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平,朱铁英,王宵伟
(1.吉林大学第三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张英平1,朱铁英2,王宵伟1
(1.吉林大学第三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本文对260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进行胃黏膜病变及其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
1.1 对象均系 2000年4月至2009年02月收治的本院病人,男184例,女76例,年龄21-69(平均45.2)岁。全部病例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三组。急性肝炎组86例,其中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36例,戊型肝炎(以下简称戊肝)30例,病原未明20例。慢性肝炎组116例,肝硬化组58例,两组均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病人。各型肝炎的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且胃镜检查前1月内均未接受过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Hp治疗。
1.2 方法
1.2.1 化验检查检测肝功能、各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1.2.2 超声波检查包括肝、脾大小,肝实质回声,门静脉宽度。
1.2.3 胃镜检查①组织活检,常规病理学检查;并作Giemsa染色。②抗Hp-IgG血清学检测。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χ2检验。
①经肝功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确诊。②胃镜检查按胃黏膜慢性炎症评价标准,各组胃黏膜病变详见表1,乙肝后肝硬化组中伴门脉高压性胃病32例。
表1 3组病人胃黏膜病变发生率
3组胃黏膜病变伴萎缩或肠化者分别为16.3%(14/86),56.9%(66/116),62.1%(36/58),与急性肝炎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比较:慢性乙肝组(χ2=4.97,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χ2=9.01,P<0.01)。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黏液增多,小斑片状,线状发红,充血水肿,黏膜反光强,苍白。伴门脉高压性胃病镜下表现为黏膜淤血,呈猩红热样疹,蛇皮样改变,重者呈樱桃样变。
有炎症者胃黏膜Hp感染率急性肝炎组59.3%(36/54),慢性乙肝组82.1%(92/112),乙肝后肝硬化组60.0%(36/54),见表2。
表2 各组有胃炎者胃黏膜Hp检测结果
目前,急性肝炎病人和正常人群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相似,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病人和正常人[1]。本文显示,急慢性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病变,慢性乙肝组和乙肝后肝硬化组不仅胃黏膜性炎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且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比例亦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但两组间则无显著差异。
慢性肝病病人的胃黏膜损伤的机理尚未阐明,研究认为与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人群体质有关,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群即发病。慢性肝病的胃黏膜病变高于急性肝炎病人,与慢性肝病的肝脏病理改变有关。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胃黏膜血液动力学异常有关。与高循环血流量,黏膜缺血缺氧,多种激素分泌异常,胃肠蠕动减慢等,肝硬化合并内毒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免疫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证明[2],乙肝病毒与胃黏膜有较强的亲和力,在复制中参与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的过程。Hp感染在慢性肝炎病人胃黏膜病变发生中的作用尚有争论,Siringo等[3]检测153例肝硬化病人,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发现慢性肝炎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与急性肝炎组无差异,这结果提示慢性乙肝的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而在乙肝后肝硬化的胃黏膜病变则与伴门脉高压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内菌群失调以及胃肠肽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慢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Hp的检测和治疗,可能会减少胃黏膜病变的发生。
[1]张亚历,赖卓胜,王继德,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胃黏膜组织学炎症评价依据及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
[2]陈乃玲,白 玲,邓 涛,等.慢性肝病胃黏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278.
[3]Siringo S,Vaira D,Menegattim F,et al.High prevalence of heficobacter pylori in liver cirrhosis:Relationship with eilinical and endouscopie features and risk of peptic ulcer[J].Dig Dis Sci,1977,42:2024.
1007-4287(2010)06-0931-02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