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生命之门

2010-08-31 03:58张小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文性苏教版

张小艳

【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了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人文色彩。

【关键词】苏教版 语文教材 人文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在使用过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也经历了一次次惊喜的发现和精神的探险。我逐渐感觉到: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切实的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要敢于突出苏教选文的人文色彩

苏教选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学生的精神发育。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以“生命”为核心观照人,观照自然,观照艺术,观照社会。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古园中思考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死的事;二是“人为什么出生”;三是“怎样活”。可以说,他提出了生命的核心命题,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独特而丰富的诠释。史铁生说:要像母亲一样坚忍的面对命运,以深沉的爱关注周遭的痛苦。文天祥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海伦·凯勒用一个“假如”告诉我們:珍爱生命,才是真正的“光明”。《五人墓碑记》倡导“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可以说,苏教选文给学子们提供了一扇心灵之门,学生们需要拥有这扇门,借以健康而勇敢的前行。

基于此,教师要以文本为契机,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自我人格。史铁生的“地坛古园”,郁达夫的“江南冬景”、苏轼眼中的“赤壁”、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梭罗心目中永远的“瓦尔登湖”……无一不印照着作者的心灵与精神。而当自然作为人类心灵的一个参照时,就突显出非凡的尊严与气度。而必修一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则探讨了所有生命的尊严。它提示我们:人与自然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谐。

同样,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来源于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所以《肖邦故园》盛赞的不是其音乐技巧,而是植根于艺术家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故园情怀;所以韩少功说:“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学习《琵琶行》一文,当学生们被白居易描写音乐的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歌女当年大红大紫,如今却漂沦憔悴,琵琶技艺是否也衰竭了呢?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学生们通过思考,认识到磨难坎坷会使生命更完整,体验生命的丰富,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苏轼不就是在黄州成就了自己的千古文章吗?

文言文由以前的时间序列改为以人文专题为统领,突出了其育人的功能。《师说》和《劝学》都放在“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里,不仅在说明怎么获得教养,更意在说明什么才是教养。所以,《劝学》除讨论“怎么学”的问题,更是要强调“为什么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圣心备焉”。韩愈认为,作为老师,“授之书,习其句读”,并不是最主要的任务,而是要“解惑”,解做人之惑。如果一个人只把读书当做仕途的敲门砖,却没有对真理勇敢追求的执着精神,那就永远难以到达圣人的境界。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气度,使他成为知识分子仰视的高标。在这个专题里,读书不是单纯的兴趣和需求,而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了一起,也重在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思考人生,设计未来。

二、要善于体现选文的人文性

有人说,苏教选文过于煽情,过于强调人文情感,理性不足。恰恰相反,我认为苏教选文在从生命的角度给予学生理性的引导。理性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合乎客观真理的认识,是客观理智对待一切的科学态度,是对真理无比的热爱。我想,人文情感的教育不是盲目的煽情,而是在对人生和客观世界清醒冷静的认识基础上,抒发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爱。《赤壁赋》中苏轼不就是通过对自然宇宙的理性思索才走出阴霾,走向豁达乐观的吗?情和理是不相违背的,是可以兼具的。克制情感和理性反思是必要的,但人之真善美是理性的源泉。“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如果我们被某种力量感动得泪流满面,那往往不是因为枯燥干巴的所谓真理,而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真情被触碰,那是什么?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那就是最本质最高境界的理。

在学习完必修二“珍爱生命”一专题后,我曾引导学生探讨过生命的内涵,讨论结果大致罗列如下:

生命个体生机 活力 健康 理智独立 平等 尊严 自由珍惜 敬畏 感恩 热爱?摇人—人尊重理解沟通宽容欣赏信任关怀爱心距离竞争批评监督?摇人—社会敬业奉献抗争责任意义价值?摇人—自然敬畏平等和谐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剖析社会百态,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比如说到对“爱心捐助”事件的电视直播,捐助当然是值得颂扬的善事,但真正从爱的角度出发,应该想到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许孩子会因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受赠而自惭自卑,也许会从兴师动众的热闹中觉得接受施舍理所当然,这些都违背了“爱心”的初衷,生命需要爱,也需要尊严。

我认为苏教选文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的阵痛在于以前的课文过于追求社会性和政治性,习惯于把一些现成的传统的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一旦走回自己的内心,就有些惶惑,不敢主张,不敢言情,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因为我们走非理性的盲从的路线太久了,对人的情感、生命的本质欲说还羞。有的人忽然觉察到精神枷锁的存在,但就此打开吗?还有些说不清的顾虑,有些无所适从。老师们只有勇敢地打开自己的心灵,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上师生平等的人性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的生命绽开美丽的花朵,才能使教育真正体现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文精神

苏教版教材有许多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这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而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否则人文性只是形而上的空谈,这一点我很有体会。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以活动体验为主的选文,它要求学生在批注、点评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讨论、交流、表达,以学生活动为主。我认真阅读了原著及其点评,圈点勾划精彩之处,尤其对教材选文做了细致地批注,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缺失,也感同身受地意识到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我把其中的一部分设计成预习作业,另一部分变成课堂引导预设。为了使课堂评价行之有效,我还设计了不少问题,力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走向深入和全面。

事实上,《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探究热情高,发言踊跃,因为课前做了大量工作,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上形成了有价值的对话,听课老师们也给予了较高评价。但我最难忘的是课堂的一个细节。一名学生在分析“王熙凤迟到”这一细节时说:“王熙凤的迟到说明她从心里小看林黛玉这个贾母的外甥女。”我很惊讶她的这一回答,就说:“林黛玉可是‘贾母的外甥女啊,她敢小看吗?”我尤其在“贾母”两个字上加强了语气。这位同学可能听出了我不同意她的看法,马上脸红地坐下了。课后,我反思自己的这一提问,深感自己的简单鲁莽,以至于失去一个和学生好好对话的机会。我本可以先鼓励她把自己的观点说完整,肯定她的独特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其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由此转向对王熙凤性格的进一步认识……然后对人物进行自己独特的分析,即便不够有说服力,那也是她可贵的感受啊!这不正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吗?(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对《红楼梦》的人物或主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是使学生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要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能形成较完整的赏析文字;三是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并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鼓励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允许学生“误读”。)但我以我的对人物先入为主的看法、以不恰当的问题和语气,破坏了课堂的对话气氛,更影响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我深感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谓的主导性何其重要,对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宽容,更加理性,更加智慧,才能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与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教学真正实现化茧为蝶。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人文性苏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