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巨桉主要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2010-08-15 00:43李见辉陈小平向文静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叶背羽化桉树

李见辉,陈小平,向文静

(1.成都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四川成都 610031;2.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四川成都 610081)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属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双蒴盖亚属 (Subgenus symphymyrtus),横脉组 (Transversara),柳桉系 (Saligance)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原产于澳大利亚,1986年四川将巨桉引入洪雅林场并确定为四川省主栽桉树种之一,1998年开始在四川大面积发展[1]。

随着国家对工业原料林的重视,大规模人工栽培的巨桉工业原料林发展迅速,目前成都市栽植规模已达 3万余 hm2,并且多数为人工纯林。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巨桉有害生物的发生随之上升。本文是对成都市巨桉重点分布区和主要栽培区进行的有害生物调查结果报告和防治对策建议,并指出可能造成极大损失的病虫害。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线路

2008年至 2009年,根据全市巨桉资源分布情况,设定调查线路。对主要分布区的蒲江、新津、彭州、大邑、青白江、金堂、双流 、温江 、邛崃 、崇州以及成都市主城区等区域进行了监测调查。

1.2 调查方法

以踏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查以标本采集,了解危害程度为主;专题调查,每个县至少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方 5个进行逐株调查,每个样方的株数不少于 30株。在部分大量发生病虫害的寄主上进一步调查病情指数及危害程度;野外采集的标本通过室内保湿和分离培养进行病原及虫害种类鉴定[2]。

2 结果分析

2.1 病害 主要的病害有 4种[3~4]

(1)猝倒病(Rhizoctonia solani):又名立枯病,病原是半知菌亚门束梗孢目束梗孢科的立枯菌(Fusarium solani)。发病初期在芽苗出土基部尚未木质化,表皮的角质层木栓层尚未形成,病原从根颈部侵入,苗茎上呈黄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茎部,根茎部被病菌环绕后呈水渍状,苗茎软腐弯曲而猝倒,迅速死亡。

(2)紫斑病 (Phaeoseptoria euca lypti):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变红褐呈紫红色不规则病斑,叶片两面均能发病,密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叶背多于叶面(叶背叶脉粗糙膨大),严重时一叶上有数 10个病斑,从下部老叶向上发展,后枯黄脱落。凡沙质地易干旱、管理不善、养分差、林木生长弱的易感该病。在高温高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快。

(3)根癌病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位,有时也危害地上部的枝条和主干,尤以苗圃发病严重。受害部位产生肿瘤,多为球形或扁球形,小的核桃大小,大的 5 cm~6 cm,最大可达10 cm以上。每株肿瘤少则 1个 ~2个,多的可达几十个。癌瘤逐年增大,到 3 a~4 a时,可达拳头大小。感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细根极少,地上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甚至全株枯死。

(4)焦枯病(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是桉树苗期重要病害之一,由帚梗柱枝菌(Cylindrocladium)引起,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枝、叶,引起叶枯、枝枯或顶枯,幼树的叶子大量焦枯脱落,甚至整株枯死。病害发生严重时甚至造成成片苗木枯死。主要发生于 6月 ~9月高温多雨季节。病害从植株下部枝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大量落叶的植株一般仍可萌发新叶,但叶片细小,严重影响当年及翌年的生长量。

2.2 虫害主要的虫害有 14种[5]

2.2.1 根部(地下)害虫

(1)黑翅土白蚁 (Odono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此虫营土居生活,是一种土栖性害虫。主要以工蚁危害树皮及浅木质层,以及根部。造成被害树干外形成大块蚁路,长势衰退。当侵入木质部后,则树干枯萎;尤其对幼苗,极易造成死亡。采食危害时做泥被和泥线,严重时泥被环绕整个干体周围而形成泥套,其特征很明显。危害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冬季极少危害,幼树受害较重。成虫有趋光性,分飞后雌雄脱翅配对,寻找适宜的地方入土营巢。蚁巢一般离地面 1m~3 m,每年 4月 ~10月出巢危害,4月初工蚁咬食桉树幼林的根,11月 ~12月集中入蚁巢越冬。

2.2.2 叶部害虫

(2)油桐尺蠖 (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又名大尺蠖,幼虫咬食叶片,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发生猖獗时,使巨桉生长受到严重损失。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坠,飘荡扩散,幼龄时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尔后则取食叶片,行动为典型“步曲”状,静止时佯作枯枝状。在成都 1 a可发生两代,以蛹在根际表土越冬。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第 1代幼虫于 4月中旬出现,6月下旬结束;第 2代幼虫发生于 6月下旬至 8月下旬。成虫期长,除越冬代羽化高峰较集中外,以后各虫态发生均不整齐。幼虫期最短 30 d,最长可达 54 d。成虫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寿命 3 d~10 d。

