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宏,李 颖,田 伟,吴桂萍,张继英,杨玉民,王旭东
(1.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吉林 梨树 136500;2.吉林省双辽市农业局;3.吉林省郝育种业有限责任公司;4.吉林省梨树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
种子批的异质性是指种子批内各成分的分布极不均匀一致,未达到随机分布的程度,对于存在异质性的种子批,即使按照检验规程扦取、划分样品也不会取得有代表性的样品。种子批异质性的检测就是将从种子批中抽出规定数量的若干个样品所得的实际方差与随机分布的理论方差相比较,得出前者超过后者的差数。每一样品取自各个不同的容器,容器内的异质性不包括在内。
1.1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郑单958。
1.2 测定方法
根据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附录A——多容器种子批异质性测定,本次试验采用其中规定的3种检测方法中的发芽测定方式。具体检测条件、操作规程按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进行。
1.3 试验仪器
扦样器、河南科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电泳仪、电泳槽、分样器、光照培养箱等。
2.1 扦取10个种子袋测得的发芽率如表1。
?
2.2 根据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附录A中的规定,若求得的H值(异质性值)超过临界H值(1%概率)时,则该种子批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若求得的H值小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则该种子批无异质现象。根据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附录A的H值计算方法,该供试品种H值为-0.619,而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附录A附表中10个容器H临界值为1.41,由此说明本试验参试品种无显著的异质性,说明该批种子无异质现象。据此可以得出该批种子各成分分布均匀一致,达到了随机分布的程度。
1)假设该批种子是由两部分种子合选而成,第一部分发芽率99%,纯度91.0%,第二部分发芽率91%,纯度99.0%,两部分种子按照1∶1的比例合选而成,似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检测发芽率为接近95%,即按照上述检测种子批异质性方法也和其种子发芽率检测值相符合(平均值95.6%),不存在有显著的异质性。但实际生产中会出现正常播种条件下(单粒),田间成苗数与室内检测发芽率接近,而纯度却有差异的现象。发芽率高、纯度低的那一部分种子在田间长出来的幼苗非本品种的比例近8.0%,也就是说这批种子在室内鉴定结果接近合格种子,而在田间却是发芽率合格纯度不够。
2)假设该批种子也是由两部分种子合选而成,一部分数量为1万kg,其发芽率为99%,纯度为89.0%;另一部分数量为2万kg,发芽率为80%,纯度为99.0%;加工而成的理论数据为发芽率86%,纯度为95.7%的3万kg室内鉴定为接近合格的种子,而实际上在田间,会出现第一部分1万kg种子出非本品种苗的概率相对较高,而第二部分2万kg种子尽管种子纯度高,却因发芽率低而在田间没有长出纯度合格的幼苗的情况。室内外鉴定纯度的结果差距更大。
3)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将种子批的定义为:同一来源、同一品种、同一年度、同一时期收获和质量基本一致、在规定数量之内的种子,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一个样品代表的种子批大小取决于种子批的均匀度,但在扦样时不一定知道有差异。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我们在检测发芽率项目时不存在异质性。所以对一批种子进行异质性检验,是否完全采用GB/T3543.2-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扦样》附录A——多容器种子批异质性测定中的“发芽”及其他两种测定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2]牛连杰.浅谈种子检验工作中的质量控制[J].种业导刊,2005(4):27-28.
[3]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
[4]崔东梅.谈管理部门种子检验工作[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0.
[5]湾建.提高农作物种子室内检测水平的探讨[J].种业导刊,2010(6):17-18.
[6]刘康,朱建忠,等.加强种子检验机构检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54-355.
[7]詹根印.种子质量安全检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J].种业导刊,2009(1):12.
[8]詹根印.关于种子检验员考核的几个问题[J].种业导刊,2009(11):18-19.
[9]李合新.种子水分及其检验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种业导刊,2008(2):12.
[10]朱佩,王桂林,等.种子质量检验在现代种业体系中的发展与应用[J].种业导刊,2008(5):18-19.
[11]茹光平.规范种子检验工作 强化种子质量管理[J].种业导刊,2008(9):13.
[12]李玉,张聚敏.健全种子质量检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种业导刊,2008(11):32.
[13]葛鹏飞.谈种子检验室质量体系内审员的能力与职责[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47.
[14]李金梁,曹霞,等.法律法规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J].种业导刊,2006(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