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放,林 汉 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100029)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步蔓延,中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开始陷入困境,长期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目前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制约下,中国制造业难以实现整体升级,如果不能强化研发创新,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之后,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特别是在遭遇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尽快走出危机,纷纷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如何快速发展中国先进制造业也成为热门话题。
关于先进制造业内涵的探讨,大致经历了“单因素论”、“双因素论”、“三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四个阶段。
1992年先进制造业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即美国政府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行业。这类将先进制造技术视为决定先进制造业的唯一因素的观点,本文将其概括为“单因素”论。在国外学者中,“单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扎伊尔和扎穆图(Zair&Zammuto)。他们将先进制造技术(AMT)定义为一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群,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技术等。[1]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不仅包括硬技术如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数字化生产技术,而且包括软技术如管理能力、即时式生产技术以及制造资源计划。[2]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中贡献率的日益提高,学者们发现,将先进制造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来配合。因此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认为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管理,我们将其概括为“双因素”论,它是在“单因素”论基础上形成的。在国外学者中,“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克弗洛里希和诺里(Mark Frohlich&Noori)等人。马克弗洛里希指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既要求技术对组织适应,也要求组织自身能对技术有所适应;[3]诺里认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要求企业在管理上作好充分准备,由于人或组织的原因,不充足以及不准确的新技术实施计划会导致先进制造技术失败。[4]
在世纪之交,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化、模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国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创造出许多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模式是指作用于制造系统的具有相似特点的一类先进生产方式方法的总称。它们对于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扩大名牌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已有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先进制造模式也被国内学者纳入了先进制造业内涵的考察范围,即构成了“三因素”论。关于先进制造模式,目前国际上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绿色制造等。精益生产制造模式由日本丰田公司最早提出,其核心是追求消除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这一目标实施一系列具体方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制定新世纪本国制造业发展计划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技术、组织方式、管理手段三个要素,是指企业快速调整自己,以适应当今市场持续多变的能力;绿色制造是伴随着人类对环保产业的重视和对生存环境的关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对健康无害,资源利用率最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外包成为国际上流行的生产模式,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和销售,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也给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者对其认识进入了“多因素”论的时期。王玉珍将其定义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为支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并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5]李慧、崔茜茜等认为,制造业的先进性体现为产业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先进性和模式的先进性。[6]
“单因素”论的观点体现了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技术,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实力。“两因素”论中,学者们开始关注与技术相关的其他因素。技术应用的好坏,行业发展的兴衰,管理效率构成了关键的一环。对生产成本和员工工作效率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对创新研发的管理则能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三因素”论观点引入了制造模式的概念,它是对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的补充。技术、管理和模式构成了生产的综合体,其中技术是核心,管理和模式则发挥了载体的功能,为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多因素”论观点中,学者们意识到作为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纳入了考核标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渐引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之中,进而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模块化战略正从本质上改变着现存产业和产业结构,重塑着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本结构,以至于当今产业已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企业的模块化包括产品的模块化、价值的模块化和组织结构的模块化。产品的模块化就是把复杂的产品系统拆分成各个模块,使这些模块之间能够在标准结构中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即插即用;价值模块化就是将产品价值链上的业务能力要素(如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配送、市场网络管理等)分离、独立出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组织特性的价值模块的过程;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就是将一个企业组织解构成若干个小的模块化单位,并使这些模块化单位实现关系契约化。产品模块化、价值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块化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随着产品和价值的模块化,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非层级的实体所替代,形成模块化的组织形式。
通过模块化的构建使先进制造业具备了更多的竞争优势。首先,提高了研发创新的效率。随着模块分解的过程,先进制造企业可以专注于单个子模块,无需顾及其他子模块工序,模块化使企业的效率更高;其次,建立模块化结构,通过良好的分工,各模块企业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事务;再次,能够降低风险,这是由于模块化结构会产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能减少子系统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最后,模块分解深化了先进制造企业和其他企业间的关系。模块化使得各企业之间由合作关系变成共生关系。借助模块化,先进制造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最低的模块制造商将附加价值低的模块外包出去,自身则专注于核心模块,强化其在核心模块上的控制地位,使核心模块的附加价值持续提升,不断拉大与非核心模块在附加价值上的距离,进而在产业价值链中超额利润分配中获得更为优势的地位,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形成先进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价值链的企业纷纷采取合作战略,把各自的价值链连接起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价值星系(Value Constellation),进而演变成包含供应商、渠道伙伴、服务提供商以及竞争者的企业价值网络。企业的价值网络将各种要素能力协同在一个无形的网络平台上,通过不同组织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全面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模块化时代,由于业务聚焦战略和归核战略逐渐取代了纵向一体化战略,企业内部价值网络趋于分解,业务组合有所缩减,企业的主要战略资源逐渐聚集于核心业务,将一些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等形式转移到企业外部。
在价值网络中,绝大多数企业只能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作为节点的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核心资源,融入价值网络,就一点做深、做透、做强、做精。[7]周煊认为,价值网络产生竞争优势的内生源泉是知识管理,无论是核心能力的培养、保护,还是网络伙伴信任关系的构筑,都有赖于在网络内部有效地识别、创造、交流、学习那些真正具有价值、对赢得优势至关重要的新知识。[8]
