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永禄 程少兰 李朝苏 钟贵祥
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 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技术
□汤永禄①程少兰②李朝苏①钟贵祥②
播种是小麦生产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增产和节本潜力最大的环节。根据已有研究和生产调查结果,一般劳动成本占小麦生产总成本的近70%,而劳动成本中又有70%左右是播种阶段产生的。因此,如何改革播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播种质量,是实现高产和节本增效的关键。
稻茬麦约占四川小麦总面积的40%。稻茬田在小麦生产上既有独特的优势,如地势平坦、地力较高、生产条件较好等,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不利因素,如质地粘重,耕作困难等。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采取翻耕栽培,但由于秋绵雨多、宜耕期短,使得耕整和播种质量很差,迟播、湿害、杂草、低产等问题突出。
上世纪90年代研制推广的“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使增加产量、节约成本、培肥地力紧密结合起来,应用效果良好,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之一。但是,由于近年来水稻机械收获面积不断扩大,大型收割机不断增多,水稻收获过程对土壤产生了较大的破坏作用,造成土壤板结、田面坑洼不平、秸秆杂乱无章等。这种生产条件的变化对下茬小麦播种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削弱了“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应有效果。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的集中经营,农民和种植大户对简化高效的播种技术有强烈需求,而从省外引进的大中型小麦播种机对稻茬麦田的适应性差,产量潜力较低。为解决以上问题,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农机部门紧密合作,以播种机具改良为基础,研制集成了“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技术”。
前茬水稻用半喂入收割机收获,收获过程中,稻草即被切成6~8cm的短节,自然分布于地表。然后小麦采用“2BFMDC-6型”或“2BFMDC-8型”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播种。该机具能破除种植行的土表硬壳和根茬,使种子和肥料先后播落于墒情较好的浅沟底部,碎土和根茬混合盖种。在免耕条件下只需一次作业,就实现开沟、播种、施肥、盖种、还草等多种工序。泥土和秸秆对种子的混合覆盖,提高了出苗质量和抗旱能力。
1.示范效果 2006~2007年,在邛崃市固驿镇示范50亩,验收亩产达501.9kg,是邛崃当地小麦平均亩产的1.7倍;在广汉市连山镇同田对比试验中,使用该技术的处理亩产达493kg,分别比“精量露播稻草覆盖”和“免耕撒播”处理增产1.4%和46.4%。2008~2009年,在广汉、新都、金堂、彭州、绵竹、中江、双流等地开展多点示范,总面积2 500多亩,亩产量变幅为364.9~494.5kg,平均417.3kg/亩,普遍高于当地撒播小麦20kg/亩以上,示范效果良好。
2.技术优势特点
(1)工序简便,效率高,成本低带旋、播种、施肥、盖种、还草等工序一次完成,一台机器每天可播25~30亩。若按每亩40元左右收费,比其他播种方式节约30~60元不等。如果是业主自行购买机器,开展规模化生产,其播种成本更低,可比请人播种节约50%以上。
(2)少耕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相结合,促进节能减排 该播种方式只对“播种带”进行旋耕,与全层翻耕相比,可大大降低动力需求,也能够很好地适应机收稻田的生产状况。用“久保田”机具收割水稻的同时,稻草即被切成短节并自然分撒于田间,不需人工收集和盖种。
(3)通过机具贯彻精播技术,利于高产 过去的许多高产技术都是通过人工途径实施的,但在大面积应用过程中,往往容易走样、变形,最后达不到高产目标。以机具代替人工操作,利于提高播种、施肥、盖种等各环节的质量,从而实现高产。
(4)以低投入实现高产出,综合效益好 新技术往往需要增加新投入,但本技术是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高产,最后达到高效。邛崃验收测产结果,采用2BFMDC-6播种技术,一般可增效20%以上。