(3)长肩棘缘蝽(Cletus trigonus Thunberg):成虫在枯枝落叶、村舍墙壁缝隙以及禽舍等处过冬。翌年 4月、5月间出蛰活动。产卵于叶背,并列成平铺状,8月份新 1代成虫出现。成虫及若虫均以锥形口器吸食多种植物汁液。

(4)茶袋蛾(Clania m inuscule Butler):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严重发生时,食光整株叶片。该虫喜集中为害。该虫在成都 1 a发生 2代,当年 1代幼虫于 6月 ~8月发生,7月 ~8月为害最重。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 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

(5)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 Cramer):幼虫食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表皮,或叶肉,致叶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块。大龄幼虫食叶呈较平直缺刻,严重的把叶片全部吃光。成虫有趋光性,寿命 4 d~9 d。雌蛾喜欢晚上把卵产在嫩叶的叶背,数十粒 1块,排列成鱼鳞状,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每雌产卵期2 d~3 d,产卵量 500粒 ~900粒。低龄幼虫群集性强,幼虫 1龄 ~4龄取食叶背的表皮及叶肉,造成淡黄色枯斑,五龄起食全叶。3龄 ~4龄开始分散,老熟后在枝桠间、干上结茧化蛹。

(6)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初孵幼虫仅吃叶肉,留下表皮,3龄以后吐丝卷叶,隐藏叶内取食,虫粪排在卷叶内。该虫有更换虫苞的习性,盛发时树冠上可形成大量虫苞,后期把叶子吃成扫帚状,既影响生长,又严重破坏观赏。该虫 1 a发生 3代 ~5代,以老熟幼虫在杂草及寄主植物枯叶、残株中越冬。第 2年 4月间化蛹,5月羽化为成虫,6至 8月间成虫均能羽化。成虫交尾后,产卵于寄主植株上,第 1代幼虫以为害木槿、蜀葵为主,第2代严重为害梧桐,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啮食叶肉,3龄后吐丝包叶,蚕食叶片,而且有转移为害,一只虫可筑多个虫苞的习性。幼虫一般在隐蔽处发生较多。成虫有趋光性。

(7)乌桕黄毒蛾(Eproctis bipunctapx Hampson):此虫在成都 1 a发生 2代,以 3龄 ~5龄幼虫越冬。次年 3月下旬开始出蛰活动,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6月下旬至 7月上旬第 1代幼虫孵化,9月上中旬第 1代成虫羽化产卵,9月中下旬第 2代幼虫孵化,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幼虫自孵化至老熟均具群集性,常数十、数百群集取食。轻则影响巨桉生长,重则造成整株死亡。

(8)斜纹夜蛾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该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食性杂,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1 a发生代数为 4代 ~5代,以蛹在土下 3 cm~5 cm处越冬。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9)黄尾毒蛾(Porthesia sim ilis Fueszly):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即交尾、产卵。卵成块产于叶背,或枝干上,常数十粒排成长袋形卵块,表面覆有雌蛾腹末脱落的黄毛,每雌可产卵 200粒~500粒,卵期 7 d左右。初孵幼虫先群集叶背取食叶肉,2龄后分散危害,蚕食叶片,老熟后结茧化蛹。在 2代区,春天 4月发芽时越冬幼虫破茧而出,危害嫩芽和叶片,5月中旬开始老熟结茧化蛹,6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

(10)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 Walker):成、若虫喜于嫩枝和芽、叶上刺吸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影响枝条生长,重者产卵部以上枯死,削弱树势。1 a发生 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5月陆续孵化,为害至 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 20余天取食后开始交配,8月下旬至 10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中旬至 10月上旬为盛期。白天活动危害,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产卵于当年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 4mm~5 mm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每处成块产卵 5粒 ~22粒,产卵孔排成 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绵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每雌可产卵 120粒 ~150粒,产卵期 30 d~40 d。成虫寿命50 d~70 d,至秋后陆续死亡。

(11)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uller et Denis):该虫 1 a发生 4代 ~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 1代幼虫至第 5代幼虫分别出现在 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 9月中旬至 10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弱,趋光性强。卵产于叶背、枝干分叉处或产在土缝间、屋檐下的稻麦草堆等处,卵块覆盖黄褐色绒毛。初孵幼虫能吐丝随风漂移,幼虫行走如架桥,故名“造桥虫”。幼虫食性杂,取食芽叶及嫩茎,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形成光秆。

(12)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 Laicharting):成、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以成虫在土壤中、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 4月出来活动,为害芽、叶,并把卵产在叶上,成堆排列,每雌产卵千余粒,卵期 6 d~7 d,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幼虫期约 10 d,老熟幼虫化蛹在叶上,9月中旬可同时见到成虫和幼虫,有假死性。

