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0-09-04 01:27:02余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黄冈

余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余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分析了中西方在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

习语;文化差异;宗教信仰

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离不开一定文化环境。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语言中带有文化色彩的长期的固定语言结构。从广义上讲,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它是各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语言精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英语和汉语是两门完全不同语言体系,反应的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西方在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话与传说、寓言故事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在生存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是地处亚欧大陆的农业大国,因此习语很多与农业有关,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顺藤摸瓜、依葫芦画瓢等;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很发达,因此习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航海、捕鱼的习语,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奋力图存)、“feelunder thewater”(感觉不适)、“to 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困境)、“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另一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南尊北卑的传统,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语中将从南到北翻译为“from north to south”。

二、英汉习语在风俗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习语中的差异。(如下表)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吹牛talk horse牛不喝水强按头you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make him drink.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to live like a dog’s life牛饮drink like a fish

从上表不难看出,汉语中一些以牛为喻体的习语到英语中多被马或其他动物代替。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文化里牛是一种力大无比、性格倔强、任劳任怨且乐于奉献的形象。但是自古以来,英国人打仗、运输和体育运动都离不开马,所以在英国人的文化意识中,马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

中英两国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待遇却大不相同。中国人一般鄙视狗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部分没有坏的意义,如,“lucky dog”(幸运的人)、“big dog”(大人物)、“top dog”(优胜者)、“love me,love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等。

中华民族尊“龙”为祖先而自喻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汉语中享有“吉祥”、“权势”、“高贵”的地位,古代的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汉语中有龙马精神、望子成龙、藏龙卧虎、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习语;而英语却有中“hermother is real dragon”(她妈妈管她真严)、“to sow dragon’s teeth”(埋下祸根)等习语。这是因为龙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是凶猛而具有不祥之兆的妖怪,相传底比斯国王将自己亲手杀死的龙的牙齿种在地里,不久这些牙齿从土里长出来,变成全副武装的士兵,意欲杀了他。现在英语中用龙来指人的时候含贬义。

三、英汉习语在宗教信仰上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佛”、“寺庙”、“和尚”有关,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而在英语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下地狱)、“Helland Tommy”(彻底毁灭)、“as poor as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Judas’kiss”(犹大之吻,喻口蜜腹剑)“a daughter of Eve”(夏娃的女儿。泛指女人)、“asw 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指智慧超群者)。从以上这些习语均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英美国家,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其中有些出自于被基督徒奉为圣典的《圣经》。

四、英汉习语在历史典故上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来源于历史,也有一些来源于寓言、神话、传说等。古代中国常年战争,许多习语出自国家间的征战过程中,如,破釜沉舟、纸上谈兵等。而英语中的“a run of them ill job”(指没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call at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习语,这些都应该追溯到古代的西方文化中,那个时代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是文学作品中短小精炼的一种形式。我国的文献记载了寓言故事,其中许多寓言都有习语的概括形式,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齐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说苑·正读》、“叶公好龙”出自《新序·杂事》等;而英语中“kill the goose that lay the golden eggs”(源于希腊文化,喻目光短浅的,只顾眼前利益的人)、“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难见真情)、“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awolf in 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喻貌善心毒的人)、“sour grapes”(酸葡萄,喻把得不到的说成不好的聊以自慰心理)等习语均来自于《伊索寓言》。

汉语有一些源于古代神话的习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画龙点睛等;英语中也有一些习语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最为经典的要数“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喻灾难、麻烦的根源)。以上这些习语与各中西方历史典故紧密相连的,如果忽视这种联系,只从字面意义上就不能理解其语言的真正内涵,亦无法体会其文化魅力。

[1]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Z].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贺春健]

H 313.3

B

1671-6531(2010)05-0074-02

2010-07-19

余琳,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育与口译。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35:00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浅析民族院校对民族学生风俗的尊重和认同路径创新研究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4:12:27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环球时报(2015-12-10)2015-12-10 10:36:27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创意与设计(2015年6期)2015-02-27 0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