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全
(四川华能涪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金秋十月,沿着九环旅游东线,在游览完深山故宫——报恩寺后,沿涪江逆流而上约十公里的路程就进入涪江上游左岸最大的支流——火溪河。但见谷底碧绿的河水激流奔涌,峡谷两岸一遍火红,黄、绿、青、紫点缀其间,使人犹如踏入了红涛泛波、金黄流丹的米亚罗。
在相距约 40公里的河岸两旁矗立着崭新的四座现代化厂房,或青砖相砌的巷子韵味,或三色公司的现代企业理念展现,或现代文明与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或科学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理念的结晶,这就是华能涪江公司历时七年、巧夺天工的火溪河“一库四级”电站。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红涛绿水之间,形成九环线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常引得路人驻足流连,啧啧称道。
2002年 5月 18日,火溪河流域第一个电站——自一里电站正式开工,时任华能集团副总裁的金浪川在开工典礼上致词强调:火溪河的开发不但要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还要把工程建成一项环保工程。以总经理贺瑜章为首的一群开拓者以“涪臆苑”的群贤座谈会奏响了火溪河放歌的畅想曲。寒来暑往,八载金秋,在集团公司和四川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涪江公司秉承“志士开怀、异想天开”的开拓理念,密切跟踪现代科技进步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伴随火溪河梯级电站的建设,谱写了一段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辉煌之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电神话,为同类中型水电站的建设管理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火溪河流域开发建设的第一个电站——自一里电站设计水头 445m,最大水头 480多 m。原设计方案为常规调压室,需要修建一座高 300多m的调压竖井,与此相适应需新建一条总长度超过 18 km、垂直高差 400多 m的盘山公路,工程对原地域山体的植被破坏相当大。为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利于生态状况的保护,在电站的可研阶段,涪江公司即要求设计单位对调压室的型式和布置方案进行常规和气垫方案的论证比较。尽管涪江公司在推动气垫式调压室技术引进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鉴于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均缺乏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在 2000年 12月召开的自一里电站可研审查会上,与会专家也仅仅提出“现阶段采用常规调压室的布置是可行的,下阶段可开展气垫式调压室的专题研究”的审查意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涪江公司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水电可持续开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高建设理念,通过多方沟通游说并提供资金支持,在 2001年 9月,国家电力公司终于将气垫式调压室关键技术研究列为 2001年科学技术课题,并委托成都勘测设计院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但直到 2002年 5月自一里电站正式开工建设时,电站调压室的布置型式依然是雾里看花,没有定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3年 1月,涪江公司再次邀请对气垫式调压室已有成功建设和运行经验的挪威专家到现场咨询,以推动自一里电站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 6月 6日,一个注定被中国水电建设载入史册的日子,由水规总院主持的《火溪河自一里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研究专题报告》审查会在成都成功召开。至此,围绕自一里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的争论终于落下帷幕,亚洲第一气垫式调压室获得准生证并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 12月,气垫调压室建成,充水充气运行正常。自一里电站的两台机组分别于 2004年 12月 29日和 2005年 4月 25日顺利通过 72h试运行并立即转入商业运行,至 2010年 3月 31日,自一里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 1066d,累计发电 26亿 kW◦h。
自一里电站采用气垫式调压室型式不仅节约了投资,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高水头引水式电站施工对地表植被的大量破坏,创造了建设绿色环保水电的成功范例,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鉴于气垫式调压室在自一里电站展现出的布置灵活、施工方便、节约投资、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等显著优势,流域后续的小天都、金康、木座、阴坪等电站也相继采用了气垫式调压室布置型式,并在实践中对气垫式调压室技术进行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一里电站也因此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水头、小流量电站可持续开发建设的里程碑。
