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灌草造林促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2010-08-15 00:44赵爱茹
山西林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柠条饲草全县

赵爱茹

(山西省偏关县林业局, 山西 偏关 036600)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丘陵沟壑区,北靠长城,西临黄河,与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气候干旱。全县辖4镇6乡、250个行政村。总人口1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0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6.85万hm2,其中耕地5.55万hm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64 hm2),其中80%的土地不同程度受到风沙、水土流失危害,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

偏关县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把林业生态建设紧密地同农村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在退耕地内大面积推行以柠条灌木为主的灌草造林模式,带动了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群众欢迎。该县从2000年开始被列为全省首批试验示范县,2002年全面启动,至2009年底承担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任务3.32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 8 887 hm2,宜林荒山造林2.33万hm2(包括2009年拉动内需专项造林340 hm2,封山育林1 500 hm2。涉及全县10个乡(镇)的185个村委,累计退耕农户12 754户。每年享受国家政策补助2 128万元,按退耕农户户均1 668元。全县营造灌草结合造林面积4 107 hm2,占退耕地面积的46.30%。2009年全县养羊发展到38.80万只,年出栏16.20万只,其中实行舍饲养殖发展到8万只,有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700户。新建两座奶站,发展了40多个奶牛养殖户,存栏奶牛420多头。据统计,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 400元,是退耕还林前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的3.80倍,林牧业收入占到45%。扣除其他增收因素,林牧业比1999年净增加37%。实践证明,推行灌草结合造林模式,不仅缓解了林牧矛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也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发展商品型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柠条先行、灌草结合、兴林促牧,确实是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路子。在具体工作中,偏关县的主要做法是:

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偏关县贫就贫在生态环境恶劣上。经济要发展,群众要致富,首先要让大地绿起来,这是偏关县多年生产实践的总结。在目标定位上,把出发点放在改变生态环境条件上,立足于偏关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生态型林业、保护型农业、商品型畜牧业的方向发展,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沙化地均划定为退耕还林范围。规划目前为人均0.34 hm2基本农田保吃饭,其余陆续退耕还林,全县可退耕地2万hm2,保留耕地面积3.40万hm2。在建设规模上,本着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种养结合、典型带动、确保生态优先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黄河、关河、长城三大防护林带,继续扩大原有林业工程覆盖面,按照带、网、片结构模式,突出规模效益。在林种、树种安排上,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在退耕地内,大面积推行了以柠条为主的灌草造林模式,以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改良畜品种,提高出栏商品率,为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耕地不反弹,农民不减收、能致富奠定了基础。全县总体规划柠条灌木林的比重占林业用地的60%,推行灌草结合造林模式将占到退耕地面积的4成,力争5年内全县基本实现舍饲养殖,真正使农民通过退耕还林实现脱贫致富。

2 灌草结合,合理配置

设计合理的造林模式,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广种薄收,林牧矛盾突出的现状,以尽快绿起来为第一目标,在沙梁、沟壑、坡地大面积营造柠条灌木防护林、乔灌混交林、灌草结合饲草林。柠条灌木抗逆性强,适应幅度广,造林方法简便,成活率高,成林快,成本低,是偏关县多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首选的一个乡土树种。用柠条作饲草,生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通过种灌育草,载畜量大,放牧期长,且地上部分利于加工粉碎酶解混合饲料。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县林业局组织技术员,深入乡村农户调查研究、分析测算,设计出适宜本县农牧区的灌草结合造林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技术线路是,在退耕地内合理搭配灌草比例,营造灌草复合型生态林,通过灌草的合理利用,促进舍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以此来解决农民退耕还林后增收问题。在技术措施上,选择柠条和苜蓿、沙打旺、草木犀为主要品种,采取带状整地方式,柠条行距4 m,株(丛)距 1 m,带宽 80 cm,每公顷种植密度2 250穴。牧草在柠条带内采取一带4行的耧播种植方式。每公顷用种柠条7.50 kg,草籽15 kg。种植后2年即可割草,每公顷年产量2 000 kg~3 500 kg。每公顷至少可喂养圈羊460只。2001年尚峪乡曹家沟村民贾志忠,全家4口人,退耕1.45 hm2,全部种植柠条、苜蓿饲草林,当年就调整结构,发展圈养,买回菜牛10头,调回乌珠穆沁种羊20只,现在年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要求。

