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

2010-09-04 03:38苏荔萍莆田学院莆田35110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矛盾毕业生人才

□苏荔萍 [莆田学院 莆田 351100]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

□苏荔萍 [莆田学院 莆田 351100]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宏观上的矛盾;就业期望与市场价格之间的矛盾、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微观上的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求总量矛盾,而市场需求的不足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缓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就业市场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矛盾;分析;应对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难题,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析,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二是现有体制如户口制度等的制约;三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四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1]。笔者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入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矛盾分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体现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之中。在现今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业矛盾又体现出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矛盾,只有理清关系,分清主次,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宏观上

1.高校扩招与市场需求总量上的矛盾

经济学上通常运用“就业弹性”来表示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的相对变化率。1990~2000年,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07,即GDP每增加1%,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7%[2]2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1~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0.9%,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2%[3]。可以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就业弹性为0.088,即GDP每增加1%,所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88%。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弹性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但是,就业弹性还是很低,经济的较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如图1所示)。2001至2008年累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59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2000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2085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4.7%,2008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7480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6.7%。由此可以计算出,2001至2008年期间,八年净增就业人员4905万人,其中新增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约为1803万人,只占这一时期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70.5%。实际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还包含非普通高等教育部分,所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还要小于这一比例。

图1 我国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同比上年增长率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随着高校多年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市场替代的结果是就业人员中受高等教育者比重增加,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第二,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总量上的矛盾。这一矛盾造成的负面效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失业。城镇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已经上升到15%[4]。二是产生“过度教育”现象,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就业于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岗位上,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人才高消费挤兑低层次劳动者,低层次劳动者的失业率也提高。

2.大学生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地表现在“有业没人就”和“有人无业就”的错位上。结构性矛盾纵横交错,是一个空间立体的矛盾。

从横向上看,我国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也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多重的。由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收入差距大、流动性差,大学毕业生扎堆于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云集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赢利较好的企业等内部劳动力市场。原就趋于饱和的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及优势行业更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及另一些劣势行业又出现人才短缺的严峻局面。

从纵向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图2所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许多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如信息产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迅速崛起,大大增加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还没有适应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的要求。他们或是无视市场需求,单凭已有的师资力量开设专业;或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不仅师资力量无法跟上,毕业生质量偏低,而且还造成同一专业毕业生过多的现象。

图2 我国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图③

从深度上看,市场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金字塔型的。社会需要科研型人才,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的人才。尽管我国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总体说来,我国高等教育还未能摆脱精英教育的模子。大学定位盲目攀高。普通大学基本上都在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模式,重研究轻技能。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研究型人才缺乏科研能力,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又严重匮乏,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足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则在14%以上[5]。

(二)微观上

1.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市场价格之间的矛盾

根据劳动经济学中的一般市场规律,高校毕业生数量攀升,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高校毕业生的均衡市场价格就随之下降。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急剧性,从社会到高校,刻板观念、刻板意识还严重存在。大学生个人也没能摆脱“精英”的光环,没能完全接受自己只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此外,由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生均接受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总是期待能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收益,就业期望普遍偏高,与市场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市场价格而选择自愿性失业,从而错过了适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能造成最终的失业。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市场化和实用化。但是,高校急剧扩招使得办学质量相对下降,师资力量无法跟上,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高校往往偏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适应性较差,就业能力与市场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由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所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关。邹云龙、杨雨龙也曾论证并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总量矛盾[6]。笔者同意此观点,同时认为,在这对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市场对大学生需求的不足。

社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本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然而,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使得不少学者对高校扩招产生了质疑。事实上,据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23.3%[7],而发达国家已达50%以上。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在2003年增幅达到最高峰后便逐年减缓,2005~2007年增幅趋于平稳,2008、2009年增幅明显下降。因此,在高校扩招规模已得到适度控制的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便是市场需求的不足。

二、应对措施

有效缓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大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良好就业机制。

(一)政府层面

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始终负有主要责任。而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就业机制的形成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始终围绕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这一主线,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各种问题。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既然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总量矛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市场需求的短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市场需求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市场对大学生有效需求的提高,有赖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市场经济发 展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强了经济活力,而且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整体实力还较弱,是总量矛盾形成的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公平竞争,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产业的升级带动就业的增长。岳昌君、丁小浩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强[2]72。刘江对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三次产业就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产业[8]。