自一里电站设计水头达 474m,按照国内的生产设计水平,一般情况下均选择冲击式水轮机机型。当时国内混流式水轮机成功应用的最高水头为鲁布革电站(372.5m),而 400m以上水头的冲击式水轮机已在 10多个电站中成功应用,技术比较成熟。考虑到混流式水轮机高效率特性和厂房建设开挖节约投资等因素,且国外已有 600~700m高水头混流式机组的应用经验,为保证设备投运后的长期经济运行,减轻转轮的泥沙磨损,经过综合论证,涪江公司毅然决定向 500m段混流式水轮机高峰攀登。2004年 12月,国内第一台 500m段高水头、高转速混流式水轮发电机投产发电,机组运行平稳,噪音小,各部振动摆度数据优良,上导和水导最大摆度仅为 70μm,下导轴承最大摆度为 110 μm,最大振动为 20~30μm,均低于国家验收规范标准值。至 2009年,两台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小修时检查过流部件完好如初,甚至连安装时的油漆标记都还有残留,预计6~8年方需进行一次大修。
自一里电站采用高水头、高转速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成功实例,开创了国内混流式水轮机应用的新高度,同时也为水电机组的状态检修提供了很多实践经验。
沿着九环线公路,自火溪河梯级电站的木座闸首而下,直到最末级的阴坪电站厂房,作为一名水电建设者,你又会发现一个特别的情况:在两个电站长达 20多 km的引水路线上,除个别地方河道两岸有绿化后的施工弃渣痕迹外,两岸的山坡没有一条施工道路。按照传统的引水式电站建设模式,一般是利用一个比较平缓的坡降将水库蓄水引至下游一定距离的发电厂房集中落差,再利用调压井和压力钢管引水冲转水轮发电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开发模式往往伴随引水隧洞沿线将修建施工支洞的盘山公路。根据火溪河梯级电站引水路线的地质勘探情况,涪江公司会同设计单位提出了从进水口到厂房“一坡到底”的引水隧洞布置型式,相应的沿线施工支洞也由半山腰降低至河道边,既省去了盘山公路的施工,又优化去掉了竖井的开挖;同时对于Ⅱ类围岩隧洞采用不衬砌型式;对于Ⅲ类围岩仅作边、顶拱喷15cm厚混凝土支护及挂网 +系统锚杆,底板素混凝土厚 20cm处理;Ⅳ、V类围岩进行混凝土衬砌施工;气垫式调压室采用“钢包”技术。这种“一坡到底、高压不衬砌”技术的探索应用,不仅减少了长度约 15km的施工道路,避免了对两岸植被的破坏,也大大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投资。涪江人再次以务实的创新求索践行了“环保、科技”的电站建设理念。
进入火溪河梯级电站的大坝和厂房,你会发现这里的进厂大门关闭,地下厂房的进厂交通洞紧锁,只有 1~2名保安在执勤。随同保安用门卡刷开进出门,巡视厂房一圈,除了机组的稳定运行,诺大一个厂房竟然空无一人,连中央控制室都没有;若时机凑巧,你甚至会经历机组自动开机并网带负荷的全过程。当你还没有弄清楚命令是从哪里发来的时候,机组已经从备用静止状态转变为满负荷工作状态。询问随同的人,你则会惊叹开机命令竟然是从 360km外的成都集控室发出,这就是现代化水电站的生产管理和控制。
火溪河“一库四级”电站首尾相距 40km,地理位置接近。电站可研设计阶段即打破常规,确定了按“数字电站、网络控制、无人值班、关门运行”的建设运行目标,取消了各个电站的中控室,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扩大厂站”的模式,将四个电站全部集中在火溪河电站维护管理中心集中监控。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中取消了各电站级上位机,电站 LCU通过工业级交换机直接上网与站内光纤环、流域内光纤环及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共同组成流域梯级计算机监控系统,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承担常规梯级电站站级上位机和梯级调度计算机的全部工作。流域梯级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 “主辅机一体化”模式,无单独的辅机监控系统,其功能由主机监控系统同品牌的其他控制器完成,技术人员还可实现从集控中心通过主机监控系统对辅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维护。
同时,公司利用流域梯级电站的通讯资源优势,采用综合了 IP和SDH技术的 MSTP传输设备作为传输平台,利用流域光纤环网构建火溪河流域综合业务数据网,除计算机监控系统单独组成光纤环网外,流域内其他综合自动化应用均由该平台传输,其传送的业务包括工业电视、消防、水情、MIS、保护信息、电能量采集信息、视频会议、电话等。所有的 IP应用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现场(电站、大坝),现在只需在集控室动一动鼠标,通过该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将各个电站生产现场的情况尽收眼底,而且电站辅助系统的闸门、空压机、水泵、油泵等也可随清脆的鼠标声“应声而动”,“戛然而止”,全流域真正实现了“数字电站、网络控制”。
扩大厂站模式的成功运用,取消了电站中控室,不仅减少了开挖工程量、缩短了施工工期,为提前发电赢得了经济效益,同时将四个电站作为一个电站控制,大大减少了生产运行人员,大幅度减少了电站生产运营的人工费用。设置集控中心后,电站现场的生产生活基地均集中在了一起,大大改善了水电站偏僻、艰苦、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全面提升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水平。2009年,几位电力系统的老专家到电站参观后感叹地说:“上个世纪 90年代,我们到欧洲国家的无人值班电站考察时曾预计中国的水电建设管理水平需要一百年左右才能赶上来,没想到刚退休才几年就在国内看到了甚至超过西欧电站水平的关门电站。”
