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炜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高等教育·
重庆市高校新闻与影视类专业办学情况分析
龚 炜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分析重庆市高校新闻传播、影视类创办背景、专业设置及办学概况,在充分肯定相关专业办学实绩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重庆市; 高校; 新闻传播; 影视; 办学情况
截至2009年12月,重庆市共有12家高校及3家独立学院开设了新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影视(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及专业方向达40个,其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6个,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很相近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制作、播音与主持专业约18个。
调查发现,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军事院校外,几乎都开办有新闻传播(含广播电视新闻)或影视类专业。
(一)专业开设的背景
重庆市开埠较早,从近代以来就是西部省区新闻事业较早发端的地区之一,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成为民国政府陪都和抗战指挥中心,中外政治家、外交家和国内科研、军工制造、著名高校、著名学者和文化、电影界人士都在重庆汇集,移民使重庆人口剧增,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重庆的文化艺术、新闻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解放后,重庆各项事业不断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直辖以来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重庆一直是中国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国际新闻媒体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当前进行的建设“五个重庆”、“唱红打黑”持续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可以说,重庆是中国重要的新闻源之一,这些为本市新闻、影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本市目前拥有主要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如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辖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三大子报和华龙网、重庆经济报、重庆法制报、时代信报、都市热报、巴渝都市报、三峡都市报、消费导报、体育报、新女报、健康人报、渝报等,主力是“八报一网”),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下辖总台、各区县市电视台或新闻中心),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下辖各区县市人民广播电台),重庆时报(陕西华商集团投资),重庆商报,重庆青年报,电脑报(全国同类报纸销量第一)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报刊类新闻媒体有50家左右。
中央媒体驻重庆新闻机构主要有:《人民日报》重庆记者站、新华社重庆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庆记者站、新华网重庆频道、《光明日报》重庆记者站、《中国青年报》重庆记者站等等。
外媒及港澳驻重庆机构有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日本经济新闻》,据市外宣办统计,市内外媒体达100余家,充分彰显了重庆力争抢占广播电视新闻高地的雄心。2009年10月,重庆市政府主办了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2届年会。
另外,本市还有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重庆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出版机构。重庆电影市场2007年有20家影院,96块银幕、17 182个座位、平均每家影院有4.8块银幕。其中,10厅以上的影院1家,3~9厅的影院18家,2厅以下的1家②。2010年,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正式开业,这是继UM E影城进驻江北5年以后,第二家开在江北的五星级豪华影城,重庆UM E国际影城、万达影城也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重庆科技馆拥有西部城市为数极少的IMAX巨幕影厅,重庆首个IMAX影厅已签约新南坪与万达广场一街之隔的协信城名汇广场。重庆同时也是一个明星辈出的地方,如刘晓庆、邓婕、蒋勤勤、殷桃、陈紫菡、陈坤、田亮、于娜等等,影视、娱乐文化土壤比较肥沃。
据2008年度《全国邮发报刊目录》显示,重庆市目前办有各类邮发报纸18种、邮发杂志约200多种。
以上新闻、影视资源为重庆高校开设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为高校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影视类专业开办的特点
以文理综合性或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开办情况主要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三峡学院等。上述高校中有不少开办时间较早、办学经验比较丰富、毕业生遍布本市媒体并且有相当的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特别是211大学聘请了国内知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家、领导或影视类名人为名誉院长,或与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视总局、中央级媒体建立并保持了较多的工作联系。
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开办情况主要以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为代表。这些高校的办学特点主要有:首先是起步虽然较晚,但十分重视技术课程,重视购置设备,与那些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相比并不逊色,有着自己的优势。但缺点是这些新办专业与长期强势的理工科专业相比,在教学科研成果、对外学术交流、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有一定短处,校园人文气氛有时较为淡薄。其次,由于起步晚,综合实力相对不太强,毕业生整体竞争力较弱。最后是由于以理工科为主,加上最近几年文科专业就业普遍不景气,这些理工科高校基本上不愿意再开设文、史、哲专业,使新闻、影视类专业比较缺乏相应学科的支撑。
不可否认,本市高校在创办新闻、影视类专业时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功利性。比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2002、2003年是全国大上马的时期,那时大家都认为进入信息时代后这是一个热门专业,如我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多是那个时期上马的,由于缺乏师资储备,创办后处于一边招生、一边引进师资、购置设备的状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引进师资时都遇到了广播电视技术课程研究生毕业生极少,而广播电视新闻、影视理论研究生毕业生较多的困境,这种状况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所好转。
由于受师资、设备尤其是就业压力所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市普通全日制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办学规模一般都不大,每年维持在招收60~100人规模(除了民办高校外),分散有余、整合不足,与那些强势专业在校生动辄几百人、上千人相比,缺乏规模效应。
