970年代建造的大学图书馆极少,但在对大学图书馆的研究和设计实践方面,却有所突破,其代表是南京工学院鲍家声老师带领建筑学系学生进行调研,并设计了几所大学图书馆。这些建筑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建设基地的地形,以“一”字形或阅览室与书库垂直式、毗邻式布局,开始突破了图书馆建筑的传统格局。
(1)北京大学图书馆
1973年完成设计方案,1974年动工,1975年5月投入使用。邓小平题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名。这座建筑当时是全国大学图书馆规模之最,也是条件最好的。建筑面积24813 m2,其中阅览面积5324m2,书库面积11059 m2,藏书面积为阅览面积的2.08倍,座位2400个,设计藏书量350万册。建筑布置在面对东校门的教学区东西主轴线西端,作为轴线的底景,造型庄重朴实。图书馆正门朝东,另有南门和北门,而南门是读者的主出入口。图书馆东门前有毛泽东塑像,开阔的绿地,大面积草坪,散植树木花卉,形成宁静典雅的外部环境。建筑南北长100m,东西宽70m,总高 18.5m,书库部分高23m,书库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阅览和办公区为砖混结构。平面呈轴对称的“出”字形,主体建筑4层,1层阅览室的高度相当于2层书库。主书库居于中心位置,占“出”字中间一竖的上半段(西)及中间一横,每个结构层为2层书库,共10层。书库结构为无架楼盖,采用积层挂斗式钢书架。两边的辅助书库8层,分别与4层阅览室相衔接。全馆共有大、中、小各种阅览室30多个,各层都还设有研究室。目录厅及借书厅在中间部位垂直布置,便于分层出纳。管理格局基本上仍为传统的藏书与读者分离,同时大部分阅览室设有开架书库或辅助书库,对读者及管理都方便。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按近代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布局的典型[7]。
(2)苏州医学院图书馆
1972年开始设计,1974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2775m2。阅览室3层,底层设了夹层。书库5层,1195m2,设计藏书量50万册[8]。
这座图书馆坐北朝南,根据地形采用“一”字形毗邻式布局,书库与阅览室相邻布置,中间不存在目录室、外借处“瓶颈”阻隔,避免了流行多年的“工”字形布局的弊端。
“一字形”布局使得所有阅览室、书库、目录厅、外借处和办公用房全部为南北向,都能得到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在阅览室内一侧设计了夹层书库,实际上就可以实行开架服务,让读者直接选书来读,此种格局改变了历来读者与藏书截然分离,必须靠查目录、填索书单、交由馆员进库取书来阅览的传统模式。
苏州医学院图书馆的设计和建成使用,是图书馆建筑格局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对以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南通医学院就是参照苏州医学院图书馆的工程图纸加以局部修改而建造。
(3)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
与中药系教学用房合建,于1974年建成。建筑面积为4460m2,其中教学用房为1760 m2,砖混结构。建筑共5层,1、2层为图书馆(阅览室2层=书库3层),第 3层为医史博物馆,4、5层为中药系。这也许是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合建的肇始。
平面为“一”字形,读者入口门厅朝北,阅览室在其西,书库在东部,目录室和出纳台在两者之间。1层西端朝北有1间工具书阅览室,2层还设有1间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采编室在1层西端朝南面。所有阅览室、书库和目录、出纳室,都是南北向,通风采光良好。由于考虑1、2层图书馆与上面的教学用房立面统一,故书库与阅览室都同样是大玻璃窗,光线充足,白天不需辅助人工照明。[9]
(4)南京医学院图书馆
设计于1975年,1978年建成。主体3层为书库及阅览室,裙房1层,北面为期刊室、留学生阅览室,南侧为采编及办公室,主体建筑与南侧平房之间有小天井。
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200 m2,其中阅览室面积为1400m2,书库及辅助书库面积是1200 m2,设计藏书量30万册。这座建筑采用稍加变化的“一”字形、垂直式布局,即书库与阅览室上下垂直布置。阅览室、目录厅、借书处、书库及办公用房全部走南北向,采光、通风都好。
书库置于底层,高5.5m,设计2个夹层作书库,阅览室在上部的2、3层,层高4.6m。书库在下、阅览室在上,使结构容易处理。1层的裙房为混合结构,3层的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5×9m,使书架和阅览桌椅都能恰当摆放,阅览室进深2跨18m,双面采光。目录室、外借处、采编及办公用房都在底层安排。出纳台靠近门厅入口,后面就是书库,这样对读者和馆员都很方便,而且此处冬暖夏凉,一改外借处东西晒、夏闷冬寒的窘境。
这座建筑声明采用了“升梁法”这种新的施工方法,也为以后其他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由新的施工方法还带来了立面造型的变化,主体建筑四周外挑,利用虚实对比和主体与裙房纵横及体量的处理,使得外形活泼新颖,不再像许多图书馆那样呆板[10]。
(5)南京铁道医学院图书馆
于1974年开始设计,1979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为3037m2,其中阅览室近900m2,书库850 m2。结合地形采用方形块状平面、毗邻式布局,这也不同于“工”字形布局。建筑3层,底层为期刊阅览室及采编室、办公室,2、3层为阅览室及研究室。这座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书库和阅览室采用了统一的开间和层高,开间5m,阅览桌和书架的排列摆放两相宜。底层高4m,2层高3.8m,3层高3.6m,阅览室与书库的层高一致,各层都在同一平面[11]。这就带来很多方便,即使当时按闭架管理,以后改为开架服务也是很容易的事。
苏州、上海、南京这几座大学图书馆突破了传统格局的桎梏,为1980年代及以后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与服务管理的变革先行作了很好的酝酿和准备。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出现了第一个高潮。80年代初全国高校为675所,在校学生144.37万。据1980年对670所高校统计,图书馆馆舍面积共132.33万m2,而 670所院校中的 354所没有独立馆舍,占52.8%[12]。1980-1994年有80%以上的高校建设了新馆,全国高校共有馆舍面积550.83万m2,是1980年的3.16倍[13]。
1981年有79所高校在建图书馆,建筑面积42.16万m2,188所高校筹建图书馆建筑面积87.12万m2。1982年5月据26个省市自治区697所院校统计,有116所高校新建图书馆馆舍共538261 m2,另有31所高校扩建图书馆馆舍共81463 m2。1985年有200所高校在建造新馆舍,建筑面积共279万m2[14]。
(1)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及高校图工委的有力推动。