按照一般水电工程建设的惯例,绝大多数水电工程的机电建设采用的是“建管分离”的管理模式,即工程建设的机电设备由少量的管理人员负责,主要进行设备的招标、订货、催货及现场安装进度协调,对于设备的生产技术层面基本不涉及或介入很少,在工程安装调试阶段也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在 72h试运行后直接交给生产运行单位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经常出现设备投产后缺陷多,安全生产压力大,运行较短时间后就出现设备需要更新改造等问题,不仅给设备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影响,也带来了投产后生产成本的攀升,往往造成机电设备的投运状况与最终生产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导致出现后续技术改造项目多、持续时间长、难度大,投入资金较多等问题。
为保证设备投产后能满足生产运行单位的最终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技改和重复建设,涪江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公司工程建设中的机电工程管理的思路为“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具体实施上由生产运行单位的技术人员从工程一开始即介入,全程参与工程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安装监理、现场调试、检验验收,特别注意设备选型和技术协议的审查阶段,从将来运行生产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详细的技术条款,在安装调试阶段,重点把握质量验收以及对设备缺陷及隐患的控制消除,从而确保了机组基本上是无缺陷进入 72h试运行,试运行结束后即直接投入商业运行。
实施建管结合的机电工程管理模式。由于机电工程管理人员在机组投产后将负责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为减少以后工作的麻烦,工程参与人员责任心大为加强,对于每个环节都认真审查把关,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仅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刷新了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的新记录,并开创了新建电站试运行结束直接进入商业运行、连续长周期安全生产的先例。据统计,火溪河梯级电站中的水牛家、木座、阴坪电站均实现双机双投。自引水系统充水开始,最长的双机双投调试投产时间为 12d,最短的仅 7d,创造了机组安装调试的新记录。
火溪河流域自上而下为水牛家、自一里、木座、阴坪电站,电站首尾相连,上一级电站尾水直接进入下一级电站水库,其中水牛家电站具备多年调节能力,下游三个电站具有日调节能力,四个电站通过两回 220kV送出线路在天明变电站并入四川主网。由于四个电站设计引用流量的固有差异,以及山区河流区间流量的丰枯变化差异,对不同时期上下游电站间的负荷匹配(水量匹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流域的水能利用率,实现梯级电站的经济运行成为公司节能发电运行的一个全新课题。涪江公司组织运行人员经过综合分析,利用四个电站“一点入网”的先天优势,大胆创新,首次提出了流域总负荷调度概念。鉴于总负荷调度概念与《电网调度规程》中直调到单站规定的冲突,2007年 7月,在涪江公司的大力推动下,由华能四川水电公司、省电力调度中心、涪江公司有关专家组成的“火溪河总负荷节能调度课题组”成立。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深入剖析了单站负荷调度运行存在的五大问题,从五个方面对总负荷调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肯定,提出了总负荷调度的实施步骤。2007年 8月 26日,火溪河流域总负荷调度方式开始试运行,9月 26日进入正式运行,涪江公司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流域总负荷调度的发电企业,再树现代水电生产运行管理的里程碑。
实行总负荷调度以后,不仅有效解决了梯级电站的流量匹配问题,充分发挥了电站群背靠大水库优势的调峰能力,也极大地减轻了省调运行值班员和电站运行值班员的劳动强度,并为机组检修和消缺的灵活合理安排创造了良好条件,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公司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截止 2010年 3月底,在总负荷调度方式下运行,通过电站水库间的联合优化运行,火溪河流域除遭遇 2009年“7.17”十年一遇洪水和电网原因造成的短期负荷受限发生过弃水损失外,整个流域的水能利用率接近达到 100%(生态流量不计算在内),创造了流域水能利用的新纪录。
当走进以科技创新氛围渲染的木座厂房,猛然会感觉缺少一般发电厂房的机组轰鸣声,如果不是仔细倾听,你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机组是运行,还是处于备用状态。若仔细观察旋转的机组,你甚至会有惊奇的发现,运行的机组居然是逆时针旋转的,这恰好是火溪河梯级电站开发历程中大胆创新的又一杰作。按照通行惯例,木座电站可研阶段报告中水轮发电机组也是顺时针旋转的。进入技施设计阶段时,经过对厂房布置方式的优化讨论,如果水轮机采用反向进水(机组反转),则机组引水钢管的叉管就可以斜向布置,相应地地下厂房的宽度可以缩短 1.3m,这将减少厂房开挖量 2500多 m3,厂房桥机跨度也相应减小,对于减少工程投资意义重大。为此,公司工程管理技术人员与潜在主机投标厂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探讨,确认了机组反转的技术可行性。2007年 10月 1日,首次采用反转技术的两台水轮发电机组顺利通过 72h试运行后以优异的运行参数指标立即转入商业运行,截止 2010年 3月 31日,已连续安全运行 923d。事实证明,经过对水轮发电机组结构部件作相应的技术处理后,反转机组的性能也是一样优异的,火溪河的创新之旅又一次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
