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谱》的研究

2010-08-15 00:53
食药用菌 2010年4期
关键词:仙居县天花食用菌

芦 笛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菌谱》的研究

芦 笛*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菌谱;陈仁玉;百川学海;研究

1 《菌谱》的成书年代和作者

《菌谱》又名 《香蕈谱》。[1]据 《菌谱》 陈仁玉自序,可知其成书于 “淳礻右乙巳 (公元1245年)秋九月”。关于 《菌谱》的作者陈仁玉,《宋史》无传,而光绪 《仙居县志》对其有一段记载,可供管窥:

陈仁玉,字德公,一字德翰,号碧栖,武科清卿正大之从子,博洽工词翰。淳 十一年 (公元1251年),以经筵列荐入史馆,补常州文学将作监丞。开庆元年 (公元1259年),御笔特赐同进士出身;十一月,以秘书郎兼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除直秘阁、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得嘉定中《赵清献文集》旧本,重刻之,自为之序。景定元年 (公元1260年)五月,升直华文阁;八月,升直敷文阁;九月,赴都供职,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告归寓郡城。德 元年 (公元1275年),谢太后诏天下州郡降元。仁玉与权知州事王募民死守,兵败,隐黄岩海中石塘山,戒子孙世世无仕元。[2]

按其中 “德 元年” (公元1275年)应为 “德 丙子”或 “德 二年” (公元1276年),因为后者才是谢太后诏天下州郡降元的年份。据万历 《仙居县志》卷十一 《忠义列传》载:“王王王,字叔宝,咸宁四年进士。德 丙子,太后诏台州降元。公时以太学博士权知州事,与陈仁玉筑城浚濠,倡民坚壁以守。城既陷,公赴泮桥水死之。元兵至,欲取首级以献功。其侄宾服王王冠带自戕以全王王尸。”[3]又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宋纪》“德 二年”载:“二月……元巴延承制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命蒙古岱、范文虎入城,治都督事,又令程鹏飞取太皇太后手诏及三省、枢密院呈坚、贾馀庆等檄,谕天下州郡降附。”[4]

2 《菌谱》的内容和影响

《菌谱》包括陈仁玉自序和正文,共一卷,正文主要记载作者家乡仙居 (今浙江仙居县)出产的合(台)蕈、稠膏蕈、栗壳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十一种食用菌,此外还提及芝、天花、伏灵 (茯苓)、摩姑 (蘑菇)、杜蕈。其中杜蕈有毒。陈仁玉对十一种食用菌的描述,涉及其生长的环境条件、季节、颜色、气味、形态、质地、口感、效用、烹饪方法、食用禁忌、名称由来和俗名、蕈品等级等方面 (并非每种食用菌都有以上各项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菌谱》末尾还描述了杜蕈的毒性和相应的人的中毒症状,并提供了解除杜蕈毒性的方法。

在其十一种食用菌中,有些很容易鉴定,如合 (台)蕈即香菇 (Lentinus edodes)、鹅膏蕈即鹅膏菌(Amanita caesaria),而有些则尚不能确知。

稠膏蕈,《菌谱》称其 “初如蕊木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且开伞后即口感下降。据此,若“初如蕊

木珠”指子实体的伞盖,则 “稠膏蕈”很可能即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

粟壳殳蕈,《菌谱》称:“寒气至,稠膏将尽,粟壳殳色者,则其续也,尚有典刑焉。”从此句描述中,仅知粟壳殳蕈在稠膏蕈将要消亡时才开始生长,且颜色是粟壳殳色。据此很难确定其种类。

竹蕈,文中只称其 “生竹根,味极甘”。有人提出竹蕈即现代所谓朱红蜡伞 (Hygrophorus miniatus),[5]而《仙居县志》认为竹蕈即短裙竹荪 (Dictyophora duplicata),并实地考察发现仙居县的竹荪地理分布甚广,下 、下王沈、岩头下、步潭、上官、横路、大路、瓜洲等地均有生长。[6]由于 《菌谱》对竹蕈描述极为简略,因此二者都有可能,而后者结合实际,则更为可信。