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价值网络是一个能力性组织,通过自组织方式,企业价值网络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量化、数量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企业价值网络的实质是打造体系,然后不断复制体系。企业的竞争力来自网络体系,而网络体系的竞争力来自各个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网络体系是核心能力的最高形态和集大成。[9]
先进制造业可以在研发、生产运营以及营销服务模块方面不断升级,但我们也应看到,三个模块的升级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在向价值链两端升级的基础上,利用所构筑的价值网络带动的整条价值链体系的跃迁。在寻求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必须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试图完全用自己的力量提高供应能力,还是通过业务外包实现增长?企业应该在价值链增值活动中的哪些环节占据优势?世界上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开始寻找更多更好的伙伴,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价值网络,从而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从这一方向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应确立自己的价值定位:为客户服务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先进制造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提升客户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与合作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先进制造企业可以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价值网络,可以与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全面合作,并与中央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所有的资源。其价值网络构建如图1所示。
1.价值网络是个自组织系统,能够推动技术创新
价值网络下,先进制造业研发是为了解决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作为单独企业创新资源有限性的突出矛盾,创新模块是各个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10]创新模块由独立建立的实体之间的契约来组织,合作时紧密的结构可能导致较高的合作创立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契约难以形成和有效执行。价值网络下开放式技术创新的虚拟性、高风险性、动态性等特征,以及网络节点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等,要求模块间具有较少的依赖性和较高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因此,价值网络下先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节点之间一方面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耦合,另一方面也应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价值网络下模块的连接可以作为一个有机的、内部关系可重新进行组合的松散形式的系统。
2.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价值,提高客户让渡价值
图1 先进制造业模块化基础上的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体系形成后,先进制造企业可以在充分了解网络成员能力的基础上协调网络成员,共同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服务组合,提高客户价值让渡能力。由于价值网络内部的分工合作,每个价值网络成员只需关注自己专精的价值活动,而不必在其他方面浪费过多资源和精力。一方面,价值网络能够联合大家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客户,使每个网络成员的业务量增加,更容易形成单个成员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每一个网络成员专攻本身擅长的活动,致力自身核心能力的提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价值网络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快、更及时的服务,节约客户时间成本,提高客户让渡价值。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企业还可以联合众多网络成员,针对客户潜在的新价值需求进行共同研发,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加入网络节点越多,每个节点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价值网络所产生的效应就会越突出。企业只要把各网络节点的价值创造能力充分整合,就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价值。
3.提高先进制造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
组织的实力越雄厚,控制的资源规模越大,承受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先进制造企业通过营建企业价值网络将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合作伙伴团结在一起,整体实力和资源极大地增强,提高了先进制造企业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产生的巨大实力对抗环境风险,甚至改变环境,使其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的知识积累和研发能力,提高化解风险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这可使网络整体的营运风险大幅降低。当客户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时,先进制造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自我调节,保证客户获得稳定的价值让渡。
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不仅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相当份额,也体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同时还要拥有一大批在世界同类产业中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以其具有竞争力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等,在工业品制造和交易中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1.具有先进的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业应该重视技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20世纪70年代是以制造为核心的工业经济,经济的附加值在产品的制造上;90年代,制造逐渐转移到低制造成本的国家,经济的附加值是在企业价值网络的构造中,其核心也就是产品的研发与专利。未来的企业之争就是研发与专利的竞争,没有先进的研发和专利支撑的企业,永远成不了核心企业。
2.构建具有先进性的模块
业务能力要素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配送、市场网络管理等。每一个价值链实际上都是由许多单个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能力要素模块化就是要将其中的某种能力独立出来,使其更好地实现客户服务。对于研发模块和营销服务模块的投入和重视是我国企业实现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以及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必经之路。
3.构建模块化基础上的价值网络
通过构建模块化基础上的价值网络,先进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可以日益全球化。制造企业已经从最初的销售和服务的全球化,开始走向研发设计、生产的全球化,并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柔性化的生产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消费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先进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模块化和价值网络带给自身发展的便利条件,不断提高产品的规模实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8&ZD039)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第三期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1]Zairi M..Measuring Success in AMT Implementation Using Customer-supplier Interaction Criteria [J].Internationalof Operations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2,12(10):34-55.
[2]Burgess T.F.,Gules H.K..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Firms Adopt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rd and soft Technologies[J].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15):127-139.
[3]Mark Frohlich. How Do You Successfully Adopt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8,16 (14):282-283.
[4]Noori H..Implement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he Perspective of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5,8(1):11-20.
[5]王玉珍.浅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与发展[J].经济研究,2008(5):3-6.
[6]李慧,崔茜茜,等.对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J].上海经济研究,2008(4):52-60.
[7]、[9]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197:26-35.
[8]周煊.企业价值网络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06:112-118.
[10]余东华,苗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