1981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的交流材料中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王孝元的《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一些意见》及北京工业大学许杰的《浅谈我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和布局要求》,会议期间还安排了“图书馆基本建设”座谈会。会后教育部于10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高教(教育)厅(局)和各高等学校遵照执行,其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都应建筑独立、专用的图书馆馆舍。建筑标准按教育部编制、国家计委和建委共同审定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中的有关规定试行”。这就使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有了法定的依据。
教育部于1981年11月发出文件,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作为教育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机构。1982年9月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委托东北工学院图书馆召开全国图书馆建筑工作会议。1986年5月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在东北工学院召开高校图书馆建筑研讨会,交流论文和各种材料50多篇,还展出了部分新馆的设计图和照片[15]。
在一些省市成立了高校图书馆建筑专家咨询组,“北京高校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咨询组”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朱成功教授为首,河南省高校图工委成立了以秘书长丁树筠为首的专家咨询组[16],此外还有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建筑咨询小组等,都为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规划做了卓有成效的参谋顾问和指导工作。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全国大学图书馆的馆舍建设。
(2)大学图书馆建筑研究的兴起。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系统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1980年10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2次科学讨论会上,就有单行的《关于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问题》、周龙祥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及其使用情况》、丁树筠的《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3篇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的论文[17]。
1982年3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和交流的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高校,清华大学建筑系吕振瀛老师第一次介绍了国外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
1982年全国高校图工委编印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中,有东北工学院刘德桓、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居其宏、郑州大学图书馆丁树筠的3篇关于图书馆建筑的文章[18]。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1年第2期发表王志文的《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建筑上的变化》,郑国英、陈益华的《略谈四川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在《建筑学报》1981年第11期发表,其后图书馆学刊物、建筑类期刊及高校学报相继发表了一批图书馆工作者和建筑师撰写的有关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论文或实例评介文章,还发表了一些国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介绍。
王文友、沈国尧编辑出版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有1974年至1993年建成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实录73个,书后附有“建筑情况汇总表”。
全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学会于1997年4月与云南工业大学联合举行高校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建筑专家、学者、教授、高校基建处长和建筑设计院负责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50余人出席,交流论文10余篇。会后《高等学校基建研究》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专辑[19]。
张白影等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 1978-1987》的第九部分为“图书馆建筑”,其中“新馆舍选介”介绍各地的27所大学图书馆建筑[20],《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 1988-1995》介绍了21所新建的大学图书馆[21]。
东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吴越的硕士论文为《八十年代新建图书馆评述》,其中有相当部分论述及介绍大学图书馆建筑。吴越的导师为鲍家声教授[22]。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大学图书馆建筑研究潮,反映了新馆建设蓬勃开展的客观要求和积极探索,并给予了指导及参考,对以后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起了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3)功能、布局、结构与造型的演变。
从1980年代起,大学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并有计划地推进整体化建设。与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相适应,1980-1990年代建造的大学图书馆新馆舍,在功能、布局、结构、环境及造型方面呈现出新格局、新面貌,同时也仍存在着传统图书馆建筑的影响。
