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

2010-08-15 00:51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菌核菌核病病斑

油菜菌核病是我省油菜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一般导致减产10%~30%,重则减产50%以上,且造成含油量降低。

一、症状

油菜幼苗、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以油菜茎秆受害最重。油菜叶片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中部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在潮湿情况下则迅速扩展,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全叶腐烂,病叶易穿孔。茎部病斑呈梭形,略为凹陷,中部白色,边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发展非常迅速,上面长出白色菌丝。至病害晚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易折断,茎内形成许多黑色粒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角果染病初期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重病株全株枯死。

二、发生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附着在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高温季节浸泡在水中1个月即腐烂死亡。

四川冬播油菜区10~12月有少数菌核萌发,使幼苗发病;绝大多数菌核在翌年3~4月间萌发,产生子囊盘。大部分油菜区则在2~4月间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

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旬降雨量超过50mm发病重,小于30mm则发病轻,低于10mm难于发病。此外,连作地块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氮肥等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则发病重。

三、防治技术

根据该病发生为害特点,应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才能控制其发生流行。

1.实行轮作 水旱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可以减少菌源。

2.深沟栽培 多雨地区推行窄厢深沟栽培法,利于春季沥水防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3.选用耐病品种。

4.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用10%盐水选种,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5.培育矮壮苗 适时换茬移栽,合理密植。

6.提倡配方施肥 多施用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防止开花结荚期植株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在油菜盛花期,摘除植株中下部的黄叶、老叶和全株的病叶,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

7.药剂防治 在主茎开花株率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株率在50%左右时防治2~3次。每亩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g,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5~50g、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防治。也可每亩用25%使百克40~50ml,或50%万霉灵100g、25%敌力脱 25~30ml、50%福·菌核(福美双+菌核净)80~100g等对水喷雾防治。

8.生物防治 移栽后结合灌定根水进行土壤施用盾壳霉菌,消除土壤中的菌核,阻断菌核病初侵染源。

猜你喜欢
菌核菌核病病斑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