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在我国低碳与生态经济中重要作用的思考

2010-08-15 00:43谈承陇冯永德龙惠
四川蚕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桑树生态

谈承陇 冯永德 龙惠

(1.成都永盛林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500;2.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3.泸定县林业局二郎山林场,四川 泸定 626100)

桑树生态经济意义重大是人们熟知的,其作用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影响越来越深。所以,这方面触目惊心的事例,也不一一叙述了[1]。本文重点从低碳与生态经济的角度,研究揭示桑树碳汇等问题,希望能引起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1 低碳经济与“碳汇”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国,签订以后对我国的环保要求压力非常大,更给企业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带来越来越苛刻的现状。这要求我们的企业只有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开发节能降耗低污染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在经济整体上形成发展后劲。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众所周知,要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关键在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积累和排放(碳源),同时又要增强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固定(碳汇)。以森林、桑树植物等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于植物体内和土壤中,在一定时期内能起到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桑树等植物符合上述定义的内涵。

低碳与生态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发展问题,是一门不断深化又和实际严重滞后的学科。2008年我国GDP已经达到30万亿人民币,约合4.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3,居于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这些都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的战略提供了机遇,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京都协议书》签订后,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在《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中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协议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桑树理应在其中。

2 桑树在低碳与生态经济中重要作用的调查

桑树具有多种功能,对人类社会所能发挥的效益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直接效益。桑树为蚕提供饲料,蚕桑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备深加工和桑树综合利用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二是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三是低碳效益。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以后,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桑树产业在环境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的作用极其重要,如果用价值来计算,那是远远超过了它所提供的饲料和桑产品的价值。

2.1 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估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约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灾害,又叫土壤侵蚀。是山区、丘陵区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后,降落的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沟坡下流,冲刷土壤,使土壤和水分一起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区,由于肥沃土壤不断随水流失,最终使千里沃土变为瘠薄不毛之地,从而丧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被冲刷下泄的泥沙,经过辗转搬运,填入下游的水库、湖泊,或淤塞江河、渠道,或堆积入海河口,减少了水库、湖泊的蓄水容量,阻碍了洪水的畅通流泄,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被冲刷的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力很差,降雨后很快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内部能够涵养的水分很少。被冲刷的土壤面积愈大,地表的径流量也就大,形成洪水的时间也短。这就使下游河流的河水易涨易落,使良性河流变为恶性河流。这也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一个原因[2][3][4]。桑树在自然界水分循环中可起到了“绿色天然水库”的作用,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由此可见,四川地处长江中、上游,桑树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桑树又一生态作用功能之一,是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能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栽植桑树,首先受到枝叶茂盛的承接,使一部分雨水沿着枝干流入地下,落地的降水量减少;同时,延缓雨水落地时间,土壤受雨水侵蚀的程度就会减低。据测定,桑树冠所截留的雨水能占到降雨量的15%~40%。另外,桑地的土壤疏松,孔隙多,对雨水的渗透性强,降雨的50%~70%可以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因此,桑地比无林地每亩最少可以多蓄20立方米水,1万亩桑树地的蓄水量就相当于100万立方米容量的水库。降雨经过树冠的截留和桑地的渗透贮存,实际流出桑地的只不过4%,雨水的流量小,而且又受到桑树下的杂草、间作物的阻挡,流动速度也会减低,不形成冲刷土壤的径流[5]。

2.2 净化空气质量,保护环境的作用

2.2.1 桑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二氧化碳虽然是无毒气体,但是空气中的含量达0.05%时,人呼吸就感到不适,高到4%时就会出现头痛、耳鸣、呕吐症状。桑树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1公顷桑树,一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0.73吨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城市里每个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就可以全部吸收掉呼出的二氧化碳。但是城市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等方面排出二氧化碳量高,实际每人需要30~40平方米绿地[6]。

2.2.2 桑树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人们长时间呼吸带有污染物的空气,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病等。桑树茂密的枝叶能降低风速,桑叶表面可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桑树每年可滞留灰尘27.2吨。据南京林业大学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37.1%至60%。