——规模扩大,服务拓展。据统计,1980-1994年间新建大学图书馆 662座,建筑面积388.6万m2,其中面积在1万m2以上的74所[23]。而《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记录的1981-1993年竣工的72所图书馆,平均每馆建筑面积10695m2,面积在1万m2以上的40所。1982年建成的浙江大学图书馆为21200m2,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当时规模最大的包兆龙图书馆,面积为26162m2[24]。1998年建成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为26680m2。
自1980年代初起,大学图书馆已明确“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5],此后不断扩大服务领域,重视情报职能,拓展信息服务,开辟用户教育,增进学术交流,引进电脑设备,探索科学管理。图书馆的任务与职能扩展了,与此相适应,图书馆建筑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功能多样,布局大变。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断趋向完善。在原有为读者提供阅读研究条件及图书典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服务、用户教育、读者活动、学术交流等功能,后来引进了休闲功能,于是有了电子阅览室、视听室、研究室、文献检索课教室、报告厅、展览厅、复印室,有的还设书店、休闲茶座及公共交往空间。
图书馆建筑内部的布局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服务管理的人性化要求、“读者第一”的宗旨,使得开架及阅藏结合成为不二之选,故相当普遍地采用大阅藏区,将多种功能、多种文献、多项服务结合于一体的新布局形式;面对文献信息载体和来源的多样化,就要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空间与设施;由于载体多样和阅藏结合的要求,图书典藏早已不再是基藏书库加辅助书库,相当多的文献分布到全馆各处,随书光盘又专有保管及借阅之处;而大型图书馆则有了相当规模的密集储存书库;原有的卡片目录室已被布置若干电脑终端的公共查目区所代替。
——结构改善,调整灵活。由于开架服务的推广,建筑的灵活性受到关注。1990年代起“模数制”逐渐得到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共同认可,“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大空间”设计被广泛应用,统一的楼面荷载使藏书区与阅览区没有分界线,无隔断空间内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布置,适应和促进了“藏阅一体化”的开架管理,为服务模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
建筑结构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有的用框架升板、框架剪力墙、无梁楼盖、密肋楼盖,已经很少看到砖混结构的了。建筑的开间和进深扩大了,柱网从 5×5m 增大到 5.4×5.4m、6×6m、7.2×7.2m、7.5×7.5m、7×8m 、6.6×13.2m、10.2×10.2m等,有些馆的进深加大到9m、10m或12m,阅览室无中柱,增加了平面利用系数。阅览与藏书区在同一大房间内,使藏书接近读者,“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既方便读者,又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
——网络铺开,设备纷繁。社会信息化及科技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大学图书馆的长足发展,也使大学图书馆建筑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实现服务和管理的自动化成为1980年代末及1990年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大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技术条件的提高,以及教育部CA LIS管理中心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把计算机应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安排。据1990年统计,有165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和建成了250个数据库,20多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26],此后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的新建筑,联机检索、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渠道。有多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适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并不断改进、提高和升级。
新的设备越来越多样和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大普及,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手段被普遍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已为许多大学图书馆建筑所配置,而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报告厅的音控设备等都纳入设计与配置,有的甚至安装了卫星信号接收装置。
——环境美化,造型多姿。许多图书馆重视了环境优美的要求,设计也花了更大的功夫,馆前广场、中庭花园、门厅布置、内部装饰等都受到注意。一些馆有较大面积的绿化,有的布置水池、喷泉、假山或建筑小品,入口大厅有壁画浮雕,阅览室内有字画或名人格言,家具色彩谐调,这些都为读者营造出良好文化氛围,改善了学习研究环境及交流与休憩条件。
图书馆的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与个性,有些建筑表现出地域特点,立面材料和色调更是多种多样。严格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已不多见,随着内部空间的灵活配置,外形有高耸式的,有船形、弧形、六边形、八角形组合、不规则形等,有的高低错落,如1980年代末建造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逸夫楼称为“书海掇英”,极富诗意,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看起来都很美观,为校园增添了光彩[27]。民族地区的大学图书馆突出了民族风格。
——良莠杂陈,关系失衡。1980-1990年代的大学图书馆新建筑,同时存在不少缺陷与问题,既有“以陈旧体系为蓝本的‘新’建筑”[28],也有过于追求“气派”的形式主义倾向。
朱成功教授统计,从1970年代末到1993年,北京新建的20所高校图书馆中,属传统模式(藏、借、阅、管相互隔离)的有10所,属现代模式(大开间无间隔平面布局,藏、借、阅、管统一,能承担图书、情报一体化服务)的仅1所,属两者之间过渡模式的9所[28]。而一本图集记录1990-1993年各地建成的33所大学图书馆,属传统模式的有12所[29]。陈旧的模式当然有碍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阻滞了扩大开放与服务的进步。
