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萍 (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兽医站 271200) 李兴云 (山东省宁阳县畜牧局)
新泰市某养狐场饲养蓝狐、北极狐共计130只,自2010年3月初开始,有部分狐狸精神萎顿,逐渐发生下痢,经测体温高达40~41℃,到3月底已死亡1~2月龄幼狐10只,母狐流产率达15%。经专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狐狸副伤寒 ,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该病。下面笔者就该病的详细情况做一下介绍。
沙门氏菌为且短杆菌,宽0.5~0.6µm,长1~3µm,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24h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单奶糖、山梨醇、甘露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沙门氏菌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琼脂培养基上于-10℃,经115d尚能存活。在干燥的沙士可生存2~3个月,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保存4年之久,在含29%食盐的腌肉中,在6~12℃的条件下,可存活4~8个月。高温情况下,60℃经1h,70℃经20min,75℃经5min死亡。沙门氏菌在0.1%升汞浴液、0.2%甲醛溶液、3%石炭酸溶液中15~20min可被杀死。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8~20d,平均14d;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5d。
慢性经过的病倒,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减退,下痢,粪便混有粘液,逐渐消瘦,贫血,眼睛塌陷,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病狐狸多卧于小室内,很少运动,走动时步履不稳,行动缓慢。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经3~4周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狸,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病狐狸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病狐狸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病的后期出现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的情况下,7~14d死亡。常出现黏膜和皮肤黄疸,特别是猪霍乱沙六氏菌引起的本病更为明显。
急性经过的病狐狸拒食,精神先兴奋后萎顿,体温高达40~42℃,眼睛下陷无神,有时出现脓性结膜炎。少数病狐有粘液性化脓性鼻漏和咳嗽。病狐很快消瘦,下痢和稍有呕吐者,粪便变为水样或液体状流出,并混有大量卡他性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在起立时常支持不住而摔倒,病症后期后肢麻痹,全身衰竭,直至死亡。
病狐均出现黏膜黄疸,而且在皮下组织、骨骼肌、荚膜和胸腔器官也常见黄疸。大肠黏膜稍肿,表面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并有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切面黏稠外翻,小叶纹理展平,胆囊肿大,充满黏稠胆汁。脾脏明显肿大,体积约为正常6~10倍,呈现暗褐色或暗红色,切面多汁。肝门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触摸柔软,呈灰色或灰红色,切面多汁。肾脏肿大呈暗红色,在包膜下有点状出血,膀胱空虚,黏膜上有散在出血点。
概括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细菌学检查可进一步确诊。方法是:无菌从病狐耳静脉外采血,放于琼脂或肉汤培养基(内添加胆汁),在37~38℃下培养6~8h,取其生长物与沙门氏菌特异血清作凝集反应,即可确诊。
6.1 预防措施 以消灭病原,阻断传播途径,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主。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保持狐舍卫生,消灭苍蝇和鼠类,防止其它动物进入狐场,以防病菌对饲料、饮水、用具造成污染,特别是幼狐培育期,必须喂给质量好的鱼、肉饲料,日粮按规定须含有青菜、肝、血液和牛奶,不可频繁换料。
6.2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是消灭疫病源,防止机体脱水和自体中毒,保护胃肠及肝功能。静注抗生素、糖盐水、林格尔液、强心药等。具体治疗如下:(1)链霉素100万IU用2~3d,加适量温开水溶化1次灌服,2次/d,一直到下痢停止或粪便中不带血为止。服药的次数不宜多,不然会使有益菌杀伤太多,造成消化不良。轻者2~3次,重4~5次。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病和下痢也有同样显著疗效。(2)内服补液剂:氯化钠1.0g、氯化钾0.5g、碳酸氢钠1.5g、葡萄糖10g,加常温水300ml一次灌服,2~3次/d。(3)肌注卡那霉素10~15mg/kg体重,维生素K3,2ml/次,1次/d,连用3d。(4)对症治疗,可皮下注射20%的樟脑油,以增强心脏机能,剂量为幼狐0.5~1ml,成年狐2ml,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新霉素和左旋霉素,幼狐量为5~10mg,成年狐为20~30g,连用7~10d。由于肠道损害影响消化吸收,应补充维生素A和复合维生素B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