2.2.3 干部害虫

(13)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该虫 2 a~3 a发生 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内越冬。幼虫跨年度两次为害,危害比一般的天牛严重,啃食树干成粗木丝并上下填充在蛀道内,多时掉到地面上在树干周围布满木丝。成虫在蛀道内越冬,可生活 8个月 ~10个月,羽化飞出后只能存活 40 d左右;补充营养后产卵。卵多产在距地面 1.5m~2 m处树干的卵槽内,卵期约 15 d。幼虫于 7月孵化,此时卵槽凹陷,潮湿。初孵幼虫在韧皮部为害一段时间后,即向木质部蛀食,被害处树皮向外纵裂,可见丝状粪屑,直至秋后越冬。

(14)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初孵幼虫喜群集,并在伤口处侵入为害,初期侵食皮下韧皮部,逐渐侵食边材,将皮下部成片食去,然后分散向心材部分钻蛀,进入干内,并在其中完成幼虫发育阶段。干内被蛀成无数互相连通的孔道。榆木蠹蛾在4龄后转移至根部为害,先将根颈皮层蛀食剥落,然后向心材横向或上下钻蛀。沙柳木蠹蛾幼虫一生均在根部危害。小木蠹蛾幼虫的为害较集中,常聚集数十头乃至数百头于树干内,形成较大的空心。

3 讨论

3.1 主要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和成因

比较国内外桉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可为成都制定桉树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思路。我国桉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有其自身特点:一是种类乡土化,大面积营造桉树林后,桉树种植区周围病虫害不断迁入,害虫经历了被迫取食到适应取食的发展过程,病原微生物也逐步适应了新的寄主,许多病虫害逐步上升为桉树的主要病虫害。目前桉树的主要害虫都是当地的乡土昆虫,原来的寄主不是桉树;二是主要发生于幼林期,在国外桉树主要产区澳大利亚,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在桉树生长的中后期,而我国目前的桉树有害生物主要发生在造林的当年或次年,并且其主要寄主范围不广[6]。

纵观成都桉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现状,可认为桉树有害生物是一种生态灾害。大面积桉树纯林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使桉树林的生态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有害生物的暴发或流行创造了条件。集约化的经营措施又为桉树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机会[7]。

3.2 主要病虫害的控制对策

为持续控制桉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应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南,以生物学、森林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预防与除治并举的原则,建立桉树有害生物防控预案,保持对桉树主要有害生物控制的高压态势,稳定地将其发生和危害程度控制在经济阈值内。

3.2.1 全力抓好桉树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初始则有可能扑灭,延误时机则难以控制,因此要特别强化监测预警工作。要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在完善常规调查技术的基础上,做好桉树有害生物的预报、通报、警报,同时要积极发挥基层护林队伍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公众参与桉树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

3.2.2 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成效

主要采取生态学的防控措施。一是把整个桉树林生态系统而不是有害生物作为控制对象,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治措施上不局限于常规措施,重点要采取林业措施为主,结合其它无公害措施,以控制桉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不同的桉树树种及无性系都有其适生范围,应适地适树,创造有利条件,让桉树充分发挥速生的优势,并对有害生物保持较强的抵御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桉树生长,不利于桉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环境。三是药物防治尽量使用生物制剂,不排除使用高效的化学农药,但更注重农药的环境协调性,尤其是使用时间、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四是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防控预案,以便及时、主动地控制桉树突发有害生物的危害。

3.2.3 加强检验检疫以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首先要建立桉树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风险分析;其次要加强检疫检验工作,由于许多桉树有害生物(如桉树青枯病、桉树枝瘿姬小蜂等)极易随种苗扩散蔓延,因此要重点加强外调桉树种苗的复检,经常开展检疫执法检查,御敌于市境之外。

[1] 冯茂松,张健,钟宇.四川巨桉人工林 DRIS诊断及养分标准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661~665~719.

[2] 伍建榕,陈秀虹,吕梅,等.昆明世博园植物病害种类调查及防治建议[J].中国森林病虫,2005,(3):22~25.

[3] 牟新涛,周旭东.桉树人工林“滞长症”植原体探讨[J].桉树科技,2009,26(1):36~39.

[4] 彭立志,李淑湘.桉树容器育苗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4):54~554.

[5]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6] 顾茂彬,邓玉森.桉树害虫的检疫[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5):552~555.

[7] 黄咏槐,黄焕华.我国桉树主要病虫害现状及控制策略初探[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1):83~85.

猜你喜欢
叶背羽化桉树
一个人的长白山
天马山有雨
天马山有雨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柑橘光害的预防
铝胁迫下不同桉树无性系叶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