这20年间,受浪漫派思潮影响,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对于功能、造型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失衡,偏重艺术,讲究奇型,忽视经济,有的设计了过于宽阔的大厅、共享空间和堂皇的楼梯,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引人注目的大吊灯装饰,为求壮观而在楼前设大台阶,使建筑费用大为提高,浪费空间,使用功能受到影响,造成读者和管理的不便。有的体形及进深过大,通风不良,安装了空调又用不起,怨声四起。
(4)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
特别值得评说的是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从1983年起在长达5年的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中,通过国内外的考察、调研和对规划的论证,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才定了设计方案,1988年6月开工建造,1990年7月1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12115 m2,使用面积9810m2,平面利用系数K=81%。建筑结构按柱网、层高、荷载“三统一”设计,柱网6.6×6.6m,排列书架5排或阅览桌椅3排;主体建筑4层,底层3500m2,第2-4层每层2500m2。此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大平面空间格局,每层楼除楼梯电梯、卫生间外无隔墙,这是为了实行全面开架,在同一层楼面大空间内既收藏图书和杂志,也有检索工具,还有咨询服务台和复印室,读者可以自由选阅和办理借书手续或进行咨询。此种格局在中国是无先例的尝试,可以说是大学图书馆服务管理方式与建筑布局变革的先行者,为以后许多图书馆所仿效。
1993年9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组织了对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使用后评估,19位图书馆建筑专家的评估结论的要点是:
①设计满足了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要求,参考国外先进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是符合国情的、先进的、成功的。
②现代技术在新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也使管理发生了深刻变革。该馆的建成使用使我国农业图书馆向现代化跨进了一大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农业图书馆的差距。
③该馆的成功,证明中国图书馆界和建筑界携手合作,有能力设计出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来[30]。
(5)原址扩建成功的实例。
大学图书馆建成使用若干年后,都会出现空间不敷应用的局面,绝大多数图书馆都要经历建筑的扩建、改建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原有建筑之旁接建扩展的,具有联系方便、管理省力的优点。扩建改建工程不乏成功的实例,其中1990年代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扩建工程很有代表性。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9年,为2层坡屋顶,平面呈“T”形,建筑面积 2114m2。1931年在其东西两侧扩建后,面积达7700 m2,新老建筑浑然一体,堪称成功之作。
60年后的199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再次进行连接续建的新馆落成启用。新馆造型与老馆相协调,外墙与老馆相同为红砖清水墙,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内部却按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要求设计,具有时代特征。扩建部分与老馆相连围合成半开放的三合院广场,广场有水池,馆前广场的出入口在南面,而新馆的大门朝西与小广场对面的老馆相呼应。新老馆的连接部分设计为新馆的裙房,与老馆尺度相当的二、三层矮建筑,而新馆的主入口设在小广场的西侧朝东。新馆建筑面积20120 m2,主体5层为50×50m的正方形平面,在其东、南、北三侧为裙房,新老馆一、二层地面持平相通。新馆的目录厅和出纳台在2层,这是贯通四层的共享空间,其上覆以25m见方的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支托的121个方锥体无肋采光罩。共享空间的南、西、北侧各层为分科借阅区。在新馆5层主体建筑的南面裙房又围合了一个内庭院,有利于采光通风[31,32]。
北京大学在1998年举行100周年校庆时,一座26680m2的新图书馆落成。新馆相接于建成于1975年的馆舍之东面,建成后浑然一体,新老馆相加总面积超过5万m2。建筑地上7层,地下1层,总高37m,南北长122m(主体部分100m),设计阅览座位2000余,藏书量300万册。至此,全馆的阅览座位达4500个,藏书量650万册。新旧两座建筑合为一体,不仅外观处理恰当,更重要的是内部布局统一协调。设计采取的办法之一是将新馆舍1-4层的高度与原建筑的高度完全一致,这样就畅行无坡,读者感觉是在一座建筑内行走;办法之二是新建部分与原建筑之间虽有天井但有宽达10m的过道,联系紧密、紧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图书馆内;办法之三是新旧建筑连接处打通,去除非承重的隔断墙,成为新旧馆合成一体的阅览大厅,其室内空间按照新建部分的格调重新装修与布置,从而形成统一的氛围。在扩建新馆时,又注重功能的扩展:在主楼的东面外侧建造南北两座方形配楼,各有地上1层及地下1层,两座配楼分别为学术报告厅和音乐欣赏室、视听室,且配楼很好地解决了与主楼的动静分区。新建部分更关注读者学习研究条件及服务管理条件的完善,弥补1970年代馆舍之不足。新馆采用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的模数式结构设计,形成每层使用面积达2200 m2的连续通敞大空间,能按照藏阅借一体化的大开架模式来安排服务,既方便读者又便于管理。同时,综合智能布线系统将1100个网络接口遍布全馆各个角落,使得北京大学图书馆真正迈入现代化、网络化的新阶段[33]。
浙江大学图书馆向上扩建了4340m2,在原建筑正面7层上加2层,后部南北2个大阅览室原5层上加建2层,下部各层柱子全都凿开逐个加固,自1992年开始动工,1997年完成,工程繁杂,施工时间非常长,严重影响使用,读者和馆员均不便,且投资甚巨,很不经济。
许多图书馆在扩建改建时,将陈旧落后的设施加以更新改造,以尽量符合发展的需要。
迈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也出现了新的跨越,图书馆建筑的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加全面,设施更为先进,环境越发优美,由创新而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1)图书馆建筑的理念更新,人性化成为共同诉求。
