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置换”模式及其整体效应分析

2010-08-15 00:55:08莫照发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行政部门顶岗师范生

莫照发

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广东 罗定 527200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通常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的专业学习外加一年的顶岗实习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如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监管学生一年的在岗实习、学生在岗一年的实习是否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用人单位能否配合高职院校完成对学生一年的实践教学任务等等。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有幸参加了2008年12月29日在韶关南雄市举行的广东省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研讨会(以下简称“顶岗——置换”模式)。它是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转换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一项践行举措,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1 “顶岗——置换”模式的操作内涵

“顶岗——置换”模式的具体操作是由高职院校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内顶替中小学的教师岗位,将教师置换出来以接受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最终实现实习者与培训者互利双赢的局面。仔细分析其效应,发现它有如下鲜明特征:

1.1 它令高职院校有着明确的目标动力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出发,该模式有利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有利于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这是“顶岗——置换”模式最重要的目标动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改革的一个难点就是课程的改革,而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通过“顶岗——置换”模式实践,学校由于真正了解了一线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加强 “一专多能”训练;了解到为广东落后地区培养师资要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了解到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1.2 它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结合

从师范生的角度考虑,他们顶岗实习的一年属于职前教育,它依托于社会实习单位、高职院校的共同作用,完成对社会合格人才的培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即社会实习单位老师的角度考虑,相应于传统的师范生实习做法,这些实习单位老师历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受益方。因为,在传统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时间里,他们只是旁观者,他们没有受到相应的职后教育,没有充分利用好有人顶岗一年的时间获取继续教育的机会。“顶岗——置换”则实现了双方在职前和职后教育上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借此模式加强了师范生职前职业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老师则利用难得的职后继续教育机会,系统全面地提高了教学能力。

1.3 它寻求高校与地方的广泛合作

从传统师范院校的实习制度来分析,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它甚至不清楚哪个院校的师范生到了哪个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合作的基础,师范院校往往是通过一些社会关系如曾经的母校、曾经的同事、曾经的社会关系而联系到的实习单位。在这种实习环境下,师范生要想得到最大的能力锻炼显然只是一厢情愿。“顶岗——置换”模式实施前,着眼于广泛的调研,了解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实际需要,为致力于实现互利双赢而寻求通力合作。

1.4 它刺激各方联动的机制

从系统原理分析,“顶岗——置换”模式的参与者和构成者是高职院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单位、实习生四个要素。它之所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是因为它有着刺激四方联动的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有利于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它充分利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把在岗教师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其辖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实习单位而言,通过师范生的支教,有利于他们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进修培训有利于他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实习生,“顶岗——置换”模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一线教学的窗口,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真正适应了教学的要求,提升了今后的从业能力。

2 “顶岗——置换”模式的整体效应分析

该模式系统中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2.1 教育行政部门

特别指出,这里所指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但包括实习单位所属的当地教育行政职能部门,还包括对“顶岗——置换”模式给予政策指引和支持的上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上到下的逐层落实,从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才有可能最终将“顶岗——置换”的任务落实到高校肩上,并最终达成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合作的局面,为“顶岗——置换”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成功的前提。而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既保证了政策上的支持,又有利于解决资金难的问题,甚至可以参与到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如计划、组织、督导、考核评价等,令整个“顶岗——置换”模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2 高校

“顶岗——置换”模式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高校,它要负责师范生顶岗实习整个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精心组织实施师范生“顶岗——置换”工作,从动员到管理制度再到学生岗前培训,最后是扶持地方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例如,要通过动员让参加这项模式运作的相关老师和同学理解“顶岗——置换”工作的内涵、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要从选拔优秀实习生、配置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教育调研、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培训的内容、分摊教育经费、“顶岗——置换”模式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做好充足的保障。

2.3 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并非象传统的教育实习只给高校和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它还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顶岗——置换”模式对于推动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它可以从学生顶岗的过程中受益。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此次支教对象为广东北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这些学校地处偏僻,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下,面对来自专业培训的各科精英实习生,带动了他们配合支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单是配合,更重在参与,他们卓越的服务于山区教育的职业道德深深的感染着这批来自大城市的师范生,许多超越课本和教条的现实教育现象,让实习生们终生受益。而且,他们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中,切实提高了自己的执教水平,开阔了教育的视野,让“顶岗——置换”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内涵。

2.4 师范生

以往对于师范生的实习培训模式,往往忽略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统一的规格和模板制造产品一般,最终让社会用人单位无所适从,更让师范生职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所适从。通过极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师范生掌握了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全程参与“顶岗”并将山村教师“置换”出来参加难得的职后培训,使“顶岗——置换”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教育实践过程。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山区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及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得到极好的熏陶,反过来又作用于日常的顶岗实习工作中,让这种实践教学机制充满生机和活力。当最后教育实习总结的时候,许多学生都深刻的体会到这种感受。

“顶岗——置换”模式的整体效应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单位、学生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密切配合,四方联动,方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其价值。据分析,“顶岗——置换”实习模式为实习学校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师范生好学、向上的精神得到了表现,在教学方法、社会实践能力上得到了锻炼,思想上得到了熏陶,培养了工作中的责任心,解决了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1]

3 反思及建议

综上所述,从系统的角度虽然可以透视出“顶岗——置换”实习模式中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单位、学生这四个要素联动参与的内在动力及机制,但是系统论有一条重要的原理,那就是“1+1〉2”,即构成系统各要素必须协同作用,相互联系而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最大的整体效应。如同一支球队,它由教练组、球员、后勤保障部、政府代表团、球迷助威团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到这支球队的成绩。系统还应该遵循“短板原理”,即各个要素不但要完成各自的角色任务,还要与其它要素步伐一致,共同作用,才能为取得最佳效应创造条件。“顶岗——置换”实习模式系统四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制约该模式的整体效应,进而影响到它的实施价值。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范生“顶岗——置换”模式扫清障碍,从政策到资金上都大力支持,并全程参与到师范生实习和教师培训的监控中来;高校可以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用人单位合作,协商解决培训费用问题;用人单位要与高校通力配合,共同做好师范生顶岗期间的实习及考核工作,并确保本单位员工从职后培训中获益;学生要配合高校的岗前培训,练就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高尚的服务山区及偏远地区教育的道德情操,也为解放用人单位师资参加职后培训奠定基础。

可见,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制约着“顶岗——置换”模式的效应,只有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系统要素功能,才能使整个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过程成为一个四方联动的整体,才能不至于让“顶岗——置换”过程流于形式。

[1]李海.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置换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4):56.

猜你喜欢
行政部门顶岗师范生
无题(10)
在线学习(2024年3期)2024-04-25 07:31:29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
试论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平衡计分卡在高职行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