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今昔谈——兼谈寒山寺藏经楼与数字图书馆

2010-08-31 11:45张忠民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江苏苏卅21500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4期
关键词:寒山寺佛经寺院

●张忠民(苏州科技学院 图书馆,江苏 苏卅 215009)

中国古代寺院的出现,藏经楼的的产生,形成中国古代寺观藏书体系,并成为我国古代四大藏书体系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时至今日还在继续发生影响。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寺院藏书,进一步解密藏经楼,试图探讨中国古代寺院藏书的开放以及藏经楼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走向今日数字图书馆。

1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的成因

1.1 佛教与藏经楼

佛教发源于印度,早在周朝时已陆续对中国产生影响,公元64年,汉明帝正式派了使节蔡愔和秦景等10余人到西域天竺国(印度)去求取佛经,并在3年后,迎请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一同来到中国,第一次正式把佛教、佛像和经典传入中国。《高僧传》有记载说,天竺僧摄摩腾被汉使迎至洛阳,“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今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1]白马寺是东汉国家政权在首都洛阳建立的第一所佛寺。西域两位高僧就在此翻译佛典、讲经说法,并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佛寺逐步演化为佛教僧人生活、修行场所的统称。随着西域佛教学者和僧人相继来到中国,以洛阳为中心,佛教传播与佛经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佛教典籍剧增,于是,寺内有了藏经楼(阁)。到唐代,设立“经藏阁规构危巧”,统一藏经楼建造格局:“即在寺的中轴线上最后一进,为两层正殿。一般上层用作佛教内部的专业‘图书馆’;下层为‘千佛阁’,中设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主尊,沿壁立小龛设千佛乃至万佛(万佛阁),象征众佛集会诵读经。也有居中设三世佛的。同时,在上层沿壁建成木柜式结构以收存藏经的,称为‘天宫藏’。中间设条桌供阅览和读经用。”[2]藏经楼专门收藏和管理佛教经典,成为佛教文化的宝库,为佛教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州寒山寺龙函阁(即藏经阁)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成。1500年来,它几经沧桑,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是2001年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修葺一新的藏经楼。面积为365平方米,楼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底层两厢前伸,戗角舒展,上层檐下高悬“藏经楼”匾额,系赵朴初所书。

1.2 寺院藏书来源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积累而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征。藏书来源较为特殊,是其它藏书体系无法比拟的,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

(1)经典翻译和本土论著。译经是中国人接受佛教思想教义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始是由私人凭个人兴趣从事译经活动,后来由国家组织译场,进行大规模译事。早期中国人不懂梵文,译经全靠外来的僧人,由印度来的僧人手拿梵文经典口述,再由中国人记载下来,进行润色后抄写出来。中国僧人对佛教的教义理论套用中国传统的思想进行比附。译出一部佛经需要11道程序才能完成。自东汉末起到北宋末,经历了1000多年,共译出经卷6000卷左右1500多种,基本上将印度佛教的经典全部译出。在译经过程中,外域僧人和学者为了符合汉人的语言习惯,便努力学习与研究中国语言、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及价值观念并编写注解、诠释等;本土僧人也不遗余力撰写各种介绍和专著,传播对佛教的理解与笃信。这样,又形成了新的佛教文献,使得寺院藏书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2)朝廷扶持,官颁捐献。从唐至清各朝代,社会都比较稳定,使寺院藏书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朝廷专门建立译经院,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其规模甚为庞大,成就也十分辉煌,如隋代有佛寺3985所,寺寺有藏书,这是同隋政府极力推崇佛教,并用官费从事写经、译经事业分不开的。此外,历史上与不少皇帝尊崇佛教有直接关系,如①梁武帝萧衍亲撰佛经数卷,诏令寺院广为传播;②清代继承了尊崇、保护佛教的政策,刊刻了多部藏文大藏经,热衷于颁赐名寺。寒山寺就得到过清朝廷《龙刻》的颁赐。

(3)私人捐赠和文人藏书。在民间刻印经藏相当普遍,佛教徒和居士们不但捐献钱物,还有相当一部分亲自编刻佛教典籍,以示功德,芸芸众生,为此立功立德,经久不衰。其中私人捐赠是寺院藏书的重要来源渠道。此外,文人藏书又为寺院藏书增添了一抹丰富的色彩。如:①白居易做江州司马时,将自己文集60卷,藏于东林寺经藏院;②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义宁州的云岩禅院,原无经藏楼,在他建议下,动员当地百姓,“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群策群力,建起一座辉煌的藏经楼,推动了寺院藏书事业的发展。

(4)自刻自购。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善男信女的捐献钱物和香火收入成为寺院经济的重要来源,这些政策保证了寺院藏书所必需的支出。历史上不少统治者笃信佛教,在域内不但创建了大量佛寺,而且朝廷对许多寺院还赐田赐物,免去税收、徭役,这样寺院本身也拥有大量的田产。据《南岳志》载:清雍正时,衡山就有寺田4000亩,其中相当一部分特许免交各种赋税。这是寺院自刻自购图书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寺院藏书的又一重要来源渠道。