世纪之交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跨越首先源于理念的更新,周文骏教授说:“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技术平台,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研制、创新的平台。……图书馆是交流的枢纽,是文献交流的枢纽,是信息交流的枢纽。”[34]我们意识到“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读者与馆员、读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场”[35,36],而且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中心。
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实质是科学化与人性化,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建设,这在大学图书馆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中是个新课题,有许多内容,包含着图书馆建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争取持续发展等方面。建设方便适用、高效率、省人力、享健康、保安全、低能耗、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建筑,从“天人合一”到“馆人合一”,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建筑之路,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采取“实用、高效、开放、灵活 、舒适、安全、经济、文雅 、绿色 、和谐”十项原则,也表现了理念的更新与完善。
许多新建图书馆都提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设计的各方面都体现人文精神,处处显现人性化的光辉,以充分满足师生读者的多种需求,提供方便、舒适、宁静、优美的学习研究环境和交流活动条件,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给读者以亲切关怀,同时也关怀馆员的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力求读者和馆员双满意。
(2)图书馆建筑重视概念创新,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大与丰富。
大学图书馆建筑不断创新,从而迈入跨越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建筑”的内涵已经大大超出“一座房子”的概念,而扩展为“房舍+设施+网络+管理+文化+环境”的综合。
1997年10月建成的金华严济慈图书馆,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情报中心于一身,又是严济慈纪念馆,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结合为一座建筑,这是开端。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也是兼具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职能的新建筑。还有其他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建筑与设施方面作出相应的安排。有的大学将全校的网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档案馆、教材部等都放到图书馆内,名称叫“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信息与学术交流中心”。
大学图书馆的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随着拓宽服务领域、优化管理模式及应用先进技术,使建筑的实体空间与网络世界相通,并注重内外环境的优化,强调整体的文化氛围,把家具与室内绿化也纳入其中,还追求建筑技术与艺术造型,更有关注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综合效果与持续发展的。十年来每年都有大学图书馆建筑获得设计奖或鲁班奖就是提高与进步的很好证明。也许可以说,中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在不少方面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3)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的合并,近10年来,出现不少超大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在3万m2以上的大学图书馆遍及多个省市,超过4万m2的为数不少,已建成使用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5.6万m2,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面积达5.8万m2。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12万m2。2008年统计157所在建大学图书馆,馆均建筑面积20110m2,面积超过4万m2的有16所,其中规模在5万m2以上的有4所,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达6万m2[37]。
许多地方的建设标准大为提高,大学图书馆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公共活动空间和借阅区各处更为宽敞、明亮,配置的家具质量高、款式新颖,色彩与环境相配合,相当多的图书馆做了营造文化氛围的专门设计,让读者更感舒适和温馨。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内外装修装饰越发考究,有的已达富丽堂皇的地步。
(4)走向多功能,布局更加完善。
新建的大学图书馆已走向开放式、多功能,不但是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同时也是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还是文化传播中心,并且是读者交往场所。馆内安排了信息共享区、科技查新站、专题信息咨询与研究室、用户教育空间、讨论室;展览厅、展廊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各种科技、文化、艺术、摄影、教学成果展览轮流举办;报告厅、多功能厅有良好的设备,成为全校性学术活动的场所,举办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常举办讲座吸引众多读者,甚至连走道都坐满了人;有的馆在大厅安放钢琴,又设音乐厅、电影厅,常组织音乐欣赏、放映经典影视作品;也有设置服务部,为读者打印、制作论文资料、刻录光盘、收发传真和数码冲印,还有书店,以及提供休闲服务和交往的场所,如书吧、茶座咖啡吧、休息室等。
新建图书馆的布局大多按照更加人性化更方便读者来安排,“一门进”后即可自由出入各借阅区,可以带书包入内。总服务台往往可办还书手续和咨询服务。一个楼层内无隔断的大空间把“藏、阅、借、查、网、咨”结合于一体已普遍流行,读者在借阅区内可以接上网线、插上电源使用自己的手提电脑上网,还可找个沙发休息浏览。当然这一切都是由于建筑结构更加优化,网络接口和电源线早已预设,及布置更贴近读者所带来的好处。