麦蕈,《菌谱》称其 “多生溪边沙壤松土中,俗名麦丹蕈,未详……类北方摩姑。”连陈仁玉本人对麦蕈也不熟悉。不过他说 “麦蕈”生在 “沙壤松土中”,像 “摩姑”(即蘑菇),那么可能是须腹菌属 (Rhizopogon)的大型真菌。

玉蕈,《菌谱》称其 “色洁皙可爱”。《吴蕈谱》“粉团蕈”条中称 “粉团蕈”的异名有 “玉蕈”,并称其 “纯白如玉,质如干粉,无伞张。”这说明玉蕈不是伞菌,可能是小马勃 (Lycoperdon pusillum)。

四季蕈,《菌谱》仅简称其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分鹿峭。”且除了转引 《菌谱》内容之外,绝少有古人在著作中对 “四季蕈”有所记载和研究 (笔者尚未另见),据此则很难确定其种类。

在 《菌谱》附带提及的大型真菌中,芝即灵芝,但古代所说的 “芝”并不全是现代真菌分类学上的灵芝 (Ganoderma lucidum),不过基本是属于 “灵芝科” (Ganodermataceae)的大型真菌 (道家文献中的 “芝”需另当别论);伏灵即茯苓 (Poria cocos);摩姑蕈即蘑菇 (Agaricus Campestris);而天花,《本草纲目》引《日用本草》作 “天花蕈”,称其 “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9]有人认为天花即平菇 (Pleurotur ostreatus)。[10]此说牵强,因为平菇无香气,且菌盖表面为灰色。天花为何物,尚有待考证。至于杜蕈,文中描述它生长在土中,能使人在食用后大笑。此菌可能是鹅膏菌中具有类似致幻作用的真菌,可能即毒蝇鹅膏菌 (Amanita muscaria),俗称毒蝇菌。

3 结束语

《菌谱》篇幅虽短,但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部关于大型真菌的专著。陈仁玉以科学的态度,较为系统地对其所熟悉地域内的大型真菌进行分类,并对这些大型真菌给予了繁简不等的描述。这些描述虽然不免简陋,有时也语焉不详,但它却不含有神秘色彩,而是本着实录的精神加以记载。《菌谱》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实践的精神,其中的内容并非袭自他书,而是源于作者自己真实的生活实践。《菌谱》末尾为后人提供了一则解毒之法,更体现了陈仁玉对后世学人的人文关怀。《菌谱》还直接影响到了明代潘之恒 《广菌谱》和清代吴林 《吴蕈谱》的出世。《广菌谱》的部分内容即摘自 《菌谱》,而 《吴蕈谱》中把食用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做法,也可以从 《菌谱》中找到渊源。此外,《菌谱》广泛被丛书、类书,以及其他书籍收录的情况,也可以反应其流传之广,为后人所重视。在中国和世界自然科学史上,《菌谱》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明)顾震宇等编辑,李镜渠校.万历仙居县志:仙居丛书 (第一集)[M].1935.

[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M].清嘉庆六年递刻本.

[5]陈士瑜,陈启武.竹蕈考——《菌谱》名称考订之一 [J].中国农史.2003,(1):3~7.

[6]仙居县志编纂委员会.仙居县志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30.

[7](清)吴林.吴蕈谱 [M].昭代丛书本.

[8](清)吴其氵睿撰.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34.

[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 718.

[10]陈士瑜.中国食用菌栽培历史初探 [J].微生物学通报.1983,(5):224~226.

* E-mail:ludiresearch@126.com。

猜你喜欢
仙居县天花食用菌
天花寺
From China to the world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浙江省仙居县盂溪水库工程设计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仙居县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喜收杨梅助增收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