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爱琴
2型糖尿病(T2DM)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具有起病缓慢等特点。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根据我院2002~2009年用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T2DM)7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病例共116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76例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35~71岁,平均53.8岁;病程1~20年,平均9.2年,对照组74例中男35例,女39例,年龄35~70岁,平均51.9岁;病程1~15年,平均8.4年。治疗组与对照组合并有高血压者分别为10例与9例;合并血脂异常者分别为32例与30例;合并高粘血症者分别为12例与7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分别为10例与9例;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分别为3例与2例;合并末梢神经病变者分均为9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病情轻、肥胖、测血中胰岛素水平高者,此时主要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用药采用胰岛素增敏剂;病情中等、不胖、测血中胰岛素水平不高者,发病基础既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又有胰岛素抵抗,用药宜采用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并可合用胰岛素增敏剂以及双胍类;无明显消瘦的患者以及伴血脂异常、高血压或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用双胍类治疗;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病例,特别是处于胰岛素功能衰竭期者,此时治疗方案应以补偿外源性胰岛素为主,同时并用胰岛素增敏剂;有并发症者按相应并发症治疗。
1.2.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中医治疗的基本方为:黄芪8 g,山药30 g,苍术30 g,玄参30 g,生地30 g,丹参 30 g,花粉20 g,黄连10 g,大黄10 g,①阴虚燥热型中肺热加消渴方;胃热加玉女煎;肾阴虚加知柏地黄汤;②气阴两虚型加生脉散;③阴阳两虚型加金匮肾气丸。中药均为水煎服,1剂/d,分2次口服。
1.2.3 基础治疗(两组同时采用) 包括糖尿病教育知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同时还要戒酒戒烟。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血脂。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空腹血糖 <6.1 mmol/l,餐后2 h血糖 <7.7 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50%,血脂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 c)<6.5%;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空腹血糖为6.1~6.9 mmol/L,血脂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l c)6.5~1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空腹血糖下降<30%,糖化血红蛋白(HbAl c)>10%。
治疗组有效68例,无效8例,总有效为89.5%;对照组有效5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例,%)
治疗组统计学处理χ2=9.89,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血脂各项指标在疗程结束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治疗组76例:治疗前三酰甘油(2.4±0.7)mmol/L,胆固醇(6.3±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0.6)mmol/L;治疗后三酰甘油(2.0±0.5)mmol/L,胆固醇(5.8±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1±0.4)mmol/L。对照组74例:治疗前三酰甘油(2.3±0.7)mmol/L,胆固醇(6.2±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0.6)mmol/L;治疗后三酰甘油(2.1±0.7)mmol/L,胆固醇(5.7±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2.2±0.4)mmol/L。
在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①增加胰岛素作用敏感性;②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和速度;③抑制肝糖产生;④延迟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磺脲类降糖的作用机制不仅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还能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双胍类的降糖机制为:①增加基础状态下的无氧酵解;②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③减少肝糖输出;④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作业,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双胍类还有降血脂作用,目前认为2型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二甲双胍不仅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也很适用于2型糖尿病。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可以改善血脂、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有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1]。
虽然上述降糖药物在治疗糖尿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中还存在很多缺点。首先,部分患者对降糖药物疗效不佳,存在有原发及继发性失效。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原因有:①与患者有关的因素: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知识不了解;②与疾病有关的因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③与治疗有关的因素:长期接触磺脲类后可产生抵抗。高血糖本身也能通过几种机制加重磺脲类失效,高血糖使磺脲类吸收受损,会使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失调加重。其次,上述降糖药物有许多副作用,如磺脲类药物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另外,还可出现厌食,恶心,腹胀,便秘及溃疡病发生,少数患者还可出现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症。双胍类药物可发生乳酸性中毒。噻唑烷二酮类对有心脏病或心衰患者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使患者出现腹胀及其他胃肠道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很难耐受而影响患者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而中药副作用少,有些药有明显的降糖及改善血脂作用[2]。因此,合用中药治疗一方面可减少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另一方面还可共同起到了刺激β胰岛细胞增生而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减少或减轻并发症。中医很早就有“消渴病”的论述,消渴病的病机为阴虚燥热、热灼阴亏。其病理三要素为:肺热灼伤津液而口渴、(上消);胃热则消谷善饥(中消);肾虚则阴阳失去平衡而致肾虚固摄无权、气化不利而尿多(下消)。病久不愈,蕴热煎液成痰,导致血淤。因此,糖尿病患者虚在气虚、阴虚,实在阳明蕴热,痰淤。上述基本方中人参、黄芪、山药益行气血;生地、玄参滋阴清热;花粉生津止渴;苍术燥湿化痰、丹参活血化瘀-;黄连、大黄清泻阳阴蕴热、即所谓‘釜底抽薪’之法,盖阳阴胃腑,以通为顺,胃肠通调,则蕴热自泻[3]。据研究报道:上述基本方药能降低糖尿病鼠空腹血、尿糖,能降低糖尿病鼠的动脉硬化指数,且具有降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作用。能减缓糖尿病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从而提示本方能降低血糖及减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4]。现代药物试验进一步证明:人参皂甙能抑制四氧嘧啶对动物胰岛素细胞的破坏,促进残存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人参中非皂甙部分提取的成分能提高血中胰岛素和促进胰腺释放胰岛素,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黄连素能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与功能恢复以降血糖。大黄有纠正体内糖和脂代谢紊乱,降低高血糖、高血脂。升高血将胰岛素浓度和消除胰岛素抵抗作用。玄参、生地、苍术、山药、花粉等也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黄芪对血糖及肝糖原含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对高血糖可降低低血糖又可升高。丹参可降低血脂、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粘滞度,减少或减缓其并发症的发生[5]。
总之,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配合中药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克服了单用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的缺点,提高了糖尿病的疗效,特别对久治不愈的糖尿病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总结及临床应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69-273.
[3]王永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9(6):342.
[4]郭元平,等.2型糖尿病治疗进展.中华内分泌学杂志,2009,9(2):95-96.
[5]王本祥.中药治疗 2型糖尿病研究.药学通报,2009,1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