本技术适用于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稻茬麦区。对于排水性好、质地偏砂(壤)的稻茬田,效果更好。预计近5年每年可推广30万亩。每亩增产30kg、节约成本60元,累计可新增小麦4500万kg、节约成本9000万元。
1.播前准备
(1)水稻收获 前茬水稻散籽后及时排水晾田,待籽粒成熟且土壤硬板时,选择晴天用久保田PRO588或洋马AG600等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顺行收割,茬高8~10cm。如果水稻倒伏,适当降低茬口收割高度。收获时将稻草切成6~8cm的小段,自然撒于田间。
(2)化学除草 免耕田土壤缺少翻动,一般墒情较好,杂草萌发早,播前除草十分关键。应选择效果好、见效快的非选择性除草剂,在播种前7~10天,选择晴天喷施除草剂。
(3)秸秆整理 水稻收获时常会因机械操作原因,造成切碎的稻草在田间成片积聚。在播种前应将秸秆大量聚集的地方适当撒匀,并把被收割机碾压的深沟填平。
(4)种子处理 在播前晒种1~2天,去除病粒、瘪粒,提高种子发芽率。为了控制苗期病虫害和提高抗旱性可采用包衣种。农户自留种和没有经过包衣处理的商品种子,播前可自行开展药剂拌种,拌种后摊开风干后即可播种。
2.播种作业
(1)土壤要求 小麦播种时田间土壤湿度适宜,田面硬而不干,湿而不烂。如果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小麦出苗的要求,可以不用灌水;如果播后土壤水分含量低,田面干燥,应及时灌水以保证出苗。
(2)机具调试 该技术小麦采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农机部门联合研 发 的 2BFMDC-6型 (或2BFMDC-8型)半旋播种机播种。作业前要对机具进行全面检查,齿轮箱加足齿轮油,拧紧紧固件,保证传动、转动部件灵活,开沟器锋利,试运转正常;调节排种器和排肥器,使播种量、施肥量合适,下种、下肥均匀一致。
稻茬麦田湿度大,播种后有泥土和秸秆混合盖种,出苗率较高,每亩播量控制在9.0~10.0kg/亩,基本苗保证13.0~15.0万/亩,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增大播量。
稻茬麦田土壤供肥能力较强,每亩施9.0~10.0kg纯氮(基肥和追肥比例是6∶4)、5.0kg五氧化二磷、4.0kg氧化钾,可以满足500kg以上的高产要求。为减少工序,提高施肥效率,可以全部用专用复合肥作底肥,根据施氮量换算所需要的肥料用量。
(3)播种作业 机手作业时要行速均匀,行距一致,保证不漏播、不多播,开沟深度一致,种子全部落入沟内,落籽均匀,泥土和秸秆混合盖种完全。作业中非地头处应尽量避免停车,以防起步时造成漏播;如必须停车,再次起步时,要先将开沟器升起,后退0.5m重新播种。地头转弯时应降低速度。更换品种时,仔细清理种子箱,以免混杂。作业过程中,机手要经常观察播种机各部件工作是否正常,特别是看排种器是否排种、输种管是否堵塞、种子和肥料在箱内是否充足。
3.配套技术
(1)品种选择 该技术属于条播方式,后期倒伏的风险较大,除加强水肥调控外,还应选择抗倒、抗病的高产品种,当前可选川麦42、川麦44等。
(2)播期选择 高产播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春性强弱和环境生态条件。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盆地小麦的高产播期在10月28日至11月3日,在安全播期内,弱春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强春性品种可以适当晚播。
(3)播后管理 四川盆地秋冬温度相对较高,播前未能完全除掉的杂草在小麦苗期会陆续长出,在小麦3叶期,每亩用10%的苯磺隆除草剂对水喷雾,再防治1次田间杂草。
拔节以后,茎叶和幼穗生长都大大加快,对肥、水的需求量比前期明显增多。如果此时叶片肥大,长势旺盛,应该推迟灌水追肥时间。在拔节初期每亩用50%含量矮壮素(CCC)的水剂100ml对水30~40kg均匀喷雾,延缓其生育进程。如果此时叶片短小,色泽淡绿甚至泛黄,分蘖数量少,表明肥水不足,生长不良,应该及时配合灌水重追拔节肥,每亩可用6~8kg尿素,在灌水后撒施,以免养分流失。
小麦主要病虫害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3月上旬至4月中旬,每亩用井冈霉素1包+15%粉锈宁75~100g,对水40~60kg喷雾,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扬花始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g加水50~75kg对准小麦穗部喷雾,预防赤霉病;在孕穗至灌浆期用10%吡虫啉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20%氰戊菊酯乳油对水喷雾防治蚜虫。
(通联: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成都610066 ②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