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效益研究

2010-08-15 00:44
山西林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京津能见度日数

刘 炜

(山西省造林局, 山西 太原 030012)

1 自然概况及建设情况

1.1 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区,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东和河北省毗连,东西宽230 km,南北长300 km。2000年工程启动之初,建设区土地利用状况为:工程区国土总面积205.84万hm2,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20 万 hm2,占 58.30%。

晋北部风沙区正面相迎毛乌素沙漠(我国十大沙漠之一,面积4.22万km2),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该区域由于受西伯利亚寒流与东部、南部海洋暖流强烈影响,呈现春季多风而干旱,冷空气活动频繁的特点。据2000年以前的气象资料统计,这一区域大风和沙暴日数年均在80 d以上,全年日照时数2 300 h~2 900 h,多年平均降水350 mm~450 mm左右,而蒸发量高达2 500 mm以上,蒸降比为5倍以上。大风、干旱、冰雹、暴雨、低温、冻害、寒潮等灾害频繁,是全省降水量最少,土壤最干旱的区域,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

1.2 工程建设范围

山西省列入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的区域包括天镇、阳高、大同、浑源、左云、大同市南郊区、大同市新荣区、怀仁、应县、山阴、朔州市朔城区、繁峙、代县等县(区)以及省直杨树林区和五台林区,涉及大同、朔州、忻州市的13个县(市、区)、232个乡(镇)、2 897个行政村。

1.3 工程进展情况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山西省实施九年来,工程进展顺利。2000年~2008年,国家已累计下达总治理任务82.81万hm2。据统计,已经完成82.41万hm2,占计划任务的99.60%,其中林业项目任务60.45万hm2(包括退耕还林21.40万hm2);草地治理计划任务202.70万hm2,完成13.18万hm2,完成率97.60%;小流域治理计划任务8.84万 hm2,完成8.89万hm2,完成率99.50%;生态移民计划任务25 000人,完成24 320人,完成率97.30%。还完成了与生态移民计划任务相配套的棚圈建设、饲料机械和水利配套设施等建设任务。中央已累计给山西省安排投资33.1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50亿元,财政安排退耕农户钱粮直补15.60亿元。

2 工程建设成效

2.1 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方面的贡献

九年来,晋北风沙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初步构建起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有效遏制了沙害东移,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给风沙区群众增收、就业创造了条件。全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方面的贡献表现在以下几点:2.1.1沙区植被有了大幅度增加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之初,晋北风沙区森林覆盖率仅为8.70%,植被覆盖率为14.70%。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九年来,共完成治理任务82.41万hm2,其中林业项目计划任务906.80万hm2(包括退耕还林 321万 hm2)、草地治理完成197.80万 hm2、小流域治理完成132.10万hm2),若对新造幼林采取严格的管护和抚育、补植措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果巩固下来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25%以上,林草覆盖率可以达到35%以上,均是项目实施前的两倍。

2.1.2 骨干防护林体系效果显著,各项气象要素变化明显

经过几年的持续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已经在晋北风沙区新建万亩以上集中连片治沙造林工程130多处,其中6 667 hm2以上大规模工程就有8处。桑干河流域、京包铁路两侧、京张公路和大运高速公路两侧、滹沱河沿岸等已建成大型防风固沙林,初步构建起了晋北风沙区防风固沙生态体系的主体骨架。特别是沿大同、阳高、天镇等县通往北京市的主要风沙道和京大高速公路两侧已经建成的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屏障,有效地遏制了地表起沙,项目区风沙危害明显减少。

根据山西省气象台提供的资料,自从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经过近9年的建设,项目区的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取得的成效。

2.1.2.1 平均风速

20世纪80年代平均风速减小比较明显,其后稍有增加;90年代后期变化较为平缓,2000年之后有微弱的下降趋势。

2.1.2.2 大风日数

从历年大风日数变化可以看出,大风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变化比较剧烈,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后变化平缓;90年代后期,大风日数出现明显增加趋势。2001年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最高值23 d;2003年大风日数骤降,达最低值8.3 d,之后一直保持相对较少的态势。

2.1.2.3 沙尘天气

从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可以看出,近10年平均发生日数为10.8 d。1996年至2002年,年沙尘天气日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3年沙尘天气骤降,由2002年16.3 d降至5 d,其后一直维持在10 d以下。

2.1.2.4 能见度

从历年年平均能见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年平均能见度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较快,之后变化比较平缓;90年代后期下降又较快,至2003年下降至最低,之后有明显回升趋势至均值附近。分析可知,前期能见度一直有下降趋势,2003年开始发生转折,能见度转为上升趋势。分时段比较,2000年~2002年能见度为153 m;2003年~2005年能见度为159 m,比前一时段增加了5 m。

2.1.2.5 湿润指数

湿润指数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指数越大,表明大气所提供给植被的水分越多。本文计算了风沙源治理区域历年湿润指数,从其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湿润指数变化相对平缓。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湿润指数有明显降低,至2001年最低,其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2年~2005年较1996年~2001年增加0.12。

2.2.3 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

据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荒漠化监测中心根据2007年卫星遥感资料分析,项目区从左云县三屯乡到新荣区堡子湾乡直至天镇县的新平乡山西、内蒙古边界的重沙化带,以及沿恒山、五台山、洪涛山土地沙化带和风积沙带都得到有效治理。晋北风沙区环境的显著改善,大幅度减轻了风沙对京津地区的影响,为北京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2.2.4 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农牧业条件逐步改善,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了农牧民脱贫步伐。首先,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项目区传统粗放的种植习惯,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对农田的投入与精耕细作和对沙化土地的有效、合理利用。遵循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项目区着力推广“6+1”灌草型防护林、乔灌草型防护林及林药间作、林经间作等模式。其次,养殖业空前发展。通过草地建设、饲料机械、暖棚等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项目区饲草和养殖业的发展。饲草产量大幅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牲畜品种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据统计,仅苜蓿产量就由2000年的4 282 t猛增到2008年的64 900 t,翻了10多倍。项目区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7.70亿元增加到2008年20.90亿元,增加171.40%。第三,第二三产业逐步发展。工程的实施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重新组织安排。主要从事建筑、运输、服务、贸易等行业,在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据统计,项目区乡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由2000年的21.9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5.20万人,增加了15%,分别占到当年劳动力资源数的21.10%和23.30%。项目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8.6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2.20亿元,增加313.96%。

京津风沙源台理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地方政府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目标、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定的制定,对增加沙区农牧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对强农富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方面的贡献

晋北沙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使19万退耕农户直接享受到国家资金补贴,许多农户仅此一项增收万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累计有30万农民参与工程建设,通过输出劳务累计获得现金收入5亿多元。在沙区有大量育苗户、运输户、舍饲养殖和林果加工户,通过发展经济林和种植黄芪、万寿菊、萱草等经济作物,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收入。据统计,13个项目县(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 757元提高到2008年的3 464元,翻了一番。

2.4 推进了社会和谐与农业生产发展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把生态文明的观念播撒到广大农村,借助国家投资,当地政府做成了以前只敢想却无力做的事。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当地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退耕还林、水利配套、舍饲养殖、生态移民等项目,把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引入了风沙区,群众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创业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京津能见度日数
汉江上游汉中区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2005—2017年白云机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研究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诱导技术的应用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常见异常现象处理及日常维护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故障实例分析
海南省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