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隐喻的批评性研究

2010-08-15 00:44:36王婧
关键词:隐喻概念政治

王婧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一、引言

自从Aristotle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将隐喻作为一个修辞术语提出后,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历经了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直到1980年,Lakoff&Johnson发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命题,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视线转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新的领域。[1]自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隐喻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因此隐喻“不仅简化了复杂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包装了无形的政治,给予抽象文体以生命力”。[2]188近年来,国内利用概念隐喻开展的政治语篇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集中在对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和特点等积极作用研究,如:孙厌舒(2004),束金星(2005),朱小安(2007),曹春春(2008),陈勇、刘肇云(2009)等,而对政治隐喻潜在的消极影响的关注不足。本文试图从认知层面对隐喻投射的负面影响进行论证,并通过对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等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使人们深刻理解具体隐喻系统的功能,对政治隐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政治隐喻的消极根源

美国当代政治科学家Graber精辟地论述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独特功能:“政治现实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3]48政治家们往往借助隐喻来生动形象地描述复杂、抽象的政治问题,借助隐喻的方式去理解和说明政治概念;政治隐喻常起着治国、为政、劝君等积极作用。

然而,从辩证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事物的所有属性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同样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因此,从理论上讲,隐喻认知的积极功能势必伴随有消极功能存在,从而有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这种消极功能可以通过隐喻认知的本质、机制和隐喻的主观性得到论证。

(一)隐喻认知的本质

Lakoff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隐喻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系统性的跨域投射,这种投射是部分的,即源域的部分特征被投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的理解,因此,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不对称性(asymmetry)。[4]30这意味着,隐喻终究只是隐喻,通过隐喻认知事物最终只能算是一种权宜之计,所获得的只能是具有一定想象性质的认识,而非纯粹的、客观的知识,难免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存在某些偏差,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以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中的“Politics is religion”为例。虽然西方民众可以通过较熟悉的概念“宗教”认知较抽象的“政治”,但“政治”终究不是“宗教”,宗教中宣扬的信仰和纯净是腐败的政治所不能比拟的。政治隐喻的消极性来源之一,便是由隐喻的性质所导致的这种潜在的不可靠性。

(二)隐喻认知的机制

从隐喻认知的机制来看,对目标域的隐喻性认知源于从源域中投射而来的概念结构或特征与目标域中概念的映合,这种联系的建立是以概念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Lakoff和Johnson提出系统性(systematicity)、突显(metaphorical highlighting)和隐藏(metaphorical hiding)这三个概念。当我们使用隐喻时,我们意象域里形成的不是一个单独的源域概念,而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由于隐喻的系统性,使得这种投射是有选择性的,必然忽视了概念的另一方面,只能突显目标概念的相似方面,而将那些无关的或是不一致的概念因素隐藏起来。[5]62

此外,基于神经生物学、认知生物学和普通心理学等的研究,人类神经系统为保证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对所接收的信息根据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将认知主体所要理解的目标域有意义的共同属性加以突显,而屏蔽抑制无意义的目标域的概念属性。[6]37历届美国总统常用的一个隐喻就是“The state is a person”,这突显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但在另一面也掩藏了美国内部的文化和信仰多样化的现实,更是忽视了少数民族、宗教组织、政党和大财团在国家事务中的不同地位。由此可见,隐喻认知的机制决定了隐喻认知所能提供的只是对某一概念的特定方面的认知,因而势必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成为政治隐喻的消极性的另一来源。

(三)隐喻的主观性

既然隐喻是通过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或互动达到对其中一个概念的认识,那么这种投射也包括情感、视角的移就,即把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和观察角度向其他领域转移,以达到解释、说服别人的目的。[7]111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务,改造社会。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频繁用于政治宣传,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政客往往深谙此道,利用隐喻表现的主喻体相合关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对民众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最终赢得民众的支持。但是隐喻的相合只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体现出政治家的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是其审美力与想象力、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其个人独特的界定无法具体全面地体现出本体的特征。

正是由于隐喻具有支配判断推理和影响人们行为的功能,才成为政治家鼓吹政见和迷惑民众的有力手段。比如政治家常用“civil servant”用于喻指“国家公务人员”,主观地把“servant”一词的特征如仆人、忠心耿耿、服务于大众的特征无限放大,人为地隐藏了公务员中的腐败、勾心斗角的一面,刻意塑造出一个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谦卑形象,从而起到了蛊惑民众、粉饰自己的目的。这种误导性成为政治隐喻的消极性根源之三。

三、实例分析

我们选取了布什和奥巴马总统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公开政治演讲,发现其中频繁出现的隐喻是战争隐喻、人物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和方位隐喻,他们通过隐喻中一整套相关联的蕴涵,突显了某些主观意愿表达的特征而隐藏了其他的特点。

(一)战争隐喻和人物隐喻

在当代美国历史上,政治家们就先后用“战争隐喻(warmetaphor)”对美国社会、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危机进行过比喻;它使人们对这些危机的性质和政府的方向有所了解,同时也使政府的某些政策合理化。[8]26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前夕,布什总统发表演讲来表明其政治立场,强调了“Saddam is a tyrant”,突出了“just war”和“liberation”,把美国置于既是受害者又是英雄的框架中,而同时把萨达姆定位为独裁者和暴君。[9]119小布什的这次演说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主隐喻为“A nation is a person”,他多次把伊拉克概念化为一个人——萨达姆,小布什也据此宣称:对伊战争并不是针对全体伊拉克人民,而只是针对萨达姆一个人。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隐喻也经常被布什总统使用,因为它能把人们对希特勒丑行的了解投射到萨达姆的身上,把战争说成是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大多数美国民众也接受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萨达姆是个暴君,必须阻止他的独裁行为。事实上,布什政府是在借此隐喻来掩盖他们的侵伊罪行,使人们觉得他们对伊拉克投下的数万枚炸弹只落在了萨达姆一个人头上。而战争带给人们的毁灭性损失:大量美国士兵阵亡,成千上万的伊拉克平民死亡,美国陷入战争泥沼的消耗,这一系列惨痛的后果就轻易地被隐喻的片面性所掩盖了。

