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竹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2010-08-21 02:53刘倩倩张有珍何钧潮林新春方伟
世界竹藤通讯 2010年5期
关键词:竹笋生长量规律

刘倩倩 张有珍 何钧潮 林新春* 方伟

(1 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浙江临安 311300 2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临安 311300 3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 浙江临安 311300)

皱竹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刘倩倩1张有珍2何钧潮3林新春1*方伟1

(1 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浙江临安 311300 2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临安 311300 3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 浙江临安 311300)

对浙江临安引种的皱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竹出笋时间约始于5月12日,历时32d左右。退笋主要集中在初期和末期,其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足。皱竹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昼夜高生长量变化不甚明显,在昼夜24h内出现2次生长高峰。

皱竹;出笋期;退笋率;高生长

皱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属禾本科(Gramin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为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的一个变型。皱竹秆呈绿色,具深浅、宽窄不等的多条纵长皱纹,甚为美丽,为珍稀观赏竹种。有关桂竹、台湾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绿竹(Bambusa oldhami)、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与粽粑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等竹种的出笋退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的研究较多[1-7],但对皱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皱竹出笋、退笋及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东侧浙江农林大学翠竹园,海拔60m,年平均气温为15.9℃,绝对最高气温39.9℃,绝对最低气温-10.8℃,年降水量1500mm,10℃以上年积温5000℃,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h,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无霜期235d。土壤类型以山地土为主。调查的皱竹于2003年从日本引种栽培,面积为9m2。

2 研究方法

于2010年在皱竹的出笋期进行笋期调查,以3d为1个观察单元,以笋尖露出地面1cm为标准,插签统计出笋数,记录退笋时间、高度及原因,分析出笋规律和退笋规律。

竹秆高生长测量从5月26日开始,选择出笋时间相近的幼笋若干株,以地面为基点,每天6:00、18:00分2次测量幼笋的昼夜生长量。另外,于6月21日对皱竹高生长进行24h观测,每隔2h测其高生长量1次。

3 结果与分析

3.1 皱竹的出笋规律

皱竹笋期为5月中上旬到6月中旬,持续约32d,在第15天左右达到最高峰,见图1。

以观察单元发笋数占笋期发笋总数P=5%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3个时期。①初期:5月12日至5月23日,P<5%,历时12 d,出笋7株,占全期发笋总数的14%。②盛期:5月23日至6月4日,P>5%,历时12 d,出笋34株,占全期发笋总数的68%。③末期:6月4日至6月13日,P<5%,历时9 d,出笋9株,占全期发笋总数的18%。由此可见,皱竹出笋集中在5月23日至6月4日,这一时段是竹笋出笋盛期,也是留笋养竹的好时机。在此期间除应留养足够的母竹外,其余的竹笋连同初期、末期的竹笋均可挖掘食用。

3.2 皱竹的退笋规律

3.2.1 退笋数量变化规律

由表1可知,在皱竹的出笋初期和盛期,退笋的数量百分率变化不大,多数在12.5%左右。在出笋初期,出笋数量较少,营养供给充足,退笋主要由机械损伤造成。在皱竹出笋末期,退笋百分率显著下降,但在6月7日至6月10日的退笋百分率为31.25%。

3.2.2 退笋率的变化规律

由表1可见,初期退笋率为0和100%,原因是早期出笋数较少,100%的退笋率则主要是由机械损伤等人为因素造成。在盛期时退笋率变化不是很大,为20.00%~44.44%。随着出笋越来越多,到末期时营养供应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退笋率显著增加。其中6月4号到6月7号的退笋率为0是由于期间未出笋。

3.2.3 退笋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1 皱竹出笋的数量分布Fig.1 The shoot emergence of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

表1 皱竹退笋规律分布Table1 The shoot degradation of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

从表2可知,皱竹的退笋高度一般在20cm以下,其中5~10cm退笋数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8.75%,而大于10cm和小于5cm的退笋数仅占18.75%和12.50%。竹笋高度到达15cm以上时,生长旺盛,代谢能力不断增强,不易退笋。因此,竹笋高度可作为判断其能否成竹的标准之一[8]。

表2 皱竹退笋高度变化Table2 The height of degraded shoot of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