本市新闻、影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都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首先是新闻、影视机构人才需求空间狭小,进入门槛高;其次是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在主城区新闻、宣传、文化、文秘、广告等行业就业;再次是新闻、影视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据本市各校调查数据显示,本市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大多是文理兼收,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进入上述专业的,他们对上述专业的认识、志趣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专业认同感、专业抱负、专业素质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市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大多还处在本科办学层次阶段,已开办硕士点的高校屈指可数,博士点则为零。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与理工科热门专业就业率相比处于劣势,但这些专业的设备投入往往又很高(如影视专业),投入与产出比失衡,给学校决策层的压力较大,使它们难于获得更多的后续政策、资金扶持。因缺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本市许多高校相关专业缺乏发展后劲,社会声誉不高。本市新闻、影视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报考一类地区市外知名高校研究生,而知名高校考研难度较大,对考研录取率也有一定影响。
本市新闻、影视类专业办学点比较分散,缺乏龙头,如211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类专业创办都比较晚,起步虽然强劲,但与老牌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等相比毕竟还较年轻,正在大力发展内涵;而办学较早的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因不是211大学,似乎也不便出头号令天下。这导致我市高校至今没有一个全市性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会、广播电视学会,各高校之间学术、教学交流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十分不利于本市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市新闻、影视类专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布点、规模偏小的问题,在师资、设备、图书等方面重复建设,稀释了生源市场,影响了做大做强的步伐。
各高校相关学院、专业主页建设情况也可以大约反映其办学情况,诸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专业特点、办学实绩、关注重点等等,尤其是能反映对教学、科研信息公开化的重视程度。表1是2009年11月对本市主要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主页情况的一个粗略统计。
从表1得出的初步印象是:一方面,各院系主页对新闻动态、师资队伍、学术科研、学生活动都很重视,但对教学信息如课程设置、教案、精品课程的公开重视不足,特别是实验室开放很不够,反映出相关院系对“以学生为中心”认识还有差距。另一方面,学生对本院、系主页的关注度不足,他们更乐于到校网主页、班级QQ群和聊天室、博客等形式更加多样化、互动性与私密性更强的网络空间去浏览和交流。
新闻传播、影视类专业院系比其它专业更有必要身体力行、办好自己的网络主页,与本专业师生进行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交流。只有使这些主页成为师生日常教学、科研、管理、解决实际问题、倾听师生(尤其是学生)意愿、让学生感到这些主页确实是自己的“家”,才能凝聚人心,增强师生的专业自豪感与敬业精神,获得师生对专业建设的关注与支持。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开放实验在新闻、影视院系主页上的缺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经抽样调查显示,不少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学生都反映实验、实践机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均拥有设备数量不足、设备借出难、实验课时偏少、实验指导教师不足、实验室课外开放太少等等方面。在实习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各高校均安排了不少实习课时,但新闻、影视单位不可能大量接收实习生,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只能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实习,给高校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指导教师难于一一走到实习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和督察,完全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单方面的指导。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室管理,在不违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更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是当务之急。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④
表1 重庆市主要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院系主页情况调查统计表
上述政策导向必将对高教事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有力推动高校专业办学竞争、提高办学质量,同时也将使弱势、特色不明显的专业产生巨大压力。未来两三年内,国内大多数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将很快感受到这种压力。能否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突围之路,将是我市新闻、影视类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夯实基础、发展内涵、提高办学声誉是我市各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的必然选择。
在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调整、指导之外,各高校自身在专业建设方面有着很大的自主、自为空间:
第一,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加强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是首要工作。其中,加快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扶持是重中之重。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比较缺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缺少话语权,要使西部地区高校拥有这样的话语权,重庆高校有着当仁不让的职责。
长期以来,西部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些区域性很强的地方性学术资源上,如本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历史、经济等内容,在现代性、跨区域性、前沿性、前瞻性较强的学术领域,西部高校就显得比较薄弱。由于长期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前沿信息、重要信息不足,信息交流不畅,西部地区(也包括重庆)高校在新闻传播、影视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实践不易形成集群优势,与京、沪、杭、宁、汉、穗等地高校相关专业互相之间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相比,我市高校相关专业各自为阵的情况比较明显。