2 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2.1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是宗教,但也是一种文化。佛教所以能在中国流传2000多年,从外来宗教变成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佛教的学术性和文化性,它是佛教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吻合。早在秦朝,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由于佛经的翻译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参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学者,所以在佛经的语言和解释中就融入了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庄的思想。中国又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各种文化元素互相影响、吸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形成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寺院藏书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经过各朝代的努力,藏书大致有这么几类:大藏、大藏之外的单本译经、中国僧人撰著、疑伪经、宣教通俗文书、寺院文书、其他文字佛教典籍等等,内容丰富而完善,形成以大藏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寺院藏书体系。这部分图书类型多样,除佛经以外,有诗文集、年谱、传记、笔记、掌故、注书、志书等,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文学、文字、音韵等方面。鉴于佛教的外来性质,数量不一的梵文存在,也是其藏书特色之一。

佛教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1)文学方面。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等均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等。

(2)音韵学方面。佛教对中国的音韵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汉末开始,梵学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音韵学的视野,反切的广泛使用、四声的发现、韵学的建立,都多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和启发;佛教的传入,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语言学的交流,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等。

(3)艺术方面。其一,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流行,在雕刻塑造佛像方面更加丰富,很多佛像是经典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这种教义形象化的“表法”,导致了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创造出极为灿烂的艺术作品,例如,中国的建塔造像,都起源于佛教。其二,根据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的“经变画”在唐代佛寺壁画中极盛,中国最早的版画便是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可以说中国的版画业,也是随着佛经、佛典的刊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三,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因为大规模的佛经抄写、造像题记、碑刻铭文等工作,使书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佛门书家智永、怀素等书画兼能的禅僧,还有法常、石涛、八大山人等,以及在精神上受禅宗影响的社会文人士大夫苏轼、董其昌、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等,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4)医学方面。佛经载录了大量方药、急救疗法、汉传素食养身疗法以及少林练身修心法;在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存有大量医学著作,这对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5)天文学方面。如8世纪的天文学家高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6)音乐方面。在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佛教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其宁静、清淡、脱俗、高雅、独特的风格,是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

2.3 寺院藏书的延伸及特殊形态

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毁损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历史上大规模的毁书、烧书事件被称为“书厄”,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政治动荡、战争劫难、内忧外患及自然灾难,使图书被禁被毁的厄运连续不断。封建秦王朝“焚书坑儒”至当代“文革”中图书文献不断遭受的毁损,都是我国图书史上毁灭性的“书厄”,它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保护佛典,佛教徒在深山洞窟凿刻石经。石经载体稳定,有益保护佛典,如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另一种是把典籍藏于佛阁密室之中,如著名的敦煌石室藏书。这都形成了佛教藏书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也成了寺院藏书的延伸。

此外,寺院的地理位置多选在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处,远离尘世,幽雅静谧,不易受外界政治、人事及王朝更替等干扰,在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颇为理想的藏书之所。为此,寺院藏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开放寺院藏书,走向数字图书馆时代

如何开发利用藏经楼,开放寺院藏书,使其也能紧随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步伐走向数字图书馆时代,成为传统佛教寺院藏书面临的重大问题。

3.1 寒山寺与寺图书馆的建立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七里的枫桥镇,唐代诗人张继路过苏州,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诗。因诗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句,寒山寺由此闻名于世。但在过去的1500年里,寒山寺历经沧桑。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佛教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于2001年率先开放了寺院藏书。除原有的藏经楼外,在法堂内又辟建五开间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创建了图书馆(含阅览室),对外正式开放,并将馆内藏书分成总类、教理、史地、经及其解释、律及其解释、论及其解释、仪志(含修持、布教、护法)、佛教文艺、宗派、社会学科等十大类。其中有《大藏经》多部(不同版本)以及其他文史类图书万余册、海内外佛教刊物数十种。该馆藏书近4万册,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在技术方面特聘了苏州科技学院及有关科研机构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寺图书馆包括馆舍规划、设备技术、选书、采购、编目、典藏、流通、咨询服务、项目开发、馆际物流、网站维护以及日常的排架等工作进行指导。

3.2 数字图书馆的创立

由于寒山寺是面积较小的寺院,原先的藏经楼和建在法堂内的图书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近年来,在寒山寺外幽静的枫桥边上,重新建造了新的佛教图书馆,已于20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馆内窗明几净,氛围清静祥和,为读书、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场所。该馆目前已建设了数字图书馆,实行数字资源查阅服务。藏书库基于南京多邦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进行建库,寺院藏经楼的文献实行计算机编目。图书文献著录按照《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标准输入计算机,建立藏经楼文献书目数据库,拥有图书数据量达355423种。文献资源主要涉及佛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以及其它人文社科类图书。为实行寺院内局域网与社会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库用户不设限制,寺内外用户注册(免费注册、自设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均可上网查阅。内外僧众均可凭证借阅,或就座阅读。

寒山寺在开放寺院藏书,建设数字图书馆方面取得了成功,它已成为目前国内建立的第一例数字图书馆并提供服务的佛教寺院图书馆,开辟了国内寺院图书馆利用数字资源开展用户服务的先河。寒山寺数字图书馆的建成,标志着寒山寺佛教图书馆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将为弘扬寒山寺文化和佛学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值得其它寺院借鉴。

[1]慧皎.高僧传(第一卷)[M].北京:中国民艺出版社,1997:4.

[2]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7-218.

[3]荣红涛.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成因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67.

[4]沈春樵.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J].中国宗教,2004(2):52.

[5]张忠民.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寺院浅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2):98.

猜你喜欢
寒山寺佛经寺院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Fantasy and reality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游苏州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