我国就业弹性低,与产业结构总体偏低有关。200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为39.6:27.2:33.2。尽管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比1978年上升了9.9和20个百分点[9],但与发达国家(比例大致为5:30:65)还相去甚远。因此,政府要努力营造产业升级的软环境,鼓励就业弹性高的第三产业发展,并积极引导高新技术在第二产业领域的应用,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

(3)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就 业

政府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变目前由于地域、城乡、行业等原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实现劳动力的最佳调节和有效配置。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力度,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二要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的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三要完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行业间的有序转移。

2.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李曼借助于场域理论来研究高校三维权力结构的平衡问题,认为在高校这一社会场域的子场域中,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彼此间的博弈和竞争[10]。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矛盾正是高校市场权力弱化引起的权力结构失衡。因此,政府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确立高校法人主体地位,引导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以满足多层次的教育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

(2)实现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分离

我国高等教育还没完全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的烙印还很深刻。加上教育评估体系单一、过细,不管什么层次的高校,都是一个标准,高校培养目标普遍偏高。政府应重新审视教学评估这一高校办学指挥棒,调整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引导高校真正实现层次上的分离,扩大应用型高校的比重,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二)高校层面

1.提高办学质量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要求高校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追求办学特色,强化质量意识。高校要形成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市场权力三维协调并重的权力结构,确立其市场权力的地位。首先,高校要合理进行自我市场定位,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努力打造品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其次,高校要树立“营销”意识,加大对自己品牌“产品”的宣传。要与一些用人单位进行长期的联系,并努力尝试定单式的培养模式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地加以实施。一要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二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期望,使其更具客观现实性。三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调整就业心态,接受市场考验。

(三)学生个人层面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要努力为自己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沟通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此外,大学生还要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在意识上实现从“天之骄子”到知识型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合理自我定位,降低就业期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就业择业,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满意度。

总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不断的有效的调适。就买方市场而言,一方面,高校扩招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逐步替代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实现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会有效增加。就卖方市场而言,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合理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培养特色人才、实用人才;大学生个人要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效提高就业能力。

注释

① 此组数据为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数据,有的为直接数据,有的为间接计算所得数据。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国家统计局网页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wcj/ t20060313_402310167.htm;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 qzxzgcl60zn/t20090914_402586654.htm。

② 由《中国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数据整理而得。

③ 由《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所提供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1]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 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53-61.

[2] 岳昌君,丁小浩.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6):21-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DB/OL] [2009-11-20].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 indexch.htm.

[4]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综合处. 2007年全国就业情况及2008年展望[EB/OL]. [2008-08-11]. http://www.hadc. gov.cn/info/cms/template_InfoShow/hndczd/infoshow.jsp?colu mnId=170&infoId=2544.

[5] 傅鸿飞.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培养失衡[J].市场研究,2007,(1):12-14.

[6] 邹云龙,杨雨龙.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辨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14-15.

[7]教育部.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09-07-17].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7/21/conten t_11741791.htm。

[8] 刘江.中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实证分析——基于1952-2006年数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56-61.

[9] 国家统计局. 多方式就业格局初步形成,规模显著扩大[EB/OL]. [2009-09-14]. 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 qzxzgcl60zn/t20090914_402586654.htm.

[10] 李曼. 基于场域理论的高校三维权力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 2008, (3):189-192.

Analysis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Market

SU Li-ping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na)

There are many complex contradictions i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market. The quantitative conflicts and the structural discrepanc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re the contradictions at the macro level. The conflicts between job expectations and market prices, 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employment capacity and market demand are contradictions at the micro level. The conflict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r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current employment market, while the lack of demand i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contradictions. To mediate the contradictions,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the graduat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seiz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nd the key aspect of the contradiction, making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market-oriented.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market; contradiction; analysis; solutions

G641;C913.2

A

1008-8105(2010)04-0099-04

编辑 范华丽

2009 −12−18

苏荔萍(1971 −)女,硕士,莆田学院团委书记,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矛盾毕业生人才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人才云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