相对于其他灯火通明的水电厂,你还会发现火溪河梯级电站的又一特点——节能照明。当你刚走进地下厂房交通洞时,虽然两排照明灯具整齐排列在洞顶,但间隔仅有几盏零星的灯光,显得比较昏暗,让人觉得电站很久没人维护了,连灯具都几乎坏完了。其实不然,这只是地下厂房的基础照明,只要随行的生产人员轻按一下进门处的一个按键,整个交通洞及厂房立即再现灯火辉煌,有些厂房甚至不用按键,当行人走过洞口的感应探头,其他的照明则立即自动开启,这就是火溪河特色的“智能照明”。
根据梯级电站无人值班的特点,面对常规惯例设计的亮堂堂的厂房,善于创新思维的涪江人提出了节能降耗、减少照明的新课题。经过广泛讨论,大家提出了“基础照明”和“巡检照明”的概念。所谓基础照明,就是在保证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业电视能够看清主要现场情况的最少照明;巡检照明即保证现场生产人员在进行设备巡视检查或事故处理及操作时所需求的最少照明。在将这两个系统完全分开后,实行独立控制并实现照明系统与工业电视、消防监控系统及安防门禁系统的联动,当厂房现场无人时只开启基础照明,当厂房现场有人时则人为或自动开启巡检照明,对于厂房宣传标志和厂区照明则实行定时启闭,当工业电视、消防、安防等系统需要时则自动开启该点周围的照明。“智能照明”就这样在火溪河梯级电站诞生了。
智能照明的实施不仅大大降低了电站厂用电的指标,实现了节能降耗;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照明灯具的连续工作时间,延长了照明灯具的使用维护周期,有效降低了生产维护成本。
自 2003年“美加大停电”后,世界大停电事故频发,给国内电力安全供应敲响了警钟。国家电网公司及各大发电企业为加强安全发供电,减少停电损失,纷纷开展了电站及电网的“黑启动”试验研究工作。作为红色公司的国有企业,涪江公司责无旁贷地接下了四川电网“黑启动”的“先锋大印”。面对国内无规范、无经验的“黑启动”探索,涪江公司组织生产技术人员认真分析自身电站机电设备的情况,对黑启动工作的可行性进行了仔细评估,提出了“机组黑启动-电网黑启动”两步走的方案。2006年 5~6月,生产人员经过近十次单项模拟试验,确认了电站机组油、水、气辅助系统的黑启动能力,并编制了机组的黑启动程序和应急预案。经过充分准备,2006年 11月19日,自一里电站 2#机组站内黑启动实战演练成功。在无外来电源的情况下,利用机组辅助系统停机后的储能,手动启动机组恢复了厂用电系统,整个过程没有超过 10min,可谓是速战速决。随后公司生产人员再接再厉,接连解决了制约电网黑启动的机组自激磁、铁磁谐振、孤网运行稳定三大技术问题。2006年 12月 12日,由四川电网公司统一组织的国内首次电网黑启动实战演练获得成功,作为演练重头戏的自一里电站机组首先自身黑启动,然后通过 220kV线路送电至 148km外的江油火电厂,江油火电厂一台 33万 kW机组在获得厂用电后正常开机,与自一里电站并网形成电网黑启动后的雏形网络。此次演练不仅为国内其他电网及发电企业的黑启动试验提供了宝贵经验,电站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处在极重灾区的华能火溪河梯级电站,在遭受电网瓦解破坏全站失电后,现场生产人员迅速启动黑启动预案,及时恢复了电站厂用电系统,避免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并在第一时间为附近的灾区提供了抢险救灾电源。6月 16日,地震后仅一个月,已投产的三个电站机组全部恢复对外供电,成为地震灾区第一个恢复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企业。
当你在家休息或出差在外地宾馆,又或是正处在某种交通工具上需要了解公司的实时生产情况或签署某个文件报告,或在某个会议上需要马上查阅公司的文件资料,你只需打开电脑,点动鼠标,全部资源均对你开放,这就是涪江公司的无纸化网络办公系统。
自公司 2002年成立后,即开始发电企业网络办公系统的开发探索,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电企业网络办公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办公文秘、生产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子系统。其中办公文秘系统收发文的每个环节均在网络上流转,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仅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而且完全不用笔、墨、纸。生产管理系统涵盖生产实时信息、生产值班记录、缺陷及消除情况、两票情况、技术方案审批、安全学习、设备台帐、定期工作等内容,生产人员随时随地均可适时掌握相关情况,并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包括审查签字等)。合同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全部合同签订及付款审批手续,还可查阅所有合同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档案管理系统则汇集了电站建设的全过程信息档案,包括可研、设计、施工、验收、启动、质检及生产后的信息,调阅人员只需通过网络认证即可自由查阅,犹如进入图书馆。
网络办公系统的运用,不仅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节约了大量资源和办公费用,使用起来便捷又及时,更履行了节约型企业的社会职责。
