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云生*
1.1 危害症状。该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伸蔓期至结瓜中期发病最重。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变褐缢缩,幼叶萎蔫下垂,过1~2天即死亡。成株发病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开始发病时,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正常,数日后整株萎蔫枯死。病蔓基部常有褐色条斑,伴有表皮纵裂,并有树脂状物溢出,茎部维管束变成褐色。潮湿时病部呈水浸状腐烂,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1.2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京欣1号、郑杂5号等。②做好种子消毒:播种前可采用①温汤浸种法:在55-60℃温水中浸种20分钟;用40%的福尔马林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③嫁接防病。采用嫁接法防病效果显著。嫁接的方法有靠接、插接、劈接、断根接等。嫁接成功的关键是培育壮苗和嫁接后3-5天的保湿保温。④实行合理轮作:瓜田最好与其它大田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⑤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一般每亩要求施优质土杂肥5000kg、过磷酸钙80kg、草木灰100kg(或硫酸钾15kg)作基肥,基肥最好集中施在丰产沟内,以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提高抗病能力。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避免施用带菌肥料。⑥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铲除,根际土壤最好一起挖除,集中深埋处理。病穴及周围用药剂进行处理。同时,全田植株用药液灌根防治,一般每7天左右灌1次,视病情连续灌药2~4次,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1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蔓,果实一般不发病。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近圆形的粉斑,以叶面居多。环境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接成片,形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粉,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叶片枯黄、卷缩,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
2.2 防治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采取高畦深沟种植,畦上覆盖地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整枝,适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的重复侵染。②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氮、磷、钾配施。西瓜后期追肥应以复合肥为主,尽量少施或不施尿素,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③旱时注意灌溉,涝时做好排水。④消灭菌源。西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防治喷雾,应每隔7~10天连续喷药2~3次。喷施时应做到水量充足,叶片背面都要喷施,全田应均匀喷洒,防止漏喷。
3.1 危害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叶片和瓜蔓受害重。苗期子叶边缘出现圆形至半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外围常出现黄褐色晕圈,其上长有黑色小粒点或淡红色黏状物。在近地表的茎基部变为黑色,病部缢缩,致使幼苗猝倒死亡;蔓和叶柄发病,病斑圆形或纺缍形,黑色,稍凹陷,当病斑绕蔓和叶柄一周时,上部的叶和蔓就会枯死;叶片发病,病斑近圆形,外围有一紫黑色晕圈,有的会出现同心轮纹,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斑块,叶片干枯死亡;果实发病,病斑圆形呈水渍状,褐色至黑褐色,凹陷,幼果受害后发育不正常,多呈畸形或全果黑皱缩腐烂。
3.2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如西农8号等。②种子处理。可用55℃左右温水浸种或用种子重的0.3-0.4%的50%多菌灵粉剂拌种。③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瓜类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④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效果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