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利
(山西省翼城县林业局, 山西 翼城 043500)
核桃黑斑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的细菌病害,各核桃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病。此病主要危害核桃果实,病果率达到20%~45%,造成果实变黑、腐烂、早落、核桃仁干瘪。此外,该病还危害叶片、嫩梢,一般受害率达70% ~100%。近年来,由于经济林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翼城县核桃树发展速度很快,该病害已经严重影响了核桃果实的质量。经笔者近年的实地观测调查,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叶片感病,首先在叶脉及叶脉的分叉处出现褐色小点,扩展以后,病斑多呈四方形或多角形。其后在叶片各部及叶柄上也出现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色,外围有一黄色晕圈。严重时病斑连片扩大,中央脱落,形成穿孔,或全叶枯焦脱落。枝梢上的病斑呈长棱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稍下陷。严重时病斑扩展包围枝条一周,造成枝条上段枯死。
果实感病后,果面上出现小而微隆起的褐色软斑。以后软斑逐渐扩大,并下陷,变黑,外围有水浸状晕圈。果实由外向内腐烂,常称之为“核桃黑”。幼果发病时,内果皮尚未硬化,病菌向果内扩展可达核仁,导致全果变黑,早期脱落。果实长到中等大时,内果皮硬化,病菌只侵染外果皮,但核仁生长同样受到影响,成熟后核仁呈不同程度干瘪状。
花序染病产生黑色水渍状斑,不展开,以后花轴变黑、弯曲,导致早落。
该病原菌属于细菌中黄单孢杆菌的核桃黄单孢杆菌。菌体短杆状,0.5微米~2微米 或 0.3微米~0.6微米,一端有一根鞭毛,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溶解明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至橘黄色,圆形,光滑。
病原菌主要在病枝、病果、病芽和昆虫体上越冬。次年春天,核桃展叶期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首先使叶片感染,再由叶片传播到果实及枝条上。细菌能侵入花粉,所以花粉也可以成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每年4月~8月发病,反复浸染多次。
细菌从皮孔和各种伤口侵入。核桃举肢蛾、核桃长足象等害虫在果实、叶片以及嫩枝上取食或产卵造成伤口,以及日灼伤、雹伤都是该种细菌侵入的途径。此外,山核桃蚜虫、核桃扁叶甲等,也能成为细菌的传播者。
核桃黑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细菌侵染叶片适温为4℃ ~30℃,侵染幼果的适温为5℃ ~27℃,一般雨后迅速蔓延。翼城县弃里村病害盛发期是7月上旬到8月中旬,因适逢雨季,而举肢蛾危害、日灼、雹伤等又给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病害大量流行。据观察,新疆核桃发病重于当地核桃,阴坡重于阳坡,弱树重于健康树,苗木和老树重于中、幼龄树。核桃举肢蛾危害严重的植株病害也严重,春夏季多雨,发病早而重。核桃在展叶和开花期易于感病。
繁殖和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用核桃楸作砧木嫁接的核桃,比一般其他砧木嫁接的抗病。加强栽培管护等措施,可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核桃采收后,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并及时拾净感病落果,集中处理,以减少发病来源。在举肢蛾发生严重的地区,要进行林粮间作与垦复树盘,以减少举肢蛾成虫出土。
化学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对发病植株采取治疗措施。在举肢蛾、蚜虫、叶甲等虫害发生的地方,应首先防治。
1)核桃发芽前,喷一次波美3°~5°石硫合剂,消灭病菌,减少侵染病源,兼治介壳虫等其他病虫害。
2)在核桃展叶期,喷 1∶0.5∶200 比例波尔多液,可以保护树体。
3)在5月下旬~7月下旬,用50%可湿性托布津粉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于雌花开花前、开花后、幼果期各喷1次,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