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8年12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小儿急性阑尾炎 120例,年龄 8个月~1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10h~8d。其中术前早期误诊 27例,术中阑尾穿孔 4O例,阑尾坏疽 36例。诱发因素:(1)季节关系,发病在 4~6月份 46例,7~9月份 50例,可能与夏秋季节小儿疾病增多,抵抗力下降及胃肠功能紊乱有关。(2)解剖神经发育关系,小儿阑尾腔较细,加之神经发育不健全,易发生梗阻。误诊疾病:延误诊断 27例中,急性肠胃炎 1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 8例,肠道蛔虫 2例,坏死性肠炎 2例,其他 5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
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单纯性阑尾炎 44例,其中切口感染 1例,一期愈合;化脓性阑尾炎 47例,其中 6例切口感染;坏疽型 16例,均行引流,6例切口感染;以腹膜炎剖腹探查者 12例,切口感染 7例,切口裂开再缝合 2例;36例出现全腹膜炎,10例合并中毒性休克。
小儿阑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最常见是 6~10岁的学龄儿童,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5岁以下明显减少,<1岁者仅占 1%[1]。对年龄较大,且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右下腹固定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典型临床表现患者,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腹可见肿大的条索状物,诊断并不难。诊断阑尾炎往往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依据之一,腹痛转移需要一定时间,少者 2~3h,慢者可经 1d或更长时间,婴幼儿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体格检查不配合,病史往往不准确,易造成误诊。本组 27例误诊患儿阑尾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下腹均未见肿大的条索状物;且由于小儿阑尾位置多变,年龄小对腹痛描述不确切,误诊 27例患儿均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及腹部体征往往不固定;同时由于小儿阑尾炎病情发展快,炎症易局限,穿孔率高,本组穿孔率达 33.3%,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误诊率高,有报道达 63%[2]。但只要掌握阑尾解剖及神经发育特点,认真询问病史,根据小儿急性发作性腹痛、右下腹压痛、呕吐、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特点,可做出早期诊断。
在诊断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消化不良或肠胃炎,大便常呈蛋花状,腹胀而软,无固定压痛,而阑尾炎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腹部触诊,右下腹压痛固定,部位明显。(2)肠系膜淋巴结炎,左下腹、脐周及右下腹三处压痛,程度相似,如右下腹压痛较轻,不易与阑尾炎鉴别,但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故患儿腹痛前多有 1~2d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3)坏死性肠炎,多有大便改变,且腹胀较重,与阑尾炎难以区别,但此病多有血便,易发生肠麻痹及中毒性休克,可做鉴别。
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一旦发病,炎症病变发展较快,病情不易观察,易延误诊断。小儿阑尾壁薄、肌层组织少、动脉较细,发生炎症时容易出现血运障碍,易导致阑尾坏疽穿孔,本组有 40例穿孔;加上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不易起到包裹局限作用,同时小儿腹腔吸收能力强,一旦形成腹膜炎后,炎症易扩散,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导致全身中毒症状。本组患儿中有 36例出现全腹膜炎,10例合并中毒性休克;所以小儿阑尾炎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为宜,手术方法与成人相同。本组 27例患儿未做出及时正确诊断,处理较晚。已化脓 (坏疽)穿孔合并腹膜炎的患儿,应特别注意手术创口的保护,充分引流。为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治疗上尽早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纠正。术后应特别注意患儿出现高热,应尽一切方法降温,以避免高热引起的并发症,增加治疗上的困难。术后鼓励患儿早期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后早期进食,可减少术后肠麻痹及肠粘连的发生。
1 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 [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83.
2 金益梅,何时军,张小鸥,等.儿童不典型阑尾炎 8例诊疗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