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淞
(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放射科 上海 201700)
泪囊系统疾病中以慢性泪囊炎为多见,主要由于鼻泪管阻塞泪液滞留于泪囊内引起感染而产生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肿瘤少见,主要为恶性肿瘤,常见于老年人。
收集本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6月间共44例(44只眼)资料完整的鼻泪管阻塞病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0岁,平均44.07岁。病程1个月~8年不等。每例均行X线鼻泪管造影,均经手术后反馈信息。
造影器材:普通2mL针筒及自制鼻泪管穿刺针(相当于7号针)。造影剂及其剂量:优维显1mL。进针部位:下泪点。摄片时间及体位:推入造影剂后立即拍摄患侧眼眶正侧位片。
临床诊断有43例(43只眼)为原发性慢性泪囊炎,1例(1只眼)为外伤后鼻泪管阻塞。38例(38只眼)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为不同部位鼻泪管阻塞,泪囊不同程度的扩张,伴或不伴鼻泪管不同程度的扩张,6例(6只眼)X线鼻泪管造影泪道未见显影。
38 例泪道显影病例中,泪囊均显影,并均可见扩张。33例发生在高位,占86.84%,其中23例鼻泪管未显影,10例鼻泪管显影且扩张;5例发生在低位,占13.16%,其中仅有1例鼻泪管扩张,4例鼻泪管无扩张。6例由于推注造影剂时受到阻力过大,造影剂未进入泪道。44例具体造影表现见表1。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眼溢泪,可有流脓液或粘液,挤压内眦时可有液体流出。冲洗泪道均不通,并有液体返流。具体表现及其与造影表现之间对比见表2。
泪道从上到下包括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囊位于鼻骨后外侧的泪囊窝内,往下进入骨性鼻泪管,继续向下、内、后行走,开口于下鼻甲外侧壁。正常泪道管径细小,边缘光滑,泪囊管径与鼻泪管管径相近或略较粗。
泪囊窝前缘是泪前嵴,属上颌骨额状突的一部分,由眶下缘向下延续形成;后缘是泪骨的泪后嵴,为眶内缘的延续;上界是额骨及泪骨的接合缝即额泪缝;下界是骨性鼻泪管口[1]。骨性鼻泪管外前内骨壁为密质骨,较坚硬,内骨壁厚度(0.9±0.2)mm(0.4~1.4mm);后骨壁由下鼻甲泪突及泪骨构成,较菲薄,其厚度(0.2±0.2)mm(0.1~0.8mm)[2]。骨性鼻泪管内包含膜性鼻泪管。泪液形成后经泪囊、鼻泪管下行。
泪囊窝长度平均18.6mm,宽度平均7.92mm,深度平均3.2mm[3]。鼻泪管的长度男性为(16.73±2.22)mm,女性为(14.16±2.32)mm;鼻泪管的长轴在正中矢状位上的投影线与前鼻棘到额结节的连线在正中矢状面上的夹角为(8.74±1.39)°[4]。
慢性泪囊炎:泪囊不同程度的扩张,随病程发展泪囊萎缩或严重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后,可见囊腔变小,泪小管也可逆行显影甚至扩张;鼻泪管阻塞,多发生于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少数发生于中段或下段,完全阻塞时造影剂不能下行而滞留于阻塞部位以上,不完全阻塞时造影剂排空延迟,管腔不规则狭窄和扩张[5]。
泪囊肿瘤:表现为泪囊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泪囊窝及鼻泪管骨质可有破坏吸收。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表现(溢泪、挤压内眦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溢出)与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泪囊扩张及鼻泪管阻塞)对应程度较高,可将该造影表现作为诊断依据;X线鼻泪管造影作为一项成熟的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直观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可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阻塞部位及泪囊和/或鼻泪管扩张程度,为手术治疗该疾病提供帮助。泪囊肿瘤的临床早期表现与泪囊炎相似,通过X线鼻泪管造影可为临床提供帮助(如发现充盈缺损等)。
表1 44例鼻泪管阻塞病例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
有文献报道可在MR下行鼻泪管造影[6],可为X线鼻泪管造影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充。但是该项检查费用相对昂贵,不易被受检者接受。同时由于检查器械的限制,难以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表2 44例鼻泪管阻塞病例临床表现与X线鼻泪管造影表现的对比
[1]张涛.泪囊窝的应用解剖研究[J].J Clin Otorhinolaryngol(China),2003,17(11):652.
[2]王海青.鼻泪管的临床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4):337~338.
[3]张涛.经鼻泪囊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3):427.
[4]鞠建宝,刘玉欣.与鼻内镜鼻泪管手术相关的鼻泪管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1):14.
[5]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828~842.
[6]黄锐.MR泪道造影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