2.2.3 吸毒作用。桑树是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还有桑树的吸氟、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净化空气树种[7]。

2.3 桑树调节改善气候,增加降水的作用

政治学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为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为改革政治体制提供了基于。需要对政治参与进行一定的规范,不然会超出既有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对政治体系造成冲击,威胁政治稳定。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发展不完善,未能充分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部分公民通过非制度化的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对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要求实现公共决策机制的现代化转型,引导民众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自身利益,满足人们的参政意愿。

2.3.1 桑地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较小。这是由于桑树冠的阻挡,桑树地内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桑地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桑地内;夜间桑树冠又起到保温作用[7],所以,昼夜、夏季温差小,桑地内最高气温低于桑树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或略低。

2.3.2 桑地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一般只相当于无林地的2/5至4/5[10]。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桑地内气温、土温较低,风速很小,相对湿度大。同时桑地有杂草、间作物覆盖,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

2.3.3 桑地土壤中含蓄水分多,桑地内外气体交流弱,可以保持较多的桑树蒸腾和桑地蒸发的水汽,因而桑地内相对湿度比桑地外高一些,一般可高10%~25%,有时甚至高达38%。

2.3.4 桑树对降水量的影响。虽然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实际证明,无论是对水平降水和垂直降水都有一定的作用。桑树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1公顷桑林每天要从地下吸收70~80吨水,这些水大部分通过茂密枝叶的蒸发而回到大气中;其蒸发量大于海水蒸发量的40%,大于土地蒸发量的15%[10]。因此,在桑树集中的丘陵地区上空的水蒸汽含量要比无林地上空多8%~16%;同时水变成水蒸汽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大面积栽植桑树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是有可能的。

2.4 防风固沙,护田保土的作用

风蚀也是土壤流失的一种灾害。风力可以吹失表土中的肥土和细粒,可使土壤移动、转移。在风沙为害严重的西北地区,更是风起沙飞。风对农作物的直接为害较普遍。在桑园和四边桑的保护下,可以减轻风的为害。当刮风时,气流受到桑树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桑间枝叶,分割成多方向不同的小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弱风[11]。四川特色的“四边桑”栽植,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还能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的为害。

2.5 蚕桑产品丰富多样,历史悠久,文明世界

几千年来,蚕桑除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茧丝绸织物产品外,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特点,有些菌类,特别是高档的菌类一定要用桑枝条来培养,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属于美味山珍的有蘑菇、木耳等;桑树还有大量的中药材;另外蚕蛹还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可以提取高档的高蛋白保健品。蚕丝不仅可以做衣服,其中可以提取丝蛋白,用纳米技术做的丝蛋白粉,可以用于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并且最近在江苏和上海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用丝蛋白合成人工皮肤,已经有了进展。产品的丰富多彩,实在是举不胜举。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可缺少;而且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

3 蚕桑产业低碳与生态经济意义

蚕桑的生态敏感性要求环境的天然绿色和稳定性是非常强的。它不仅是农民的经济来源,而且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和周边环境也是紧密相连的。目前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300万亩,农民收入初步可以达到300多亿元,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康建设的经济支柱[8]。桑树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上非常悠久。近年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北方采用桑树治沙防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农民收入也很可观。据报道,一亩桑园每年吸收二氧化碳可以达到13吨,吸收二氧化硫达到30公斤。四川现有桑树180万亩,年固碳量2340万吨,吸收二氧化硫5.4万吨;城市周边的桑园的综合效应应该重新评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积极推广“四边桑、大行桑、小桑园”相结合的栽桑循环经济模式,现在规模化的桑树对农民开展循环经济,对规模化农业提供了良好基础,这方面蚕桑有很多好的典型事例[9]。由此可见,四川桑树的固碳作用非常显著。

4 低碳与生态经济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

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立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2)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努力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4)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实施保障能力。5)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订相应的标准、监测和考核规范,健全必要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6)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

