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论形式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2010-08-15 00:42贺根民
关键词:专论王国维小说

贺根民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小说专论形式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贺根民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小说专论是最具近现代色彩的小说批评方式,从形式上看,小说专论的理论导向性,超越了散论的即兴鉴赏的批评模式,突破了评点和序跋营构的传统小说批评框架。小说专论的理性品格,刷新了新小说家的批评视野,加重了近代小说批评的科学色彩和理性因子,揭开了中国小说批评的新页。

小说专论;形式;小说观念;小说期刊;思维模式

文学观念由传统趋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传统小说观念因为时代语境的嬗变与文学本体自身的发展,在小说批评方式上呈现新旧并存、互为补充的样貌。作为传统小说批评方式的替代和演变,小说专论的出现,打破了评点和序跋营构的传统小说批评框架。小说专论是最具近代色彩的中国小说批评方式,从形式上看,小说专论的理论导向性,超越了散论的即兴鉴赏的批评模式,从散论到专论,标志着晚清民初小说批评方式的成熟。

一、期刊机制下的形式突破

小说专论是小说批评方式论著体的一种,它同小说专著一道,以其严密的思维特征跟传统小说批评方式区别开来。它们一般能较为集中地就某一小说思潮或作家作品作深入的阐述和分析。真正文本形式上的小说专论肇始于晚清民初,是现代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通常以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论断而著称,“它为文学批评的理性思维特色的体现、为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质的体现,提供了最适宜的天地”[1]。小说专论形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篇幅长、逻辑相对严密,往往为了某一中心论题,小说批评家不厌其烦地论证,极力做到以理服人,并在具体阐述时,自觉展现自我追求文体独立的文学立场。新小说批评家对小说地位及其艺术的鼓吹,更彰显中国小说批评的近代色彩。晚清民初的小说专论,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与民智之关系》和《论小说之教育》等,就是由一个具体论题出发,延展到小说文体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新小说家企图把握小说艺术规律的文类自觉。

晚清民初定期刊物的产生,为小说专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清代末期发表的小说多首先发表在杂志上,其中有一部分后来被集中起来出单行本。从杂志初出到单行本,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全新的出版形式”[2]。机器复制、分期连载为特征的杂志时代取代了线装出版的单行本时代,出版装帧的近代气息使小说(包括小说专论)走向公共媒介便成为可能,阿英言:“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3]昔日文人发表作品的主要方式是文集,在古代的版刻条件下,精明的书坊主不会斥资印刷篇幅繁杂的专题性的批评文字,这一则不符合当下小说读者的欣赏习惯,一是在古代印刷技术的条件下,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而晚清民初印刷手段的革新,为小说专论的繁荣准备了物质基础。《瀛寰琐记》创刊时,还只能采用线装的形式,到1902年《新小说》创刊时,则基本运用了洋装纸。1904年清廷至少在江南、苏州、杭州、湖州、扬州、广东、江西、湖南等地设立官书局,陆续刊刻应用书籍。发展迅速的晚清民初的民营出版业,也为小说专论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据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画月报》第一期统计,入会的出版书局包括商务印书馆、点石斋画局、有正书局、文明书局和广智书局在内已有二十二家,另有教会创办的各种出版业。出版业的兴盛和印刷手段的便捷,都为小说专论的出现提供了先行条件。程华平云:“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用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序、跋、凡例、缘起等在形式上也属于单篇论文,因此得到了保留),自然是我国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形式的重大变革。这里面有西方文学观念的引进、批评方法影响的因素,但是近代铅印的普及,是促成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以单篇论文形式出现的一个最基本条件。”[4]诚然,种种出版方式的革新是小说专论出现的技术前提和物质基础。