水电厂由于其水流落差利用的特点,绝大多数电站均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自然和生活条件均比较差。虽然火溪河梯级电站地处九环线边上,也不过是“山清水秀,三天就够”。电站建设初期现场办公条件基本上面临“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的尴尬局面,虽然随着电站开工建设,在现场建设了一定的基本生活设施,但作为电站建成后的长期生产运行维护,职工队伍必然面临的家庭住房、医疗设施、生活社区、子女入学等问题。为稳定职工队伍,公司提出了都市水电新思维,规划利用通讯和网络新技术,实施对电站的远程控制。2005年 4月 22日,自一里电站 2#机组投产发电,成都远控中心同步投运,并成功实施了2#机组的远程控制各项试验,具备了远控的技术条件。2008年 12月 26日,在火溪河梯级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四周年的日子,经过对都市水电各项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四川电网首个流域集控中心通过专家验收进入试运行,并于 3个月后转入正式运行。2009年 7月 1日,火溪河梯级最后一个电站——阴坪电站顺利投产,公司生产人员直接在成都远控中心完成了机组投产的各项远方操作控制。至此,火溪河流域远程集控完整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实行都市水电集控后,运行生产人员在大城市值班,改变了传统现地值班方式,既远离了噪杂的工作环境,每天还可享受下班后的天伦之乐。现场生产维护人员按照对半开的方式两地上班,在工地的 15d时间里 24h工作和待命,专心致力于设备的维护消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回到都市后除了集中几天时间进行集体学习、整理资料外,还可利用集中休假时间自行组织家人或同事外出游玩休闲,既稳定了家庭,也促进了同事之间的交流了解。两地上班模式,一边是努力认真工作,一边是尽情享受生活,周期性地轮转,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水电事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八年的梯级电站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涪江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坚持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人才培养之路,造就了一批建设生产、多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涪江公司的员工除部分由省内发电企业、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等单位调入外,大部分均为大专院校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激情,但是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在大山深处建造水电站的经历,缺乏建设与生产的深层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不少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公司在建设任务繁重、生产任务紧迫的情况下,以华能“三色公司”的文化理念引领员工身居深山,用现代科技建造绿色电站,并着力在实践中练就和培养企业的人才。白天员工参加建设、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晚上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讲座,学习专业知识并研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在昨天学习认识的东西,今天就在工作中应用和印证;在上一个电站建设中积累总结的东西,在下一个电站即得到发挥和提高。几年来,公司举办的各种讲座和研讨会累计已超过 2000h,对人才的迅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还有计划的将员工派送到兄弟单位进行学习培训,参加系统或行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几年来,公司每建设一座电站,就培养出一批能人,每有一座电站发电,就涌现出一批骨干,完成了火溪河流域的全部开发建设,公司也造就了一批思想进步、业务娴熟、踏实进取、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才干的复合型人才。八年间,党组织发展和吸收了二十名新党员,选拔了九位同志进入部门领导岗位,有四位同志进入公司领导班子,六位同志被四川公司、兄弟公司选调或委以重任。如今公司培养和造就的人才已开始挑起企业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的大梁,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生力军。
自一里电站投产以来,公司在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已吸引了省内外包括湖南五凌公司、云南公司、华电西溪河公司、华电杂谷脑公司、华电闽江公司等十余家电力同行前来现场参观学习或咨询借鉴。
回顾火溪河电站的建设历程,八年时光,既是一段涪江人的创业史、奋斗史,也是一部水电人开拓进取的创新史。无论是“亚洲第一”,还是“数字电站”,无论是“流域集控”,还是“都市水电”,涪江水电建设的丰硕成果,凝聚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凝聚了各参建单位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强有力支持,涪江人以坚韧的毅力攻克了水电科技创新应用的一个又一个高峰,竖起一座又一座无愧于中国水电建设事业的丰碑!“涪江品牌”将永载水电建设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