3.2.4 退笋的原因

竹笋出土后,有多种因素可造成退笋。按其发生原因分为4类:营养不足造成的弱退;受病原菌侵染而腐烂的病退;受虫害致死的虫退;受外界机械损伤造成的伤退[9]。在调查的50株退笋中,因机械损伤导致的退笋占8%,因营养供给不足引起的退笋占92%,未见因病虫害导致的退笋。可见皱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供给不足。因此,皱竹林出笋前应加强竹林抚育管理,砍伐细弱和过密的老竹,增施肥料,笋期及时删笋,可减少退笋。

3.3 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以5月26日观察的4株竹子为材料,取其高生长量平均值做皱竹幼竹的昼、夜、日生长曲线(图2)。皱竹个体高生长历时30d以上,高生长量一般超过4m。皱竹在刚出土初期高生长缓慢,前6d左右日均高生长1~5cm。生长高峰期在第10天至第24天,平均日生长27.7cm,最大日生长量可达42.3cm。以后高生长迅速下降,至6月26日左右停止。可见,皱竹笋-幼竹高生长同其它大多数竹种一样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即呈“S”形曲线。从图2中也可看出,皱竹的昼、夜生长量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别。

由图3可知,皱竹的幼株在1天内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中午12:00和晚上20:00。

4 小结与讨论

图2 幼竹高生长日变化曲线Fig. 2 Day-night rhythm in height growth of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

皱竹笋期为5月中上旬至6月中旬,约32 d。与桂竹、台湾桂竹相比出笋时间要迟约1个月[1,2]。出笋数量呈“少-多-少”趋势,与大多数竹种出笋规律一致。

皱竹退笋主要集中在初期和末期,退笋高度多在10cm以下,与台湾桂竹退笋高度相比有所降低。调查表明,退笋主要原因为营养供应不足。

皱竹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规律,与桂竹、台湾桂竹高生长规律一致[1,2]。竹笋经初期生长约5d后,生长速度逐渐加快,进入秆形生长的上升期,为期约14d,然后进入高生长的末期。皱竹个体高生长历时30d以上,这与台湾桂竹(约35d)[2]的高生长期相似,明显少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90~115d),青皮竹(Bambusa textiles)(85~100d),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约85d)[10]。皱竹的昼、夜生长量规律差别不太明显。皱竹幼竹高生长在1天内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中午12:00和晚上20:00。

由于本试验所调查的样地面积较小,只能初步说明皱竹的出笋、退笋、高生长的规律。为了较全面的掌握皱竹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还有待于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角度来研究该竹种竹笋期生长规律,对竹笋-幼竹的物候、不同出笋期的竹笋生物量、成竹质量等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图3 皱竹1昼夜生长量分布曲线Fig. 3 The rhythm of height growth of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marliasea during one day

1 王志强.桂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1):16-17.

2 黄克福,马炳杨.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 291-294.

3 廖光庐,黄衍串,等.毛竹林出笋退笋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84,3(2):70-79.

4 郑清芳,刘玉宝,翁金山,等.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3):218-222.

5 高瑞龙,林忠平,王杰玲.绿竹笋及幼竹生长动态[J].亚热带植物通讯,2000,29(2):27-30.

6 方伟,林新春,洪平,等.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1-5.

7 苏春花,王福升,丁雨龙.粽粑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林业科技开发,2010,24(3):63-65.

8 周芳纯.竹林的出笋期、出笋量和退笋[J]. 竹类研究,1987,6(4):37-43.

9 陈松河.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1,92(4):17-21.

10 江泽慧,萧江华,许煌灿等.世界竹藤[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Rhythm of Shooting and Growth for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marliasea

Liu Qianqian1Zhang Youzhen2He Junchao3Lin Xinchun1*Fang Wei1
(1 Nurturing Station fo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ilvicultur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2 Lin’an Forestry Institute, Lin’an 311300 3 Forest Bureau of Lin’an City, Lin’an 311300)

Rhythms of shooting and growth of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marliasea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Bamboo shoots began to appear on May 12, and the shooting period lasted for 32 days or so. 2) Shoot degradations was prevalent in the initial and terminal shooting stage due to nutrient de fi ciency. 3) The height growth of young culms followed a logistic curve. 4) The increment of young culms during night had no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daytime, and growth peaks appeared twice during a cycle of 24 hours.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marliasea, shooting period, degenerated shooting percentage, high growth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C12008)。

刘倩倩(198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竹笋生长量规律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生长量、枯损量调查与分析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竹笋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