晚清民初期刊所设置栏目,像“论说”、“评林”、“论谭”等栏目,加速了专题论文的诞生。《新小说》杂志“论说”追求的是“本报论说,专属于小说之范围,大指欲为中国说部创一新境界,如论文学上小说之价值,社会上小说之势力,东西各国小说学进化之历史及小说家之功德,中国小说界革命之必要及其方法等。”[5]这些期刊栏目的有意提携,刺激了小说专论的繁荣。若就小说杂志的实际刊录情况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的缓慢演变轨迹。《新小说》杂志“论说”栏目下共登载文章4篇,除了第14号三爱的《论戏曲》外,其余三篇全为小说专论。创刊号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就小说与社会的关系设论,为小说新民思潮鼓吹呐喊;第7号上狄葆贤的《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和第17号上金松岑的《论写情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则标示着社会启蒙色彩的淡化,显露了小说批评回归本体的文化趋向。晚清四大小说期刊的另外三种,《绣像小说》无专门的“论说”栏目,其所发表的小说专论仅有夏曾佑的《小说原理》一篇,相对于梁启超颇具政论色彩的小说专论,夏作逆小说启蒙思潮而动,明确道出创作小说的五大难处,更体现出其注重文本分析的批评特征。《月月小说》杂志自1907年10月第9号开辟“论说”栏,介于晚清文人对小说外延宽泛的认识,该栏发表的文章并非全属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专论,像《论外人干涉官膏之应付失宜》就跟小说关系不大。真正的小说专论就是王钟麒的三篇文章:第9号上的《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第11号上的《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和第14号上的《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这三篇专论,总体上体现出小说批评由外围向本体回归的倾向。《小说林》杂志创刊号即有“论说”一栏,而其真正刊载小说专论也只有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一篇,纯粹是立足于小说本体的角度发言立论。“最早在理论上倡导小说史研究的是王无生”[6],其《中国历代小说史论》立足本国传统,梳理中国小说的渊源。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则据守传统的小说目录学立场,勾勒中国小说的流变,言辞之间,不乏鄙夷小说家之意,这就跟王钟麒形成鲜明对照。佚名《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分论了施耐庵的事迹、戟刺、著录、思想和效果,则为中国第一篇小说家传论。这些都显示了小说专论的批评魅力。

若就陈平原、夏晓虹《1897-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而论,该编目中的50篇小说专论大致以1906年为界,分前后两期。从数量上考察,后期的专论大大超过前期,1907年和1908年是登载数量最多的两年,1907年有16篇,1908年亦达14篇之多;从刊载的小说期刊分析,小说专论主要发表于《中外小说林》杂志,1907和1908年该刊的“外书”栏推出了近20篇小说专论,系统地阐明小说与社会、风俗和教育的关系,数量之多、论题之集中当为同类刊物之翘楚。根究这一形质统一的文学现象,诚与该刊主编黄小配兄弟的审美眼光和识见密不可分;从论述的角度衡量,前期的小说专论主要就小说的地位、价值等方面立论,多是为小说争得一张文坛的入场券而努力鼓吹,后期则趋向于审视小说文本自身,更多地去摸索小说的文体规律。大体而论,晚清民初小说专论主要针对整个小说领域而发,侧重对某一特定对象的作家作品分析的,倒是不怎么突出,《1897-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所例举的,也只有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警庵《社会小说〈荡寇志〉之乖谬》、遇圆《宋公明大起梁山寇打无为军复仇论》、佚名《著〈水浒传〉之施耐庵与施耐庵之著〈水浒传〉》、陈蜕庵《列〈石头记〉于子部说》、王钟麒《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六篇。小说专论的议论主题则由前期的政治教化逐步转化为后期的言情娱乐,这种演变轨迹折射了新小说家由外向内、不断认识和关注文体自身的观念历程。

二、思维新构架与批评先驱者的创见

小说专论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清晰的标志。它打破自我独尊的文学陋习,以西方的思维模式来探索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促进了中国小说批评方式的革新。传统的文化语境因为时代巨变而浸染鲜明的革命色彩,小说批评之作为文人遣兴之具的消费功用受到挑战,小说批评的公众媒介地位却得以肯定和认可,以着意于抽象系统分析为能事的小说专论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小说家的选择。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云:“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7]中国传统文学是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系统,其思维方式的稳态结构,前后相继一直流衍至晚清,而新小说家对西方思维模式的有效吸收和转化,则开始突破这一结构的强烈制约,为本土的传统小说和新创小说在文本阐释和理论发扬上,提供了一个足可效法的途径和一种有利的思维借鉴。