发达地区早已形成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术流派,持续涌现出强势学术团队,积极参与了党和国家新闻传播政策的制订工作,其研究成果对全国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影视创作与研究也引领全国之观瞻。发达地区的政府、新闻媒体、企业非常重视开展新闻传播、影视
早在2005年,时任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何梓华教授就指出,新闻教育存在着超常规发展、供过于求、偏离市场需求、硕士点尤其是博士点太少等四大问题③。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教育部在过去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估,今后将重点对专业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专业评估将过去整个学校接受评估时的“大合唱”改为“独唱”,强调专业办学特色。专业评估的成绩将直接对高校招生产生重要影响,今后考生和家长将不再单独看重高校排名,而是更加看重专业排名:“袁贵仁强调,要以社研究,积极与高校合作,从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给予高校以积极支持,尤其是新闻媒体和影视等文化产业与高校的互动合作已经成为常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密切。
在西部一些地区,情况不太令人乐观:一些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和企业对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重视程度不足,高校也缺乏主动参与地方新闻传播、影视、文化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积极性,学术交流、学术研究资金紧缺,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学科发展不平衡。新闻媒体、文化企业与高校的接触也多集中于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偶尔联合制作一些节目等方面,高校介入媒体传播内容研究、媒体介入高校教学科研都显得不足。
很多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创建于2000年以后,是很年轻的专业。由于师资储备不足,一边开办专业一边引进教师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专业引进的不少教师是近几年刚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且大多是新闻传播理论、影视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有传媒、影视从业经历者很少。因此,将这些青年教师轮流送到媒体和影视制作单位深造就很必要。除了加强青年教师培训深造外,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学术带头人力度,引进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才能使教学科研团队有核心、有刀刃。据了解,西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情况,有的老牌高校新闻专业教授流失得所剩无几,高层次人才流失除了经济待遇方面的因素外,优越的学术环境与知名高校所在地综合实力是重要的吸引因素。
第二,本市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宜注意避免重复布点,突出各自办学特色。在创办本科专业时,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布局问题,目前不少高校正在准备申报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怎样避免重复布局,将硕士点办出各自特色,值得认真思考。很有必要对现有高校新闻传播、影视专业进行科学论证,尤其是应当对社会需求进行论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细化专业方向,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第三,加大本市高校相关专业学术、教学交流力度,建立相关机制。我市目前尚无全市性高校新闻传播学会、广播电视新闻学会、广播影视学会,这与我市新闻、影视事业和新闻传播、影视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情况很不相称,所以急需建立全市高校新闻传播、影视类专业、教学科研交流机制。在成立上述学术团体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建立本市高校新闻传播、影视类专业联席会议机制(由相关高校每年轮流主办),以解决教学、科研、管理中有共同性的问题,加强办学经验交流。
第四,加大高校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建议本市高校定期或不定期承办举行与新闻媒体的座谈会、学术论坛,形成高校与新闻媒体互动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大高校对本市新闻媒体的研究、学术支持力度,促成新闻媒体对高校办学的关心与支持、加强高校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互动的主要内容为:联合举办各类新闻、影视竞赛、展览、评比;举行全市性新闻传播、影视类学术活动;有条件的高校之间实行学生自由选课、互认考试成绩;联合举办毕业生专场双选会;与西部兄弟省区高校开展学术、工作交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办本市第一份新闻传播或影视类学术期刊。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立足本地、服务社会,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与助手,同时加快走出市外的步伐,加强与国内著名新闻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在国内新闻、影视学术界的话语权,以提高本市高校新闻、影视类专业的社会声誉。
注释:
①据本课题组成员与兄弟院校教师提供的调查资料.
②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重庆市院线电影市场[EB/OL].中国电影网,http://indus.chinafilm.com/200811,2009-11-12.
③何梓华.供过于求,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7).
④教育部要求高校按社会需求进行新一轮改革[EB/ OL].中国新闻网,2009-11-22.
Ana lysis of College Telev ision and Journa lism&M ov ie Educa tiona lCond ition s in Chongq ing
GONGW ei
(Schoo lof Hum anities,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4,China)
The co llege television and jou rnalism educational cond itions in Chongqing are analyzed.An abundan t affirm ation is given to the achievem ents gained,and the p roblem s are poin ted ou t and several refo rm p roposals are given.
Chongqing;co llege;journalism comm unication;movie;educational condition
642.0
A
1674-0297(2010)04-0090-04
(责任编辑:张 璠)
2010-03-1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重庆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 0825084)阶段性成果。
龚 炜(1958-),男,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