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敏
近年来,随着渭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渭河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渭河的治理要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经济条件和防洪要求。因此,渭河中游的治理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按照新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经甘肃省的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地后于宝鸡凤阁岭进入我省,流经宝鸡、杨凌、咸阳、渭南等市(区)后于潼关入注黄河,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5万km2。林家村至咸阳陇海铁路桥全长约171km,俗称中游段。该段河道开阔,河床宽浅,主流多变,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水位变幅大。自西向东河谷由窄变宽,两岸水系呈不对称状分布。北岸支流发源于黄土丘陵及黄土塬区,源长而稀疏,主要支流有金陵河、千河及漆水河3条,河谷深切,河床比降相对平缓,洪水期悬移质含沙量大;南岸支流短而分布稠密,主要支流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黑河及涝河均发源于秦岭之中,又多呈“钓钩”型水系,蜿蜒曲折,源短而流急,河床比降较大。年内平均气温12℃~13℃,多年平均降雨量550mm~700mm,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4m/s~2.7m/s,最大风速 20m/s~25m/s。
1.2.1 河床演变
渭河是一条丰枯流量相差悬殊的多泥沙河流,自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后,河面突然展宽,比降变小,水流和泥沙处于剧烈运动和变化之中,具有平原区河流的游荡特征。林家村至千河口段属于微弯型河段,千河口至魏家堡河段属微弯性周期展宽型河段,魏家堡至常兴桥河段属弯曲性河型,多年来河道处于稳定状态,常兴桥至吕村河段具有微弯性发育不充分和游荡性交替出现的特点,吕村至咸阳铁路桥为稳定河段。
从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研报告得知,渭河中游段1964年以前无明显的冲刷和淤积,仅在汛前、汛后河床有局部升降现象。多年来渭河中游纵向冲淤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经过多年治理,渭河中游河道主槽单一,平面摆动不大,河势较为顺直,平面已趋稳定。
1.2.2 河道整治工程分析
渭河中游堤防始建于1950年,截止1997年底,己建有各类堤防284km。另外,还修建了护基坝2895座,营造防护林200km,改良滩地4.9万亩。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对稳定河势,防止洪水泛滥,保证两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主要依靠沿河群众集资投劳建设,堤防的质量、标准及其规模与其防洪的重要性不相适应。为此,我省于1999年实施渭河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主要以疏通河槽,加大河道泄洪能力为主要目的,拆除恶化河势、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堤段,改建、扩建、加固干流及支流河口低标准堤防等。
近年来,渭河治理工程建设对渭河两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防洪安全保障,许多建成项目在屡次洪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实施的防洪工程在2003年洪水中达到了控制河段河道主槽基本稳定的目的,减轻了堤防工程防洪压力,起到了护滩固岸的作用,为保护堤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治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目前渭河中游堤防的实际情况分析表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性。例如,宝鸡市陈仓区雍峪河~同峪河段堤防其设计洪水位与堤外地面高程基本一致,宝鸡市扶风汤法大桥下游段堤防投入约1000万元(含运行费用),仅保护耕地2000亩;还有宝鸡市拉沙河上下游段堤防、咸阳市兴平合家庄~秦都区尹家段堤防等都是类似情况。这些地段都基本无村庄。因此,这几段堤防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社会效益也不明显,应当拆除。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目前对渭河中游农防段治理中某些河段治理方案是不经济、不合算的。从长远来看,也不符合新治水思路,没有从渭河流域整体利益考虑。
渭河中游宝鸡、咸阳、杨凌等城防建设中很少考虑防洪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相结合,造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出现资金沉淀、设计变更多、进度缓慢、与环境治理不协调、与城市规划不衔接等诸多问题。
渭河中游河道治理中,尤其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由于沿河城市土地缺少,主要是考虑城市河道的渠化性,没有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工程结构只为防止堤坡冲刷全部采用砼板护坡或浆砌石护坡的的非生命建筑物,与城市环境极不协调。
针对中游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治理中,我们必须在治理思路上应树立因地制宜、科学全面、综合治理的态度,应针对不同河段、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为此,河道整治要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治理,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渭河中游是一条典型的相对稳定的地下河,流经关中平原西部,一般主槽过洪能力在3000m3/s左右,其河槽一般由砂、壤土构成,一遇较大洪水,便产生塌岸、塌滩现象,使河势发生变化。因此,渭河中游的治理,应以“固岸、护滩”的河道工程为主,以理顺和稳定渭河中游的河势。同时,“固岸、护滩”对保持河道的输水、输沙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魏家堡水文站大断面图资料,分析了1970年~2003年的洪水资料,魏家堡水文站年流量大于1000 m3/s的洪水共计发生56场洪水,出槽漫滩洪水为6次,占洪水场次的10.7%,最大漫滩水深仅为0.84m,其余都在0.30m以下。由此看来,洪水出槽漫滩几率小,且漫滩水深浅,因此,渭河中游堤防洪水临堤的机率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渭河中游实施“拆堤、保重点”的堤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典型河段分析,对于保护面积小、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经济效益差的河段,可以拆除已有堤防,无堤段维持现状;对于低洼地带,可以作为蓄滞洪区,洪水时自然滞洪,一方面起到了蓄洪削峰的作用,可有效减轻下游洪水防洪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回补地下水,增加平水期河道基流,有效利用部分洪水资源。对于拆除的堤段,在一般洪水情况下是不漫滩的,对于较大的洪水漫滩,可以起到蓄洪削峰的作用;同时,淹没水深不大,灾害损失也不大,可以承受。
对于城防堤段、重要堤段农防段应保留,并实施加固措施,确保堤防质量,在设计标准内保证堤防不决口;对于非城防和非重要区域河段目前的无堤段,不再建设新堤。
对于渭河中游农防段,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在堤防建设中,临河侧继续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自然材料护岸,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堤防背水坡采用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在制定河道治理工程方案时,也要统筹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尽量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工程性护岸的做法。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大胆采用、大力推广新的生态环保型护岸方案,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技术含量。
城区河道两岸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需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