(5)设施更先进,走向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走向网络化,已是大学图书馆共同的目标,而在经济技术条件和建筑技术全面提高的情势下,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实现新的跨越。如今大学图书馆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更新迅速,海量存贮、7×24小时联网通行无阻,网络资源在服务中的比重迅速升高,读者不论在阅览室、研究室、讨论室、办公室、会场或住所,随时随地都可以经由图书馆的网站查检阅读和下载环球资讯,无远弗届。图书馆不但有遍布全馆的网络接点,而且无线网络全覆盖的也已不少。
智能化建筑的要求也被许多新图书馆提出,得到不同程度地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消防与安全疏散系统的管制、馆内各处的监测、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设备,使图书馆的安全获得更好的保障,管理更为方便顺畅;“一卡通”系统为读者和管理都提供了很大便利;自助服务在不少图书馆得到推行,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复印使读者和管理者都轻松许多;一些图书馆采用了无线射频技术,使管理与服务更加方便、高效与准确。有些图书馆安装使用了自动扶梯。
各种先进的装置与设施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新建筑,在这方面的投资占建设费的比重大幅上升,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建筑俨然已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工程。
(6)注重文化氛围和绿色品质,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图书馆建设的绿色文化正在觉醒[38],日益引起重视,近年来更有大学图书馆建筑踏入“绿色建筑”的行列,这是十分可喜的大事。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设计的第一座生态图书馆——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为起点[39,4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都冠以绿色环保建筑的雅号[41,42]。
建筑的环境品质更受关注,不但室内环境大为改善,温湿度、照明度、家具、色彩、噪声控制都让读者更感舒适温馨,而且馆舍内外、馆前广场着力绿化美化,有的还布置内庭院、屋顶花园,更重要的是精心营造文化氛围,以多种艺术手法凸显大学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蓬勃向上的追求,使图书馆更富吸引力,师生普遍称赞喜爱,读者置身其间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且耳濡目染渐受熏陶。图书馆作为文明圣殿与校园明珠其影响历久弥新,如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都是很好的代表。
(7)外形风格争奇斗艳,功能与造型兼顾。
近10年来大学图书馆的造型以争奇斗艳来形容似不过分,不少图书馆堪称光彩夺目。从建筑艺术与风格来看,各显特色各有所长,或高耸入云,或舒缓平铺,或长虹卧波,或错落有致,或古典雅韵,或西方浪潮,或圆形、弧形,或如钢琴,或如盆景,或如玻璃屏风;有些映出地域建筑文化,如上海的海派建筑风格、福建的闽南建筑风格、广东的岭南建筑风格、西部的民族风格,还有大屋顶、仿欧陆、现代派等,领风骚,既表现建筑师的设计构思,也是大学领导或专家评委或师生民意的选择,建成后与人对话,由人鉴赏,任人评说。
完善的使用功能、别致的外观造型及优美的馆区环境相兼顾的越来越多,说明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日益走向成熟。造型与功能、建筑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外形是有利于内部功能还是影响了使用,这应是评价造型的优劣得失的重要方面,不可本末倒置。
(8)存在问题和不足。
毋庸讳言,近10年来建造的大学图书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极应引起注意。
——发展水平悬殊。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校情不同,对图书馆投入差别很大。一些院校建成的馆舍功能布局差,中西部的高校、不少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的图书馆建设滞后。
——标志贪大求高。许多大学对新建图书馆都提出了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的要求,并且往往以规模大和楼宇高作为“标志”,想方设法“拔高”,造成一系列问题。
——脱离馆情迷洋。误以为建筑内外充满“洋气”就是现代化,因此把国外流派奉为圭臬,甚至非请洋建筑师来设计不可,结果是脱离国情校情馆情,后患难免。
——布局不尽合理。还有的馆仍为不适合大开放的传统格局,空间分割过于琐碎,布局无章法,读者不便,管理费力,难以灵活调整,原因是设计时没有很好听取馆方的意见。
——造型影响功能。令人眼花缭乱的外观造型,不少是以牺牲内部功能要求为代价的,以玻璃幕墙最为典型,建筑封闭而不开放,违反常理,缺乏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不足或过强。
——不经济,高成本。许多大学建造图书馆很舍得花钱,片面追求高标准,互相攀比,空间浪费大,华而不实,不讲求经济性,建成使用后运营成本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过度消耗。
——高能耗非绿色。玻璃幕墙、玻璃屋顶,高共享空间大门厅,进深大通风采光不良,过度依赖空调,垂直交通主要靠电梯,能耗高,不顾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潮流背道而驰。
——违反标准规范。高校图书馆规程规定要有独立专用的馆舍,设计标准、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而一些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都置若罔闻,也没有得到督导纠正。
——指导理念偏差。种种失误追根溯源,大问题莫过于指导思想的偏差,不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图书馆建设,观念落后或崇洋迷外,文化价值观迷惘,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从80年代至今的30年来看,大学图书馆建筑跨越与创新的活力来自改革开放,动力是科技进步,实力是经济发展,而聚力应是文化价值观,阻力是陈旧观念。
笔者以为,宝贵的经验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才有大发展。
