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0-08-15 00:43傅志康
四川蚕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蚕种

傅志康

(四川省农业厅,四川成都610041)

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建设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突出抓好2010年的蚕业工作。笔者认真总结2009年我省蚕业工作的经验,全面分析我省加快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了2010年蚕业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

1 2009年四川蚕桑产业实现了平稳发展

1.1 2009 年取得了可喜成绩

1.1.1 桑树基础保持稳定。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绵阳、德阳、广元等蚕桑产区桑园面积有所减少,而攀西蚕区、川南蚕区桑园面积有所增加,比如全省产茧第一县宁南县就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利用调整出来的甘蔗种植面积发展间作桑园1万多亩,使桑树拥有量达到2亿株,折合桑园面积16万亩,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到2009年底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与2008年基本持平,为我省蚕业恢复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桑树基础。

1.1.2 蚕茧产量基本稳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国蚕茧产量平均减产25%,而我省在减发蚕种25万张,减幅11%的情况下。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技术指导,狠抓主体技术路线的落实,在蚕病统防、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优良蔟具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省蚕茧单产达到34公斤/张,比2008年每张提高了1公斤;蚕茧总产达到136万担,比2008年减产2万担,减幅仅1.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蚕茧总产仍位居全国第三,稳住了蚕桑大省的地位。

1.1.3 蚕农收入持续增加。一方面,2009年5月份后全国茧丝市场开始逐渐好转,茧丝价格大幅回升,达到历史新高。2009年我省蚕茧收购均价达到19.5元/公斤,比2008年每公斤提高5元,增幅达34.5%,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3.26亿元;另一方面,我省加大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2009年全省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3.2亿元,比2008年净增2亿元,增幅达6.4%,全省养蚕农户户均增收167元。

1.1.4 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以桑园土地资源开发、蚕桑生物资源开发、蚕桑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实现了新的突破,桑园间套作、桑椹鲜食及深加工、桑枝食用菌等开发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桑园间套蔬菜、桑椹饮料、桑椹醋、桑椹酒、桑园鸡、桑枝食用菌等,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子、菜篮子,增加了蚕农的收入,为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5 蚕业生产推广体系保持稳定。2009年全省蚕种生产进一步调整,蚕种生产正逐步向设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规模较大的种场转移,三分之一的蚕种场生产了全省70%的蚕种。全省蚕种检验检疫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检验手段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蚕业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稳定,做到了“骨干队伍不散、现有桑树不砍、发展势头不减”。

1.2 2009 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1.2.1 积极推行结构调整,促进蚕业基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各地继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优势产业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优势更加明显。地处攀西优势产业带的凉山州2009年蚕茧又获丰收,全年产茧38.1万担,比2008年净增1万担,蚕农蚕茧收入达到4.65亿元,蚕茧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宜宾市继续推进实施“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蚕业“一村一品”建设不断发展,效果显著。南充市狠抓蚕桑基地建设,强化良桑嫁接,桑园管理,配套完善养蚕基础设施。宁南、珙县、乐至、南部、武胜等13个蚕桑基地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的文件精神,按照特色效益农业蚕桑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项目资金为引导,重点推进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纸板方格蔟的推广等关键技术措施,取得明显成效,13个基地县蚕茧产量达到66万担,占全省蚕茧总产量的48.5%。

1.2.2 努力抓好科技兴蚕,着力提高生产水平。

1.2.2.1 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出版了《四川特色效益农业培训教材·蚕桑》一书,该书重点对产业发展趋势,栽桑养蚕实用技术以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进行了介绍,为开展蚕桑技术大培训提供了范本教材。

1.2.2.2 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桑蚕纸板方格蔟上蔟技术规程》三个农业地方标准,已由四川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至此我省已制定发布了14个蚕业地方标准,为推行蚕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1.2.2.3 积极开展蚕品种区域实验,坚持推广对路品种,切实发挥良种优势。

1.2.2.4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选育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2009年又有2对品种通过省蚕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1.2.2.5 坚持抓好“消毒统一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四个关键技术环节。2009年全省小蚕共育面由60%提升到70%,纸板方格蔟的推广使用面达到60%以上。宜宾市的珙县为提升蚕业生产科技水平,依托西南大学、省蚕研所等科研院校,成立了蚕丝工程技术中心,是目前我省首家由蚕茧经营龙头企业自主创立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桑蚕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试、推广,承担蚕业技术培训等工作。