3 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发挥典型榜样示范作用,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为使灌草结合、舍饲养殖在全县稳步推进,偏关县先后在农牧区的楼沟、尚峪、水泉3个乡进行。2001年水泉乡在所属6村的163户农户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427.58 hm2,其中在同一流域内退出120.92 hm2陡坡耕地全部采用灌草造林模式,当年完成宜林荒山还林307 hm2。主要做法:一是坚持相对集中,不撒胡椒面。二是干群联动,乡干部包村包户并参加工程造林。三是种养结合,推进封山禁牧、舍饲养殖、灌草混种,并实行以户为基础的群退、群护、群管的护林责任制。2004年就初见成效,6村的养羊规模由原来的不足720只发展到4 400只,年人均养羊收入达到700元。楼沟乡甲咀、永兴、刘满庄、圪坨等5村2001年实施了退耕还林万亩灌草片,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00 hm2,其中退耕地种植灌草饲料林450.80 hm2,宜林荒山造林350 hm2。通过舍饲养殖、封山禁牧,确保了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也促进了舍饲养殖养得起、能增收。该乡的永兴村共完成退耕还林灌草种植面积166 hm2。村委一班人把工作重点放在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舍饲育肥羊示范小区建设和优种种羊的购买上。投资10万多元建起了能饲养400多只育肥羊的示范小区一处,面积1 650 m2,建兽医服务中心一处,购买了饲草加工机6台,引进优质种羊110只。有18户村民建起舍饲育肥羊场,有8户村民购买了示范小区羊场和房屋。现在该村每年青贮干饲草2.50万kg。至2003年底,全村养羊由1998年的500多只增长到1 200多只,养羊人均收入由1998年300多元增长到1 500多元,成为全县有名的质量型、效益型林牧业大村。目前,偏关县在典型示范带动下,退耕还林、灌草结合、舍饲养殖、封山禁牧工作全面推开,一批饲草加工专业户、舍饲养殖重点户不断涌现。

4 部门协作,跟踪服务

为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化进程,偏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把退耕还林与扶贫综合开发、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农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推行灌草结合模式、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中,一是部门协作。林业部门设计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造林模式,组织农户完成退耕地还林种草,所需草种由畜牧部门提供。二是政策倾斜。退耕还林种苗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按专项使用要求范围统筹结合。规定以乡培育10个圈养示范户,每户养20只基础母羊,种草1.34 hm2,并有暖棚,所需资金县政府每户按50%补助;农户每购买一台饲草加工机械,补助300元并无偿供应还林所需的灌草籽种,实行以物代助;对农户调运的畜种从扶贫资金中按畜种价值的70%以借代助,受益时归还;县直机关干部每人垫付100元在所属扶贫点的退耕农户购买畜种;积极鼓励以乡以村建立退耕还林、舍饲育肥示范小区建设,并优先使用扶贫资金。三是在技术服务上,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程的技术指导,把好作业设计关、种苗供应关、施工质量关和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关。畜牧部门负责饲草培育管理利用、畜品种选育、改良以及疾病防疫的技术服务,重点推广乌珠穆沁绵羊和山地优种绒山羊两个品种。乡镇政府组织搞好市场信息咨询和畜产品营销。真正做到灌草种植规模化、小区示范标准化、种草养畜一体化、饲养品种优良化、科技服务优质化。与此同时,县里改制和重组了县羊肉食品有限公司,新开发出10多种全羊系列食品,对农户畜产品销售敞开大门,热情服务。预计若干年后,林牧业一定会真正成为偏关县农民致富的支柱项目。

推行灌草造林模式,促进后续产业发展,偏关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是事关亿万退耕农民长远生计的大事,还有待于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矛盾,探索新机制,开辟新路子,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柠条饲草全县
柠条饲料林培育技术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公司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我在西藏种柠条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柠条主题公园绿化美化措施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