改革开放使大学图书馆事业也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引发了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服务的不断拓展,从而对建筑的功能与格局提出新要求。改革开放也使得建筑界发挥创造力和施展设计才能,引进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使图书馆界与建筑界有了很多交流与切磋,在建设实践中多有合作,一起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改革开放使得国民经济和科技进步不断飞跃,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空前繁荣与快速发展,也为大学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了改革开放才有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大发展。
(2)顺应潮流必有大进步。
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化的潮流,节能环保与绿色建筑的潮流,不断推动着大学图书馆建设向前、再向前。图书馆建筑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进步,适应大学图书馆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也顺应建筑学和建筑技术发展的潮流,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加以创新,把顺应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使得大学图书馆建筑彻底改变了面貌,获得巨大进步。
(3)内外交流引起大转变。
开放的实质就是扩大交流。大学校长们放眼世界,到香港、到台湾,到国外,看它们的大学及图书馆,再看自己学校图书馆的差距,提出建设目标与要求;图书馆馆长们走出去看人家的大学图书馆,既看建筑与设施,更看服务与管理,回来借鉴提高。还把台湾、香港和国外图书馆专家及图书馆建筑专家请进来,办讲座,开座谈会,甚至聘为顾问。国际交流还包括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造大学图书馆。这些都引起了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大转变。
(4)海外捐赠促进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以邵逸夫、包玉刚、李嘉诚为代表,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支援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帮助内地大学兴建的图书馆数以百计,不但给予了资金支持,同时引进了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思想。不少图书馆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是由捐资建设项目率先引进和应用的,并产生了广泛影响。海外捐赠兴建,泽被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大提高[43,44]。
(5)学术研究推动大创新。
对图书馆建筑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研究成果被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其效益难以估量。以人为本、开架服务、阅藏结合的模式,模数式、模块式、开放式设计的处理方法,“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大空间”的格局,生态图书馆建筑的理念,由“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方针[45]结合图书馆建筑实际而延伸发展出来的各项基本原则,都或多或少地应用到设计中,推动着大创新。还有许多侧面许多专题和细节的研究,都有很大作用。
(6)专业参与大有必要。
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证明,馆长在新馆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缺少。馆长全程参与,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相互沟通,一起商讨解决各种矛盾,才能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图书馆工程复杂纷繁,需要有专门知识和经验,在本馆力量不足,馆长及馆内人员没有足够精力与经验来参与的情况下,请有专长、负责任的专家来协助,或聘为顾问、作为参谋在各个环节咨询、请教、论证,对于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真的大有必要、大有好处。
(1)重点研究和倡导绿色图书馆建筑。
目前大学图书馆建成绿色建筑的还不多,据国家要求和世界大势,很有必要重点加以研究与倡导,对于图书馆建筑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技术、措施与经验,要加强交流和推广。正在筹建新馆的,对方案再加审查,务使其符合相关条例和国家标准[46,47,48]。今后评选设计方案尤应以此来严格把关。方兴未艾的绿色图书馆建筑研究,更将推动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创新。
(2)修改相关建设指标与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现在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是多年前制定的,各方面专家对于其中有关图书馆建筑的规模,已发表了不少意见建议,教育部应加强调研,在修订时加以综合考虑。现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1999年施行的,教育部是批准部门之一,应尽快推动修订。以上两件事,教育部可依靠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图工委作调研,各地也应主动配合与协助。
(3)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
对于大学图书馆建筑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学校领导了解并不多,也不大被校基建部门所重视,很好的理念和做法难以应用于建馆规划与设计之中。对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研究与规划设计中的问题,近几年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似乎关心得不多。为了又好又省地建造大学图书馆,必须想方设法与各级主管部门沟通。此种沟通会有很大作用,各地图工委应承担起参谋和桥梁的作用。在筹建过程中各方一起进行考察也是沟通的一种好办法。
(4)对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变迁全面总结。