1.2.3 大力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努力实现蚕农增收。在总结宁南、邛崃、乐至、金堂、嘉陵等地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典型经验的基础上,全省在成都的邛崃、南充的嘉陵等地召开现场会,提出蚕业部门应将蚕桑综合开发利用作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农增收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行桑园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推广桑园间套作、桑园养禽等,努力提高亩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稳定桑园面积;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桑椹酒、桑椹醋、桑椹饮料的开发利用,拓展蚕桑蚕业的发展空间;大力推广蚕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拓展蚕桑发展的领域。德昌县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桑椹浓缩汁获得美国食品认证,拿到了销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省蚕研所开发的桑枝粉碎机销往全省各地,桑枝食用菌获得栽培成功,开始批量上市;金堂龙腾丝绸有限公司引导蚕农在桑园内饲养土鸡,其注册的“桑缘鸡”已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宁南县桑园间套秋洋芋,亩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实现了蚕桑与马铃薯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上述经验在国家商务部召开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获得好评。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省蚕桑综合开发产值达到20亿元,成为了蚕农增收的重要渠道。

1.2.4 努力抓好灾后重建,加快恢复蚕业生产。“5.12”汶川大地震给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桑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蚕业部门主动作为,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将蚕房修建与住房修建有机结合,狠抓养蚕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积极推广小蚕围帐育,大蚕棚架育,对尽快恢复当地蚕桑生产,增加蚕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灾区蚕业部门共获得各项援建资金8000万元,恢复重建蚕种场8家,新建小蚕共育室600余间,新建专用蚕房3000余间。当地蚕业部门为蚕农提供塑料围帐,省力化蚕台,小蚕饲育盒、蚕台布、蚕网、方格蔟各类养蚕物质,满足了养蚕需要,为恢复发展灾区蚕桑生产创造了条件。

1.2.5 积极抓好质量监管,确保蚕农用种安全。2009年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顺利通过了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的机构考核、审查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复查现场评审。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顺利通过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认证复查现场评审。以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省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为核心,内江、南充、绵阳、乐山、凉山、广安等片区质检站为网络的蚕桑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按照《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对全省蚕种场生产的205万张蚕种进行强制性检验检疫,对不合格蚕种及时进行了销毁。对省外调入的蚕种进行了严格检疫,对检疫不合格的蚕种督促销毁,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同时按照《四川省蚕种冷库管理办法》,严格坚持蚕种出入库验证把关,确保蚕农用种安全,切实保护了蚕农的利益。

1.2.6 大力打造蚕业品牌,突出四川蚕业特色。长期以来我省蚕业企业不太注重品牌的创立,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没有自己的品牌,难以开拓市场,许多蚕业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有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去年我省蚕业在原产地保护、创建品牌、开拓市场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凉山桑蚕茧”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允许“凉山桑蚕茧”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它既是知名农产品的产地标志,也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凉山区域内生产的蚕茧有了自己的原产地身份证明。“南丝路”已成为四川著名商标,为把宁南蚕业做大做强,宁南县委、县政府在原县蚕茧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南丝路集团;珙县的“僰人”蚕茧、“智溢”牌丝棉被、蚕沙枕;荣县的“白雀”牌手工蚕丝被;南部县兴盛蚕业合作社的“雪舒”牌蚕茧等自主品牌的产品已走入市场。

1.2.7 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努力维护经营秩序。我省蚕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效能建设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蚕种生产继续按照“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证照管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对从业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实行污点记录,对原种继续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冷藏、统一供应、统一结算”等措施,保证了原种质量,规范了蚕种市场,防止无证单位生产蚕种;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建设,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在蚕茧收购期间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边界协调,努力维护正常的蚕茧收购经营秩序。

2 分析形势,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蚕桑产业是我省特色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全国茧丝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 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蚕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主产区的浙江、江苏、山东、重庆等地,发种量大幅度减少,蚕茧收购价格波动频繁,比较效益降低,茧丝企业经营困难,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桑产业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二是蚕桑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特别是劳务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养蚕劳动力更为紧张。三是基地规模较小,养蚕农户分散,产业发展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还很低,加之产业链条较短,我省还主要以提供蚕茧、生丝、绸缎等初级产品为主,效益低而不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四是我省蚕桑产业的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效益不高。五是蚕桑、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地方蚕茧收购秩序十分混乱,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投入信心不足。六是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因环境污染导致蚕儿中毒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我省蚕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又一因素。七是我省蚕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2.2 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机遇