(二)家庭隐喻

布什总统的政治演说中“严父道德观(strict father morality)”这一隐喻被深深植入了美国民众的意识中,其构造是这样的:将美国视为家庭,美国政府是父亲、一家之主,拥有国内外事务的决策权,享有绝对的道德权威和惩戒资格,所有子女要严格遵循父亲的指令。作为一个严父,管教孩子的方法就是惩戒。而通过惩戒,儿女学会了自律(discipline),能够克制自己不去作恶。好孩子通过自律而自立,丰衣足食;坏孩子因为不自律而要依赖他人,饭来张口。

在社会政策上,“严父道德观”成为反对一切社会保障体系的认知基础。美国的公民都是家庭中的儿女,其中富足的人因为自力更生,便成为了“好孩子”,他们的成功是自律和服从规则(play by the rules)的结果。与之对应,穷人便是家里面的“坏孩子”,他们的失败是缺乏自律的表现。依照这个逻辑,社会保障用富人的钱去保护穷人,便是对好孩子的“惩罚”和对坏孩子的“骄纵”。它不仅帮不了穷人,还会“惯坏”这些“坏孩子”。一个“严父”要做的应该是尽量不干涉自强自立的那些孩子,而应该狠狠惩戒那些坏孩子,让他们知道不自律不努力的苦头。因此与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税收政策也被纳入了这一思维框架中,他的减税主张就轻松而有力地呈现了出来,从而达到了误导民众、服务于己的目的。

在外交政策上,“严父道德观”为单边主义的鹰派政策扫清了障碍。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在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和增兵阿富汗战争中,一声令下,作为“子女”的美国士兵就必须听从并立即采取行动,投身到“严父”口中的正义之战中。而在国际这个“大家庭”中,谁应该是“一家之长”呢?自然是经济和军事最为发达的美国,因为“发展程度”总是与“发育程度”相连,因此发达国家是家庭中的“成年人”和“长者”,发展中国家便成为了家里的“晚辈”和“小孩”。因为外部世界善恶分明,国家又可以被称为“流氓”(rogue state)和“恶棍”(evil axis)。通过这一连串隐喻的转换之后,联合国就成为一个大部分由“未成年人”外加一堆“流氓”和“恶棍”组成的俱乐部。这就是布什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通过“请假条”(permission slip)这个字眼所引发的连串隐喻。美国攻打伊拉克不需要联合国的授权,因为长者不需要向小孩递交请假条。通过一连串的隐喻,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昭然若揭。

(三)植物隐喻和方位隐喻

奥巴马总统刚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称是为了表彰他为加强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做出的努力。但是可笑的是,他在自己的就职演讲中仍极力掩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对异己的打击排斥,将国家间、党派间的冲突归咎到对方身上。例如他提到“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将美国与穆斯林国家的之间的冲突斗争比作种子,是由那些穆斯林国家的领导人自己播种的。本来冲突都是因双方的差异性发生互动摩擦产生的,双方都负有责任,而播种则是个人行为,把国家间出现冲突的罪责都推到了穆斯林世界一方,为自己“正义”的反恐战争披上了华丽的外衣,突显了自己的清白和无辜,隐藏并弱化了增兵的负面效应,也充分反映了政治隐喻在重塑人们思想中发挥的误导作用。

此外,奥巴马演讲还大量使用方位隐喻,例如“pick ourselves up”和“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not justwith missiles and tanks”中,“up”和“down”构建的目标域都保留着“上下”源域的垂直性和“上”褒“下”贬的意象图式。虽然奥巴马一直标榜积极的对华政策和合作意愿,但down这个空间概念表示的负面评价,侧面表现了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大国以胜利者对失败者的高姿态自居,把自己的事业标榜为正义的、人性化的,激起民众对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愤慨,达到烘托自己意图的目的。从这一侧面看来,这位以和平面具示人而发动“正义之战”的新任总统获奖实在是名不副实,其言论也是由大量具有欺骗性的隐喻堆砌而成的谎言。

四、结语

隐喻虽然有助于解释政治中的某些突显问题,但因其认知的本质、投射机制和隐喻使用者的主观性因素,导致政治隐喻具有不可靠性、片面性和误导性,归根结底,政治隐喻就是一个假面具,而政治家则是带着假面具的说谎者。但谎言总有揭穿的一天,美国的政治家们还会利用新的隐喻继续蛊惑民众,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本文通过对两位总统的政治演讲的分析,一一揭穿隐喻的谎言,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理解全面具体的隐喻系统的功能,强化人们的批评意识,使人们在政治家编制的层层谎言中保持冷静。当然,政治隐喻的消极影响远非如此简单,我们还可以从更宽泛、深远的角度探索。

[1]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Thompson,Seth.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In Metaphor Implications&Applications(Ed.),New Jersey,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6,PP.188,185.

[3] 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09,(1).

[4] 曹春春.政治隐喻的文体功能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 梁远冰,韦汉.隐喻投射的批评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6] 束金星.隐喻与政治——“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喻思维透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 孙厌舒.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 朱小安.政治隐喻探讨——以德语和汉语隐喻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隐喻概念政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