我们新建、扩建、改建了上千座大学图书馆,有着异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问题、不足、遗憾和教训,但总结得很不够。建议每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图工委组织力量,和建筑界携手合作,对本省区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的变迁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加以汇编,让此种文化积累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而获得传承与借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大学图书馆建筑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谱写出更美丽和谐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1 南京工学院编.图书馆建筑设计.1977:151~193
2 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组编,吕樾执笔.图书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62~273
3 王文友、沈国尧等编.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334
4 鲍家声主编.图书馆建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390~441
5 同1:26
6 张白影等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180
7 同3:24~29
8 同4:395~397
9 同4:401~402,105
10 同4:408~411
11 同4:420~423
12 同6:178~179
13 董小英,李晓明.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图书情报工作,1996(2):9
14 同6:179~182
15 朱强.从实际出发,“三个面向”——高校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纪实.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5):34
16 丁树筠.开展咨询服务,协助建好新馆.见:李明华等主编.论图书馆论计:国情与未来—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403~404
17 中国图书馆学会论文摘要编辑组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352~355
18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编.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1982:122~143
19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基建学会编.高等学校基建研究,总第20期,高校图书馆建筑专辑,1997(12)
20 同6:701~733
21 江小芳,李文静.1988~1995年间新建高等院校图书馆选介.见:荀昌荣等主编.中国图书馆事业(1988-1995).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0~399
22 吴越.八十年代新建图书馆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大学会论文.油印本,南京,1990:6,167
23 王文友.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的思考.同19:6~7
24 同3:334~336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见: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文集.1981:3
26 同13:10
27 王厚锦.论华东师大逸夫楼—图书馆总体环境设计特点.见:《选集》编委会.邵逸夫先生赠款建筑工程项目论文选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9~42
28 吴越.探索与反思—80年代新建图书馆评述.同16:18
28 朱成功.认真总结经验,迈向优化图书馆建筑设计新阶段.同19:55~56
29 同3:183~333
30 李明华.对世界银行贷款建造的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评估.见: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578~588
31 叶茂煦.艰辛探索,精耕细作—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与实践.同 27:20~ 25
32 同3:243~246
33 武振江.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特色.见:黄世雄主编.1999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季刊社,1999:87~94
34 周文骏.什么是图书馆?什么是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2
35 李明华.1988年以来图书馆建筑的进展.同21:389
36 李明华.新理念新模式 新建筑.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68
37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08年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排行榜.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网,http://162.105.140.111/tugongwei/info/affixes/new s/2008data.pdf
38 李昭醇.图书馆建设的绿色文化探索.图书馆论坛,2003(6):203~206
39 苏雪,芦玉刚.生态图书馆向我们走来.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12~13
40 袁镔.简单 适用 有效经济—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生态设计策略回顾.城市建筑,2007(4):16~18
41 郭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图书馆建筑为例.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年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40~243
42 赵颖梅,高凡.绿色环保的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网站,2009-05-26,http://xxqzhb.sw jtu.edu.cn/onew s.asp?owen1=建设成果 &owen2=&id=470
43 江小芳,张白影.海外人士捐赠活动.同21:451~480
44 李明华.港澳台人士捐资建造的图书馆建筑之特点.同33:231~240
45 汪光焘.适用 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设部部长谈新时期建筑设计.中国改革报,2005-04-15
4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8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