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所谓地被植物,是指低矮的覆盖于地表的植物。一般指自然条件下生长高度为1 m以下或用人工方法可将其生长高度控制在1 m以下,扩展力强,生长快,地面覆盖度大,有着良好的观赏性,能形成美丽景观的木本、草本、藤本和多肉植物。地被植物的应用对将自然引入城市,实现城市生物多样化,营造多层次、多色彩、多季相的立体生态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被植物应用于园林,合理地利用了大自然的能量,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近年来,地被植物的引种、快繁、新品种选育、应用已成为城市园林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从地被植物的应用入手,阐述了地被植物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地被植物特有的美化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深得园林工作者的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道路两侧、公园空旷地、林缘、林下、假山、屋顶、立交桥等处。地被植物应用于道路两旁常采用自然式配置,以丰富路旁的景观效果,创造步移景异的景观。尤其是应用于高速公路时,既营造了美丽景观解决了人们的视觉疲劳,又防止了山体滑坡保持了水土。地被植物应用于公园的空旷地时,单一品种给人带来大气壮观的冲击,混栽的配置给人以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自然野趣。地被植物应用于林缘,丰富了群落的垂直层间结构,使乔木和草坪的过渡不至于突兀。地被植物种植于林下,拓宽了景深,形成近自然的人工景观,让游人置身其中时,深刻体会园艺师“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巧妙设计。地被植物覆盖于假山上,遮掩了斧凿之痕,使硬质的线条充满了生气,增加了山石景观的诗情画意,体现了自然田园的意境。地被植物在高大的建筑上进行垂直绿化,软化了硬质线条,减轻了高大建筑给人的压迫感。地被植物应用于树穴、花池,覆盖裸露土面的同时使得上层木与周围的植物自然相接,整体效果更为活泼、轻快。地被植物沿园林驳岸伸缩有致、时断时续地种植,就能够使水边形成时有时无的线状景观,为人们增添了无限的自然野趣。
2006年,在建设部召开的“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对过去园林绿化中的浪费之风曾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即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地被植物使用的多是乔木下层的空闲地块,生长速度快、覆盖能力和自然更新能力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的观赏效果以增加环境中的绿量。地被植物繁殖简单,一次播种,多年受益,养护管理粗放,不需要经常修剪和精心护理,减少了人工养护的花费和精力,也降低了后期管护和管理的投入和支出,符合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要求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个稳定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是乔、灌、藤、草配置形成的复层林,地被植物在其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过覆盖地面减少和消除了杂草,增加了绿地面积,提高了绿化覆盖率。种类繁多的地被植物高度各不相同,能在空间层次和营养结构上将群落结构复杂化,在组成上将群落结构稳定化。如疏林下层、林缘、溪、河、池边种植草坪管理困难,给园林养护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选择恰当的地被植物尤其是乡土地植物被配置于其中,既满足了生态型园林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也能营造错落有致、季相变化丰富、层次清晰美观的园林景观。可见,地被植物无论在空间上、观赏特性上还是在生态区位上,均能满足生态型园林植物配置的要求,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满足人们在城市现代生活中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
形成色彩、季相变化丰富的园林景观,要求植物有色彩丰富的叶、花、果。众所周知,乔木和灌木树种的色彩较为单一,主要为绿色、红(紫)色、黄色,要在植物造景中实现园林树种多变的色彩构图存在一定的困难。地被植物与乔灌木和草坪草相比,色彩更加丰富,观赏特性更加多样,如银白色条纹的玉带草、全株密被白色棉毛的棉毛水苏、青白色的八宝景天、四季常绿三季开花的常夏石竹;花色多变蓝、紫、红、白、黄均有的漏斗菜;叶色、花色变化多样的酢浆草、车轴草等,丰富的叶、花色彩更易满足配置的要求。
3.1.1 盲目引进新品种
引种对丰富园林景观,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提高园林的生态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当园林专家开始重视某类植物时,各地的科研机构就以极其敏锐的嗅觉开始新品种的引种和育种。关于这一方面,可以从我国近年来有关园林地被植物的论文数量及文献内容所占的比例上得到答案。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基层科研人员对地被植物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升温且主要集中在引育种、应用和优良地被植物的推荐方面,而资源调查及定量研究缺乏。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各地地被植物引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新品种引入后,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未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隔离栽培观察而盲目地“超常规”扩繁,致使一些引种不成熟的新品种发展成了当地的入侵物种。
3.1.2 景观效果不够理想
合理配置地被植物能丰富景观层次,强化群落结构,烘托主体景观。但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地被植物配置时形成的景观效果也不尽相同。很多城市在地被植物的应用中盲目跟风,致使地被植物形成的景观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有二:一是对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不足,使地被植物在环境中生长量下降甚至死亡形成空秃,达不到景观配置要求,影响园林景观形成。二是不注重地被植物在景观中的配置比例,地被植物应用又多又杂,景观效果却难以表达。
3.1.3 病虫害现象严重
多数地被植物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但配置中园林工程单位为了在短期内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常加大栽植密度。结果前两年效果还可以,生长3 a~4 a后,很多地被植物由于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爆发了白粉病、灰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了景观效果,也导致了后期养护成本的加大。
3.2.1 因地制宜使用乡土地被
乡土地被植物产于本地,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将乡土地被应用于园林不但实用性强、易成活、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而且还能突出体现本地文化特色。与引种国外地被植物相比,使用乡土地被投入的资金少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或地区也开展了乡土地被植物的调查和筛选研究,但区域较小,种类有限,资源也开发不足,应用于园林的更是少之又少,与我国丰富的野生地被植物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为了发展节约型园林、避免千城一面,今后一定要加大乡土地被植物使用,营造富有地域特点的新的园林景观。
3.2.2 满足地被植物生态习性
无论是引种还是应用,满足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对提高其观赏价值,形成稳定的园林景观尤为重要。地被植物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均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光照条件对地被植物生长的影响表现显著。如紫露草在阳光下或稍阴处生长良好,而在庇荫处生长易倒伏;金山绣线菊喜光,适于布置花坛花境,在林下种植容易引起叶片脱落,完全庇荫处种植则会逐渐死亡;臭牡丹耐阴湿,全光照下种植叶片发黄,生长不良。因此,设计师必须熟悉不同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在设计中合理配置,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3.2.3 注重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和复壮更新
恰当的栽植密度给地被植物预留了一定的生长空间,使景观的观赏期延长。一般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可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生长势确定,常5株~7株(丛)/m2栽植在一起。地被植物虽耐粗放管理,但也不可忽视其复壮更新。当成片成片的地被植物出现过早衰老现象时,就应当视情况对表土进行刺孔,使植株根部疏松透气,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使之更新复壮。对观花地被每4 a~5 a还应进行分根翻种,否则会引发自然衰退,影响园林景观各类效益的发挥。
[1]吴玲主编.地被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张祖群,李敏等.近年来我国地被植物研究进展及述评[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11.
[3]雷淑慧,裴淑兰.太原地区野生地被植物调查筛选与应用.山西农业科学,2008,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