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体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思考

2010-08-15 00:51章洪浩董金柱
山西建筑 2010年19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章洪浩 董金柱

1 城市有机体与城市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不难发现城市的很多方面和有机体的工作机能具有极其相似之处,体现在城市的产生、发展甚至反应机制等,看似无关联的个体和群体通过城市工作机能相互作用和联系。城市不断生长、发展调整自身以适应整个时代需求甚至湮灭在时间长河中,而历史街区正是过往的时代变迁留下的时代印记。城市高速发展给人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实际利益,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的不审慎态度,正在抹去这些城市中的历史印记,在伤害城市的自身调节机能。城市有机体视角正是把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进行考察,借鉴生命有机体的发展规律研读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种种矛盾,在城市有机体视角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2 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最突出的矛盾,时代发展引发的人类生活内容以及城市功能形态的转变正是历史街区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昔日繁华一时的城市中心如今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另一方面蕴含在历史街区建筑甚至砖瓦中的传统文化,却一再提醒人们再多关注也是不过分的。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正是在这种迷茫彷徨中无奈的前进着。

2.2 物质与情感的矛盾

这些历史街区蕴含几代人的情感寄托,报刊杂志充斥了海量的对传统街区的追忆,让人不免唏嘘;然而当有人真正走进并关注还生活在历史街区中的民众,你会发现拥挤不堪的居所、卫生条件极差的公共厕所,甚至时刻担心一场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这或许就是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往日情怀的矛盾。

2.3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理论往往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城市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应对高速发展时呈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今天这种城市化进程其涉及地域之广,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这种移植过来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土壤中期待成长和发展。

3 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根源

3.1 经济根源

经济发展轨迹是城市规划历史街区保护领域的种种矛盾产生的最重要的经济根源。西方经济发展轨迹更多是渐进式的,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轨迹在城市建设中都能得到反映,而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正是在这种经济模式和城市建设契合度比较高的建设实践的提炼。中国更多呈现的是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跨越式的经济发展轨迹,这映射在城市建设领域就体现为城市的历史脉络被割裂;而其中的历史印记——历史街区由于随意的开发被侵蚀或被人为地孤立成为城市肿瘤。

3.2 政治根源

土地所有制作为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核心内容,西方国家受土地私有制的制约,城市建设更倾向于市场主导,国内城市建设推进模式更多还是政府主导;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城市自身调节机能却不足以应付这种剧烈的变化;历史街区由于其敏感性,政府更愿意通过保留疗法,市场力量很难通过理性渠道进入,而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城市历史街区改造导致其逐渐失去了个性,蕴含在城市中的情感逐渐枯竭,带来更多破坏、招致更多指责。

3.3 文化根源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隶属于西方知识体系,渗透其中更多是西方哲学;东西方哲学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对物质观的争辩,东方哲学崇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问题上,西方侧重物质遗产的保护理论与其城市生活相契合,而中国理论界呈现更关注对城市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于记载传承方式的关注的倾向,而在历史街区保护应用领域这种文化态度上的差异直接孕育了现实矛盾。

4 城市历史街区的生命体特征

4.1 时间轴

从城市有机体视角下观察城市会发现——城市都是时间长河中的微小片段构成,今天国内历史街区的研究容易把关注点置于保护上而缺乏更新的研究;缺乏清晰认识到历史街区的生长和衰败,其中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被新的时代印记所取代是城市的正常代谢过程。只有把城市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置于时间的维度中进行考察才能更好的进行城市保护。

4.2 城市空间

今天国内学术界对待历史街区保护方法更倾向于另建新城与旧城平行发展的模式,针对建国初期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策略的批判,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术讨论甚至渗透到主流媒体,从侧面说明这种趋势。然而从城市有机论视角来考察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城市是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其具有自己的空间发展轨迹。其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因素的介入,放弃对其本身形态城市空间文脉的关注,转而关注所谓的功能合理以及简单追求物质遗留,并在过程中把承载全部情感、人类活动活生生的城市简化为保护完好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旅游圣地,这一点而言此做法正好和其规划初衷所倡导的趋势相违背。

4.3 城市细胞

在城市中个体和组织正是构成有机体一个个的细胞,正是这种细胞间相互作用实现了城市的不断代谢。所有的保护工作所针对的是隐藏在对象后所积淀的文化价值,绝非对物质形态的固化遗存,生活在其中的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及传承者,更应该是保护工作的核心,然而生活在历史街区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人不容乐观。受物质条件限制,历史街区中承担的各种机能逐渐随着细胞的流转而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固化丧失城市机能,很多的历史街区居然演变成为了城市毒瘤,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社会遗弃的人群,城市有机体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正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注。

5 思考

5.1 与时代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到时代变迁是引发历史街区保护矛盾的根源,在过程中强调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寻求不同策略。探寻历史街区发展源动力,寻求新的社会因素的介入。北京大山子地区798艺术区或许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旧的工业发展因素消亡了,机缘巧合下新的艺术资源的注入为地区重新焕发活力。

5.2 与自然的关系

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整个人类进化以及迁徙历程,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寻求理想人居环境的历程。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往往首先根据“风水理论”对地理、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勘查分析评价后进行选址,虽然风水有迷信的成分,其实蕴涵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准则,选择利于人生存的地理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指导择地建宅的“民间智慧”,渗透其中的正是今天所倡导的本初的“自然承载力”的概念。

5.3 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城市开发需要对历史文脉和地方文脉的重视和恰当的运用。在城市开发和建筑设计中,引用国际城市规划理论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抛弃了自己本土文化和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建筑经验和理论,就是本末倒置了。另外,对待传统街区的复原也要持审慎的态度,传统的美不在于符号的简单堆砌,而表现在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建筑物的营造如同写文章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清地区文化脉络,将文化符号、地域符号进行重组。

[1]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E◦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