2.2.1 蚕桑产业初步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蚕茧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较为合理。农民发展任何一项产业关键看两条,一看卖不卖得脱。二看有没有搞头。目前蚕茧的收购价格在公斤20元左右,按照专家的看法,目前蚕茧与其它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较为合理,农民应该有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2.2.2 从国际丝绸市场分析及国内生产情况来看,2010年原料茧供应总体趋势是供小于求,并逐步趋于平衡。据业内人士对近百年国际丝绸消费量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来看,几十年来丝绸产品消费量一直占国际纺织品消费量的千分之二左右,变化很小。按此分析,今年原料茧供应偏紧,干茧销售价格稳中略降,蚕茧价格可能保持稳定,有些地方还会小幅上扬,蚕茧销售市场相对较好,不会出现卖茧难的状况。

2.2.3 东桑西移和产业转移给我省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9年江苏、浙江、山东、重庆等蚕桑主产区养蚕量大幅度下降,“东桑西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这为我省蚕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快向我国转移,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江苏、浙江丝绸企业在广西、云南寻求合作,带动了广西、云南蚕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蚕桑产业已经呈现整体转移的态势,可以说这种转移应该是不可逆转的。我省应凭借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产业转移中争取位置,争取主动,加快发展。

2.2.4 灾后恢复重建,产业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给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桑产业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去年灾区的恢复重建,重点主要放在解决住房等民生问题方面,2010年灾后重建的重点将逐步放在产业恢复发展上,绵阳、德阳、广元等地蚕业部门应积极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争取尽快把当地的蚕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

2.2.5 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提升了我省蚕业的竞争力。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在谈及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时,提出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把过去栽桑就只养蚕产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桑树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桑、蚕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开发,创造出新的,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提高桑蚕的附加值。在这方面,我省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2.2.6 蚕桑生产的生态、低碳产业优势日益显现。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绿化村庄等方面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森林遭受破坏后,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桑树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极为重要,如果用价值来计算,桑树的价值远远超过作为蚕饲料及副产物的价值;桑树在我国低碳与生态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没有缺点的优势产业。

2.3 更新观念,奋力推进我省现代蚕业的发展

当前,我省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蚕桑已不再是农村的一项副业生产。对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转变观念,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推动我省蚕业发展。在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以高标准桑园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机制,实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作,使我省蚕业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3 2010年蚕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010年蚕业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强化科技支撑,以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为抓手,全面推行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生产能力和行业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2010年蚕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生产蚕种200万张,发种215万张,总产茧7.5万吨(150万担),蚕茧单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3.1 加大布局调整,突出区域优势,强化基地建设。根据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省农业厅全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的具体部署,结合“十二五”蚕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求各地突出蚕桑产业的特色,切实抓好蚕业规划和基地建设工作。

3.2 依靠科技支撑,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蚕农收入。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我省将以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推行四川省蚕桑主体技术路线,提升蚕农的技术水平。

3.3 拓宽开发领域,提升发展水平,增加蚕农收入。在总结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套作经营模式,“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农业,提高养蚕设施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市场营销,提高农民的收入。继续拓宽蚕桑发展领域,努力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千方百计增加蚕农收入。

3.4 强化蚕种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维护蚕农利益。蚕种质量安全关系到蚕农的切身利益,各级蚕种质检部门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抓好蚕种监管工作,让蚕农用上放心蚕种。

3.5 创新发展机制,提升企业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机制创新是推动现代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探索,我省蚕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型,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组织型的不同发展机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创新发展机制,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带农户、种场带农户、共育户带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二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蚕桑产业的发展,共同开发蚕桑资源,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6 加大生产投入,改善养蚕条件,提升发展水平。蚕桑生产前期投入很大,没有政府、龙头企业的投入引动,难以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加大在蚕桑生产上的投入。

3.7 维护生产秩序,增强企业信心,促进产业发展。茧价回升,市场秩序混乱,导致龙头企业收茧困难,生产投入难以回收,龙头企业对蚕桑生产投资信心严重不足,有的企业已被迫转产。只有维护好良好的蚕业生产秩序,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维护好蚕桑生产经营秩序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是管理部门要强化对蚕种生产、蚕种供应许可证的监管,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无证供种,无证收茧,损害蚕农利益的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蚕种生产、供应许可证管理,淘汰落后的蚕种产能。三是从业单位要提高从业意识,自觉履行义务,强化为蚕农服务的意识。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行业自律。要围绕规范蚕茧生产、收购、经营秩序,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形成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四川蚕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蚕种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