当前,茧丝绸行业紧紧围绕国家加大环保技术推广应用这一主题,在丝绸生产环节大力推广节能设备、零排放技术,相当一批丝绸企业已经跨入了节能和排放先进行业。不久前,省环保局进行了调研考察,专门就零排放进行评估,有的造纸企业已经做到了污水的零排放,而且将污水里面含有的蛋白质经过回收以后可以再利用;江苏有一家丝绸企业,缫丝污水里面提出来的丝胶是很好的制药原料。在企业周围带动了16万亩的生态桑园的基地建设。广东一家造纸厂利用电脑控制的余热回收,实现了彻底燃烧,温度可控可调,循环回收的综合运行模式。能源比原来下降了50%,吨成本下降了5000多元,非常可观。并且从农民那里收购秸秆,用作新的煤炭的替代品,又给农民增加了每吨400元的收入。

5 今后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的建议

加强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从目前来看,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性、认识不统一、产业化步伐不快、技术配套服务跟不上、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有待加强。

5.1 从国家层面上整合力量,真正实现战略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日本在《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把有关部门和专业部门统筹为一个统一的机制平台,实施战略促进和资源整合,及时监控实施,这种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集中整合社会各种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变战略规划为战略能力,使单向进步为系统成果。

5.2 在全行业持续开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行动

5.2.1 开展科普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特别是加大碳汇宣传,提高碳汇意识,积极倡导碳汇与“碳补偿”理念,树立绿色产业形象;

5.2.2 热爱环境从自身做起;

5.2.3 提倡绿色消费,丰富绿色内涵,维护权益,环保参与行动;

5.2.4 群众监督,促进绿色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5.2.5 人才培养,专群结合的机制建设;

5.2.6 促进茧丝绸骨干企业在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中,要起到主力军作用;

5.2.7 加强生态环保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建立加快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5.2.8 积极建议有关部门,不断协调和调节价格税负等利益导向,从分配机制上向蚕桑产业等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行业倾斜。

5.3 积极争取碳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279个CDM(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规定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项目。如果全部实施,则相当于全球CDM减排量的50%。其中,获得京都议定书CDM执行理事会认可的项目有37个,覆盖面涉及电力、垃圾填埋、林业、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碳所得的收益,以直接补贴的方式补贴到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行业,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效果会较为明显。蚕桑丝绸行业要尽早向国家茧丝办、农业部、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呼吁,将蚕桑产业纳入碳补偿范围,其计算方式为“固碳量×单位碳价”。若以目前我国在欧盟单位碳价11欧元计算,每亩桑树按1000株计,则为:13×11=143欧元(合人民币1430元),即:1亩桑树碳补偿1430元/年。这将进一步推进桑树在低碳与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积极参与碳汇造林栽桑。四川于2004年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与青川、平武、北川、理县等林业部门合作,实施3.4万亩碳汇林建设[12],全部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若按照目前国际市场森林碳汇项目6.5美元/吨计算,四川3.4万亩碳汇林20年吸收约46万吨二氧化碳,可带来300万美元的收入。蚕桑部门应积极参与桑树碳汇造林建设,保护植被,重视生态承载力等同时,积极争取采取“碳中和”手段,达到反哺和保护环境的作用,整体推进低碳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1]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 [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2]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30~133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5]彭文学.抓好蚕桑产业震后重建,保护优质蚕茧资源[J].四川蚕业 2009,37(2)47~57

[6]朱廷耀.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09~216

[7]张金池.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8]傅志康.四川蚕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J].四川蚕业 2009,37(1)1~3

[9]陈伟.对宁南县蚕业发展模式的探讨[J].四川蚕业 2009,37(1)44~45

[10]李荣锦,仇才楼.江苏林业科技沿海防护林体系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功能及效益 [J].2000,27(6)44~47

[11]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 [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12]杨玉坡.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作用[C].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2009(9):34~45

猜你喜欢
桑树生态
马桑树儿搭灯台
“生态养生”娱晚年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奶奶家的桑树
哭泣的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