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菊
随着对糖尿病诊治的认识的深入,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局限在控制血糖上,还要全面的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脂意义甚为重要,同时还有考虑胰岛功能保护,使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恢复并尽量延长其衰竭的周期。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使β细胞休息,可使其功能恢复,应用胰岛素在纠正血糖同时也纠正了其他的代谢紊乱,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理论。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郑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患者86例,年龄28~5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10.8mmol/L;心、肝、肾功能正常;从未应用任何降糖药物;近4周内没有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实验药品,没有应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无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无妊娠和哺乳妇女。
接受观察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口服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18~56岁,体质量指数(BMI)22.5~27.9kg/m2;对照组40例,年龄22~56岁,男性28例,12性例,BMI 23.3~28.7kg/m2。治疗前均检测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试验组使用胰岛素治疗,晚上10时应用长效胰岛素,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依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维持血糖达标,至自然停用胰岛素,一般约4周停用。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作为基本治疗,必要时加用格列美脲。两组治疗均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前提下进行。分别在治疗1个月复查上述指标,随诊半年。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以评估胰岛细胞功能。
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降糖效果见表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治疗过程中,胰岛素的剂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量,一般于用药后5~7d开始减量,于1个月时全部自然停用(每天用量<8个单位),血糖仍能理想控制,随访半年,这些患者大部分脱离降糖药物,仅行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约10例患者口服阿卡波糖。对照组则有7例需服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维持血糖,6例服用二甲双胍,27例则需用3种降糖药才能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
两组治疗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
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明显,下降快,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组,一般应用2周后,血脂基本降至正常(未用降脂药),对照组血脂下降,但较治疗组稍差。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体质量指数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大量的研究证实[1],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细胞的凋亡所致β细胞减少和细胞功能减退是主要的发病原因,而胰岛素的分泌和血浆葡萄糖浓度呈S型关系[2],即血糖<5mmol/L时,β细胞几乎不分泌胰岛素,随着血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但当血糖>17mmol/L时,再次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短期的高糖刺激使胰岛细胞发生可逆的功能缺陷,即葡萄糖失敏感;长期的高糖刺激可使胰岛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功能改变,即葡萄糖毒性。因此,迅速降低血糖,使胰岛细胞早期休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延缓胰岛细胞功能衰竭,延长胰岛细胞寿命,其意义重大。
本研究选择了初诊未经治疗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此时胰岛细胞功能尚未衰竭,分别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结果显示,胰岛素治疗组血糖下降迅速,胰岛素分泌指数上升,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血脂下降快,半年随访大部分停用药物维持血糖,口服药组给予降糖药后也能降低血糖,但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且半年随访多数需要口服药维持血糖。
综上所述,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1个月,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细胞功能,虽然应用口服药同样可以很好控制血糖,但改善胰岛功能方面,没有胰岛素疗效更好。因此,建议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以减轻胰岛负荷,恢复第一时相的分泌。
[1]孙敏,刘超.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物报,2004,17(9):829-830.
[2]纪立农.β细胞休息的概念及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