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基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8-25 03:55胡云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丁基脑缺血线粒体

胡云南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和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同时由于脑血管病的多发,我国 VD在老年期痴呆发病率中居于首位,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和控制本病的药物。本研究探讨丁基苯酞对 V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VD患者 96例均为我院 2007年 2月 ~2009年 2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丁基苯酞治疗(治疗组)48例与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 29例,女 19例;年龄 53~78岁,平均 63.56±5.32岁;病程 4~120m,平均 15.35±3.25m;合并冠心病 15例,高血压 36例,糖尿病 13例。对照组男性 27例,女性 21例;年龄 59~75岁,平均 64.32±5.53岁;病程 4~119m,平均 16.35±3.25m;合并冠心病 19例,高血压 33例,糖尿病 11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以及痴呆严重程度(以 MMSE、HDS量表积分值评价)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研究院国际学会(NINDS/AIREN)l993年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筛选患者。(1)临床及神经心理检查有充分证据证明痴呆,同时排除了由意识障碍、谵妄、神经症、严重失语、全身性疾病、脑源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痴呆等)所引起的痴呆。(2)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的证据,头部 CT或 MRI证实脑内重要部位单一病灶、多发性或腔隙性脑梗死。(3)前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1.3 治疗方案 治疗组用丁基苯酞 0.2Tid,连续 2ld为 1个疗程;一般治疗组使用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1.0静滴,1次/d,连续 21d为 1个疗程;并且都配合采用 MMSE和 HDS量表测试;(2)检测血浆乙酰胆碱(Ach)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含量测定采用碱性烃胺比色法,AchE活性采用羟胺三氯化铁法;于治疗前及疗程的 2ld分别检测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

2 结 果

2.1 二组治疗前后 MMSE和 HDS评分比较见表1。丁基苯酞组患者 MMSE和 HDS评分治疗均高于治疗前,并呈上升趋势,21d时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丁基苯酞组患者 M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 21d有差异(P<0.01)。

2.2 二组治疗前后血浆 Ach含量、AchE活性的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丁基苯酞组患者血浆 Ach含量明显升高,AchE活性明显降低,呈现动态变化,治疗后 21d时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患者治疗前后 MMSE和 HDS评分±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 MMSE和 HDS评分±s)

丁基苯酞治疗组与治疗 21d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疗组对照组484815.26±2.53△14.38±3.2818.65±3.2517.30±2.8622.98±2.65▲18.36±2.9214.89±3.56△15.23±2.8917.25±2.6517.02±3.2020.82±3.86▲18.23±3.65

表2 患者治疗前后 MMSE和 AchE活性±s)

表2 患者治疗前后 MMSE和 AchE活性±s)

丁基苯酞治疗组与治疗后 21d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对照组484870.12±5.52△69.32±2.9680.23±3.5673.65±5.69923.65±3.57▲75.32±6.18113.21±5.61112.87±6.3582.67±5.32109.65±6.5460.91±6.21▲106.62±7.31

3 讨 论

3.1 丁基苯酞的作用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是能阻断脑损害多个病理环节的原研新型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为丁基苯酞(NBP),最早由南方水芹菜籽中提取,后经人工化学合成。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和符合国际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观察,该药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缺血区微循环[1,2],并可增强红细胞的变形、降低血粘度、控制血小板聚集,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而改善全脑缺血后的代谢功能[3,4]。

3.2 丁基苯酞治疗 VD的效果 本研究发现丁基苯酞胶囊治疗组 VD患者的MMSE和 HD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表明丁基苯酞对 VD患者治疗有效。脑组织灌流量降低、脑组织结构受损、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降低、脑代谢率降低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丁基苯酞能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淍亡、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细胞内钙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强抗氧酶活性、抑制炎症反应、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保护了缺血神经元,明显减少缺血所致的神经元坏死,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

3.3 丁基苯酞软胶囊对 VD患者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中枢胆碱能通路是构成学习记忆的主要通路,Ach是其中重要神经递质,它由 AchE分解,并通过 Ach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后表明各类痴呆患者 AchE活性均显性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2组患者血浆 Ach含量和AchE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经丁基苯酞治疗后血浆Ach含量增高,而血浆 AchE活性降低,从而表明 VD患者体内存在着 Ach含量不足以及 AchE活性增高的病理改变。丁基苯酞改善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3.4 丁基苯酞治疗 VD的机制 推测其作用可能与以下制有关:(1)丁基苯酞能逆转缺血期线粒体膜流动性,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从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2)丁基苯酞可有效地逆转或改善局部脑缺血引起的记忆障碍,因其可显著增加大脑的局部血流量来挽救缺血低灌注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了有记忆功能分布区域的神经细胞功能[6];(3)丁基苯酞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门控通道开放所致的缺血性钙离子含量升高有一定影响,因为缺血性神经元坏死是由于兴奋性氨基酸释放过量,产生氧自由基而引起细胞死亡[7]。丁基苯酞对 VD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确切的疗效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丁基苯酞是口服药,确实为方便患者的又为其治疗 VD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的安全的药物。

[1] 冯亦璞,马亚丁,陈宝泰,等.小鼠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改变和药物的作用[J].药学学报,1989,24:89-93.

[2] 冯亦璞,胡 盾,张丽英.丁基苯酞对小鼠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1995,30:741-745.

[3] 阎超华,张均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正常及局部脑缺血大鼠线状体脑血流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36-39.

[4] 熊 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9,34:241-245.

[5] 熊 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0,35(6):408-412.

[6] 胡 盾,张丽英.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记忆障碍的影响[J].中国药理与毒理杂志,1997,11(1):14-16.

[7] 林建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神经元迟发性损伤及细胞内钙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6,31(3):166-170.

猜你喜欢
丁基脑缺血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丁基-1,2-辛二醇的合成研究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氮掺杂碳纳米管活化过硫酸盐降解丁基黄药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对PEG20M固相微萃取涂层萃取性能的影响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