陈平原、夏晓虹《1897-1916年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编目》所列举的小说专论中,若截取1907年的16篇专论作一分析的界面,就可清晰地归纳新小说家化用西方思维模式的特点。16篇专论中,只有佚名的《读新小说法》思维接近于传统的散论,其余的15篇则注重于抽象的思辨,像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和佚名《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或分点,或分节,其论述方式明显借径于西方的思维模式。而黄伯耀的《义侠小说与艳情小说具输灌社会感情之速力》、《学校教育当以小说为钥智之利导》、《小说之支配于世界上纯以情理之真趣为观感》、《探险小说最足为中国现象社会增进勇敢之慧力》,黄小配《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以移易社会之灵魂》,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等论文,论述时空从古至今,由外国及本土,点的连接与面的呈现,相得益彰,他们克服了传统小说批评方式即兴散漫的弊端,从而体现出其浓郁的科学分析色彩。

如果说晚清民初印刷条件的改善,为小说专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那么,西方论著的榜样作用和小说批评先驱者的天才创见,更夯实了其理论根基。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开其端绪,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扩大其潮。他们以其各自对小说文体的领悟,开启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之批评方式更新的不同维度。鉴于梁启超领袖群伦的地位,小说专论基本沿袭梁氏的论述途径,侧重小说与其他文类、小说与社会的外围关系设论,像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社会之关系》、黄伯耀《小说发达足以增长人群学问之进步》、《小说与风俗之关系》、黄小配《改良剧本与改良小说关系于社会之重轻》、《学堂宜推广以小说为教书》,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基本就小说与社会、小说与生活的关系而论,对小说影响社会的功能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使之成为晚清民初小说专论的重要形式。倒是王国维开辟的着意小说本体的专论形式鲜有回响,只有在夏曾佑和狄葆贤等少数批评家那里,得到接续与响应。夏曾佑《小说原理》、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较为忠实于小说理论的本体层面,他们同王国维一道展现了小说专论追求的另一向度。

熔铸西方哲学、美学原理来解读传统小说,王国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章先立定了哲学与美学的两重理论基础,然后于第二章进而配合前面的理论基础来说明《红楼梦》一书的精神哲理之所在,再以第三、四章对此书之美学及伦理学上的价值分别予以理论上的评价,更于最后一章辨明旧红学的诬妄,指出新红学之研究的正确途径,是一篇极有层次及组织的论著,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8]王国维第一次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化用西方文论观综合阐述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罗德荣对这种开创的实绩这样评价:“可以说,在王国维之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还从未有人以如此系统的哲学与美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独特的考察。他所采用的富有逻辑思辨的分析推理的批评眼光和方法,连同他的文章体式,已完全突破传统批评的框架,从而将小说美学从创作的附庸提高到独立学科的地位。”[9]就其批评指向而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着意于思维方式的新变,树立了一座近世文学批评的界标。

三、结 语

小说专论的理性品格,刷新了新小说家的小说批评视野,也因为其相对周密的思维逻辑,加重了晚清民初小说批评的科学色彩和理性因子,揭开了中国小说批评的新页。小说专论侧重于小说规律的总结和摸索,它们往往是对小说文类的普遍性特征,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小说文本。小说专论的弊端亦由此而生。新小说批评家刻意追求小说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思维的严密性上显露了时代特色,却因为其主要就事物的共性而论,对事物的个性特征缺少足够的关注,以致论述问题相对空泛,容易堕入玄论的误区。小说专论严谨的推论特点、相对缜密的逻辑构架,并非初识文字的国人所能理解和消化,其相对突出的精英文化表征,远离了平民大众的接受趣味,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专论的接受效果。

[1]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2.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C]//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8]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9]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责任编辑:李登叶)

The Form of Novel M onograph and the Renewal of Modern Novel Idea

HE Gen-m in
(School of Humanities,Guangxi Teachers’Colleg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The novelmonograph is a novel criticism w ith themostmodern color.Novelmonograph’s theory exp lorative surmounted the connoisseurship criticism pattern,w hich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novel criticism frame that critically punctuated w ith the p reface and postscrip t camp construction.Novel monograph’s rationalmoral character refurbished w riters’criticism vision and aggravated the scientific color and rational factor in modern novel criticism,w hich opened a new leaf in the Chinese novel criticism.

novel monograph;fo rm;novel idea;novel periodical;ideological mode

book=2010,ebook=23

I207.4

A

1671-0304(2010)02-0067-04

2009-06-05

贺根民(1971-),男,湖南邵东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专论王国维小说
世界首都中国文学史专论《中国文学史纲要》中译本出版
本刊特别欢迎简报、快报、短评和小专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欧盟草药专论现况及对中药在欧盟注册的影响
专论:发达国家共产党的新变化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